当喧嚣落定,意义显现。美团旅行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南京位列国内文旅消费TOP10目的地城市榜首。八天时间,2009.7万游客在此流连,创造了279.4亿元的旅游收入——这意味着,全国每44位出行者中,就有一人选择了南京,而每一位南京人就“接待”了游客两人次。
成绩单的背后,是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一套以“场景”为核心的新体验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观光逻辑。在这场文旅升维中,南京这座城市正进行着角色蜕变——从一座承载历史的“静态展陈”,演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体验场”,游客真正从观光者转变为参与者。当这一切发生时,城市气质悄然生变。
气象:被重新定义的“城市体验场”
这场变革的先声,在被誉为“最南京”的秦淮区得到集中体现。继暑期提出打造“中国人文旅游第一区”的雄心后,其国庆期间的实践,成为观察南京文旅转型的绝佳样本。
秦淮河畔,夫子庙内,摩肩接踵的人流让“天下文枢”牌坊下候船的队伍蜿蜒不绝。这份扑面而来的热度,在假期后得到印证——10月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显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高居国庆中秋假期全国高等级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榜首。
仅一街之隔的老门东,则以另一种形态诠释着“文旅第一区”的雄心。街区“十二周年庆”与双节在此叠加:青砖黛瓦间,秋日音乐会流淌,非遗体验区人头攒动,vivo跨界打造的华东首展更吸引着年轻群体驻足。这番精心营造的场景,成功推动了街区从“人流”向“人留”的转化,人均消费因而提升至35.28元,实现了14.4%的同比增长。
不远处的熙南里,第六届笪桥灯市以“遇见笪桥·熙南有戏”为主题,越剧、黄梅戏、白局、皮影戏轮番上演,累计演出近百场。混合现实(MR)体验与提灯巡游交织,八天吸引40.9万人次,街区总营业额突破989万元。这里不再是静态的历史街区,而是一个日夜不停、有声有色的开放式文化剧场。
场景的营造,更体现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新赋能。陵园路上,约800米长的梧桐大道首次在假期开启了“步行道”模式。车辆禁行,行人成了道路唯一的主人。一位值守的民警站在升降执勤台上,视野开阔,他手中的小喇叭不时传出平和清晰的指引:“明孝陵向左走”。这个执勤台意外成了游客眼中的“黄金机位”,不少人举着手机,请民警帮忙记录下与“最美梧桐大道”的合影。空中有警用无人机巡航,路面有女子巡逻队穿梭——一个“安心且温馨”的漫步场景被完美构建。政策的调整,在此刻化为了极具温度的人文关怀。
视线转向长江北岸,青春的荷尔蒙与运动的激情在这里碰撞。2025中国时尚体育季的主场,街舞、腰旗橄榄球等新兴赛事集结了44支主要来自外省市的队伍。来自广东的关嘉茹女士站在场边,目光紧跟着场上9岁的儿子Aiden。“江北新区的城市建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赛事氛围也很浓厚。”她说道。可以窥见,这片赛场,不再仅仅是竞技的擂台,更是一个展示城市活力、连接年轻社群、创造共同记忆的动态社交空间。
从秦淮的深巷灯影到钟山的梧桐秋色,从扬子江的动感赛场到玄武湖的科技水幕……南京文旅的版图上,繁星点点。它不再罗列孤立的景点,而是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场景策展人”,将城市资源巧妙拼贴,为不同的游客,讲述一个个截然不同的城市故事。
脉骨:从“文化观光”到“文化参与”
吸引目光靠场景,而留住人心,则需要足够的文化深度。南京的探索表明,让历史“活”起来,关键在于完成从“旁观”到“体验”的转换。
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专题展《去看塔》,其出发点直指一个深刻的追问:“当建筑不再存在,遗址还有什么价值?”策展人没有停留在文物陈列,而是通过一座特殊的琉璃塔模型,策划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它由上海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制作,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最高荣誉“甲等大奖章”,在漂泊110年后首次“归乡”。展陈部负责人邱琳婉说:“尽管这座伟大的建筑消散在了战火里,但它的故事、精神和对后世的启迪永不磨灭。”这场展览,正是对这句话的最佳诠释。
