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国庆黄金周,国内旅游市场呈现出一幕鲜明反差:热门景区周边酒店价格飙升至平日的数倍,江西景德镇某酒店甚至出现从 90 元涨至 1000 元的十倍涨幅,而西湖草坪、山脚下的路边、青海湖畔却冒出成片彩色帐篷。年轻人背着装备扎营户外,用低成本露营替代高价酒店的现象,不仅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更折射出当代旅游消费中 “理性选择” 与 “体验至上” 的新趋势。这场看似 “对抗涨价” 的露营潮,实则是年轻人对旅行本质的重新定义 —— 风景从不在昂贵的房间里,而在触手可及的自然与自由中。
帐篷营地的真实图景:在自然里搭建 “移动小家”
国庆期间的杭州西湖,北山路沿线的草坪成了最热闹的 “临时营地”。清晨 6 点,天色刚泛鱼肚白,24 岁的杭州本地青年小林已经带着装备抵达。她选了块靠近湖边的平坦草地,拉开印着星空图案的帐篷包,双手一提一撑,全自动速开帐篷的支架便 “咔嗒” 一声自动弹开,整个过程不到 3 分钟。随后她弯腰铺开银色防潮垫,将充绒量 800 克的睡袋平铺好,又从双肩包里掏出折叠小桌板、迷你咖啡机和 LED 串灯,熟练地将串灯绕在帐篷杆上,一个精致的 “户外小家” 就成型了。
“以前国庆陪朋友逛西湖,光找酒店就得花半天,今年直接把‘家’安在风景里。” 小林一边用便携燃气炉煮咖啡,一边指向不远处的湖面。朝阳刚好从断桥方向升起,金色的光线洒在湖面上,泛起细碎的波光,帐篷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她的帐篷旁,几个来自上海的大学生正围坐在折叠椅上分享早餐,他们的帐篷上贴着卡通贴纸,地上摆着分类垃圾袋,其中一个男生举着手机拍摄:“昨晚听着蛙鸣睡的,早上被鸟叫醒,这体验比住千元酒店值多了。”
在陕西西安的终南山脚下,类似的场景同样在上演。10 月 3 日傍晚,来自成都的上班族李然和朋友将车停在景区指定停车场,开始搭建帐篷。他们带的是四季款帐篷,防水指数达 3000mm,足以应对山区夜间的露水。帐篷搭好后,几人拿出折叠锅,用便携炉具煮起了火锅,肥牛卷、金针菇、宽粉整齐地摆在保鲜盒里,香气顺着晚风飘向远处。“白天爬完山,不用赶去市区的酒店,直接在山脚下扎营,晚上抬头就能看见银河。” 李然夹起一片煮好的青菜,语气里满是惬意,“这才是假期该有的样子。”
青海湖西岸的露营地更显热闹。这里的帐篷从湖边一直排到公路旁,五颜六色的帐篷在草原上连成一片。10 月 5 日凌晨 4 点,27 岁的游客小吴已经醒了,他拉开帐篷拉链,外面的空气带着凉意,湖面还笼罩着薄雾。他和同伴裹着冲锋衣坐在帐篷外,静静等待日出。当第一缕阳光冲破云层,将湖面染成橘红色时,小吴按下了相机快门。“去年住青海湖的民宿,为了赶 12 点退房,连日出都没看成。” 他说,“今年搭帐篷,想睡多久睡多久,想看日出随时起身,这种自由是酒店给不了的。”
酒店涨价背后:年轻人的 “消费清醒”
年轻人放弃酒店选择帐篷,最直接的原因是国庆期间 “高得离谱” 的酒店价格。据某旅游平台统计,2024 年国庆热门景区周边酒店均价涨幅达 210%,澳门某代表性酒店价格从 849 元飙升至 5534 元,涨幅超过 5.5 倍,位列全国首位。三亚的海景度假酒店平日价格 290 元,国庆期间涨至 667 元,涨幅达 130%;云南普洱某连锁酒店更夸张,去年国庆两天房费 732 元,今年同一房型单晚价格就达 744 元,涨幅接近 3 倍。
“花两千块住个没窗户的小房间,不如把钱花在吃和玩上。”00 后游客小周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他原本计划去西安旅游,提前半个月查看古城墙附近的民宿,发现平日三百多元的房间涨到一千二,且必须连住三晚,算下来光住宿费就要三千六。“这些钱够我吃遍西安的回民街,还能多玩两个景点。” 小周果断放弃订房,花三百多元买了一套基础露营装备,最终在终南山脚下扎营三天,住宿费仅花了景区停车场 10 元 / 晚的管理费。