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知识的传递被巧妙地融入了游戏。“金榜题名时,古今游艺会”巧妙地将古代士子的“文”与“武”修养,转化为博饼抢魁、手球蹴鞠等互动游戏。一位刚完成所有游戏环节的小男孩兴奋地摇晃母亲的手臂:“妈妈,我中‘进士’了!”历史的智慧,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传承。这种将严肃历史轻松化的尝试,背后是对教育规律和传播规律的尊重——当学习变成一种愉悦的体验,文化的种子便生根发芽。
秦淮非遗馆的转型更为彻底。这里不再是静态展示的博物馆,而是一个活态的实验场。年轻的非遗主理人与白发传承人并肩而坐,绒花、金箔、剪纸在年轻人手中焕发新生。一位二十出头的姑娘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完成了一个绒花发簪,她端详着作品说:“每一片花瓣都要倾注耐心,这让我理解了什么叫‘匠心’。”这里,非遗不再是玻璃展柜里遥不可及的“遗产”,而是可以购买、可以穿戴、可以讨论的“活态”时尚。更重要的是,这种“传”与“承”的并置,展现了文化血脉的真实流动——不是简单的保存,而是在创新中获得新生。
这种让文化深度可感的实践,贯穿南京多个区域。在玄武区的长江路,“文博之夜”通过延时开放与特色活动,让博物馆从白天的知识殿堂转变为夜晚的城市客厅。六朝博物馆的“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在柔和的灯光下更显神秘,而街区的露天广场上,民乐演出与古风巡游正热闹上演。一位游客在朋友圈写道:“晚上九点的六朝博物馆,安静得能听见历史的心跳。”这种时空错位的体验,恰恰创造了与众不同的记忆点。
在江宁织造博物馆,《大梦·红楼》沉浸式展演项目新增了中秋专属剧情,“贾府拜月赏菊”的场景在百年红楼中徐徐展开。一位身着汉服的年轻游客感叹:“走进这里,仿佛穿越回了曹雪芹笔下的金陵。”与此同时,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则用现代科技为佛教文化注入新的体验维度。《一念牛首》户外演出在山水间展开,而“敦煌不再遥远”数字艺术展,通过高保真壁画与VR技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敦煌艺术的震撼。来自武汉的游客李萌萌不停地按动快门:“下了高铁就直奔牛首山,这里的文化氛围和科技体验完美结合。”这些案例共同证明,深度体验的核心不在于技术的堆砌,而在于技术与文化内涵的恰当融合,为传统赋予当代的表达力。
匠心:于无声处构建“友好型”旅游生态
盛大的场景与深度的体验,最终需要落在一个“人”字上。
南京地铁2号线苜蓿园站,清晨的客流从闸机口不断涌出。大部分人都朝着通往陵园路、明孝陵博物馆的1号出口走去。在出口不远处,一排草绿色的储物柜前围满了人。从上海来的大学生李文拖着行李箱,正对着柜门上的二维码“扫一扫”。“嘀”的一声,柜门应声打开。她把沉重的行李箱塞进去,轻松地关上门。“这下可以好好逛了,”她对同伴笑着说,“不用拖着箱子走梧桐大道了。”这样的储物柜,在这个假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南京各个角落。2491组储物柜编织成一张细密的服务网,覆盖了全市110个重点节点。这套系统的意义在于,它精准地洞察并解决了游客“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将“负重游玩”的焦虑转化为“轻装上阵”的从容。
回顾假期,那些于无声处的细节,共同构成了南京文旅魅力的坚实基底。在玄武湖畔,一位正在查看导览图的外地游客显得有些迟疑。一位巡逻至此的志愿者见状主动上前轻声询问:“您好,需要帮忙吗?是想去哪个景点?”在短暂交流后,志愿者不仅清晰地指明了路线,还贴心提醒:“前方有一段路正在养护,您从左边那条路绕过去会更方便。”这份主动而专业的帮助,让游客在陌生的环境中获得了一份踏实感。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指引,如同细密的针脚,编织起南京文旅服务体系的温暖底色。这个假期,6000余名文旅志愿者分散在全市各个服务点。在夫子庙游客中心,每天都有十余名青年志愿者坚守岗位。双节前三日,这里累计接待游客约85万人次,咨询量达1.75万次。每一个问询的背后,都可能是一个游客急需解决的难题。这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将服务的温度传递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管理的匠心,还体现在对复杂诉求的精准平衡上。在鼓楼区颐和路,那棵因姿态奇特走红的“歪脖子树”曾是流量与扰民并存的矛盾点。住在颐和路12号院的谢阿姨还记得前些日子的困扰:“每天晚上都吵到凌晨,闪光灯直射窗户,根本睡不着。”假期里,多部门并未一禁了之,而是通过每晚十点半后劝离商拍、放置提示挡板、开展联合夜巡等方式,在保障居民生活与满足游客喜好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颐和路首先是家园,然后才是景点。”一位街道工作人员的话,道出了城市治理的价值排序。这种精细化治理,体现的是一座成熟旅游城市的管理智慧——既要释放城市的热情,也要守护街区的宁静。
在夫子庙泮池码头,等待乘坐画舫的队伍依然很长,但秩序井然。工作人员手持二维码在队伍中穿梭售票,游客跟着队伍前进就能完成购票、登船全部流程。“原来在抖音上看到要排两小时队,心里直打鼓。”刚下船的杭州游客王然看了看手机,“结果只用了半小时,比预想的快多了。”为了应对假期大客流,管理方将购票与登船动线改为单循环,十余名售票员在沿途流动售票,有效分散了排队压力。
升维:从“流量入口”到“留量生态”
假期的南京,如同一场连续上演的城市级嘉年华。
十月初的幕燕滨江,江风裹挟着音浪扑面而来。当林俊杰《愿与愁》的旋律响起,南京DNA音乐节的现场瞬间化作星海,3.5万名乐迷的合唱声浪盖过了长江的涛声。“这不仅是听歌,更像是一场青春的仪式,”来自天津的大学生陈欣在人群中挥舞着荧光棒,“南京给了我们一个必须来的理由。” 他们当中,83%的人是外地观众,直接推动当天鼓楼区星级酒店客房入住率超过91%。据测算,本次音乐节门票及周边产品收益超2800万元,带动全区餐饮、住宿等旅游收入超6亿元。
与此同时,在溧水天生桥下,第十四届咪豆音乐节两天吸引超6万乐迷,其中南京以外观众占比超八成,省外观众近七成。而在汤山音乐谷,华晨宇火星演唱会连续三晚的定制烟花秀,将中秋的夜空点缀得如同梦幻。
音乐的热浪还未平息,体育的激情接踵而至。10月4日的南京奥体中心,61355名球迷的呐喊声震耳欲聋,再次刷新“苏超”单场比赛上座率纪录。这场盛宴还催生了创新的观赛模式,在江宁紫清湖旅游区的“第二现场”,千亩草坪上的巨幕前,球迷们的欢呼声与主赛场遥相呼应。“没抽中‘苏超’的票,但在景区和大家一起看球,这种体验很特别。”来自扬州的球迷许梓说。
南京文旅真正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将一个个独立的“流量引擎”,编织成了一张相互联动的“留量生态网”。全市418家经营主体参与的“跟着演出(赛事)游南京”活动,让一张票根的价值超越了单一事件,成为开启全城体验的钥匙。
“为了华晨宇演唱会特意来南京,没想到票根还能半价逛阳山碑材。”来自长沙的歌迷许研拿着刚兑换的景区优惠券,一脸惊喜。这套机制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创造了一种“价值流转”的闭环:大型活动负责吸引精准客群,而全域联动的优惠体系则将这部分高意愿客群的消费力,高效地引导至城市更广泛的消费场景中。
来自连云港的周蓓一家的经历更为典型:“本来假期没有打算出门,这次幸运地中签了比赛门票,临时购买了无座车票来到南京!” 一张“苏超”球票,衍生出了他们在南京的三天两晚旅行。据统计,一场“苏超”赛事可撬动8.2亿元消费,而前12轮比赛已接待外地游客1075.66万人次,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达106.74亿元。华润万家作为赛事赞助商,其市场营销部工作人员高彩霞透露,比赛日的销售额甚至能翻倍增长。这表明,文旅消费的拉动模式,已从传统的“景点门票”升级为以大型活动为引信、引爆全域消费的“生态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文旅产业与城市商业系统不再是松散的伴生关系,而是形成了深度耦合、相互滋养的有机体。
当暮色降临,秦淮河畔的灯笼次第亮起,老门东的秋日音乐会渐入高潮,长江路的博物馆里依然人流如织。这座千年古都,既守护着历史的厚重,又拥抱着时代的潮流。在传统与现代的完美平衡中,南京文旅完成了一场漂亮的升维——从一个个孤立的流量入口,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的留量生态。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南京故事,而这座城市,也因为这些故事的叠加,变得更加生动而迷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 晋
(原标题:平均每位南京人“接待”游客两人次 不止于“观光”,南京成为“超级体验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