酒店的 “束缚感” 更让追求自由的年轻人望而却步。传统旅游中,游客往往要围绕酒店位置规划行程,早上赶在早餐结束前起床,晚上掐着时间返回,退房时还要匆忙收拾行李。露营则彻底打破了这种限制。在青海湖旅行的小吴和同伴没有固定路线,看到漂亮的花海就停车拍照,遇到清澈的溪流就停下泡脚,傍晚随便找个景区指定露营区扎营,行李直接放在车里,完全不用考虑退房时间。“有天我们在湖边待到晚上八点,看着夕阳把湖面染成粉色,要是住酒店,早就得往回赶了。” 小吴说。
这种 “反套路” 的选择,本质是年轻人消费观念的转变。某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国庆期间选择露营的游客中,72% 表示 “不是住不起酒店,而是不想为溢价买单”。他们更愿意将预算投入到体验本身 —— 比如花五十元尝当地特色小吃,花两百元买景区深度游门票,而非为酒店的 “地段溢价” 和 “假期加价” 付费。正如社交平台上一条高赞留言所说:“旅行的核心是看风景,不是住酒店,帐篷里的一夜星光,比千元房的空调更珍贵。”
帐篷之外的文明底色:“无痕露营” 成新风尚
年轻人的露营热潮,并未伴随着环境破坏的争议。相反,“无痕露营” 正成为这届年轻人的自觉行动,他们带着帐篷走进自然,也带着责任守护风景。在西湖边的露营地,几乎每个帐篷旁都摆着分类垃圾袋,红色袋子装厨余垃圾,黑色袋子装塑料废品,透明袋子装可回收物,这是他们从出发前就准备好的 “环保装备”。
10 月 4 日傍晚,在终南山脚下的露营区,来自太原的游客雒彬钰正带着同伴执行 “三步离场法”:先用长柄垃圾夹分拣草丛里的泡面盒和饮料瓶,再用湿巾擦拭地面的油污,最后检查是否有遗漏的细小垃圾。“每次露营都是一次环保实践,不能让垃圾破坏了风景。” 雒彬钰的背包里装着可降解垃圾袋和便携式洗手盆,她甚至特意带了小型扫地刷,将营地的落叶和杂物归拢整齐。在她的影响下,旁边几个大学生也加入清理队伍,将别人遗留的塑料袋一并收走。
这种环保意识还延伸到细节里。年轻人大多自带可重复使用的餐具,用不锈钢碗代替一次性泡面盒,用帆布包代替塑料袋装食物;煮完火锅的废水,会倒进营地指定的污水池,绝不直接泼在草地上;离开时,他们会将帐篷压过的草叶轻轻抚平,让营地恢复原貌。在青海湖露营区,景区管理员表示,国庆期间露营地的垃圾量反而比往年减少了三成:“以前还需要环卫工人集中清理,今年游客基本都自己带走了,有的还会主动清理前人留下的垃圾。”
景区的引导也让露营更规范。西湖、终南山等热门露营地提前划定了指定区域,设置了 “禁营区” 标识和垃圾回收点,还安排志愿者巡查指导。“我们不是反对露营,而是引导大家文明露营。” 西湖景区工作人员说,景区在露营区提供免费热水和充电服务,既方便了游客,也便于管理,这种 “疏堵结合” 的方式,让自然与露营实现了和谐共处。
帐篷里的青春态度:不被定义的旅行快乐
在年轻人的露营故事里,最动人的不是 “省钱技巧”,而是那种不被传统模式绑架的自在。10 月 2 日深夜,终南山的露营地还亮着零星灯光。小周和朋友们围坐在帐篷外,借着 LED 串灯的光线聊天,他们刚煮完最后一包泡面,空气中飘着调料包的香气。没有柔软的大床,他们坐在折叠椅上靠着帐篷;没有精致的晚餐,泡面配火腿肠却吃得津津有味;没有电视和 WiFi,他们抬头看星空,聊各自的生活,笑声在安静的山里格外清晰。
这种快乐还通过社交平台传递开来。在小红书上,“国庆露营” 话题下有超过 50 万条笔记,每条笔记都记录着真实的体验:有人晒出帐篷外的朝霞,配文 “30 元的露营票,看了价值千元的日出”;有人分享和陌生人的互动,“隔壁帐篷的大哥给了我们自家腌的腊肉,这是酒店里遇不到的温暖”;有人展示自己的装备清单,“全自动帐篷 + 睡袋 + 防潮垫,总价不到五百,能用到明年”。这些笔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透着发自内心的满足。
10 月 6 日,国庆假期接近尾声,西湖边的露营地开始热闹起来,年轻人陆续收拾装备准备离开。小林将帐篷折叠成书本大小,装进收纳袋,又把垃圾仔细扎紧,扔进景区的分类垃圾桶。她回头看了一眼湖边的朝霞,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发在朋友圈:“帐篷收好了,风景记心里了,下次还来。” 评论区里,朋友纷纷留言 “求攻略”,有人问装备链接,有人约着下次一起露营。
不远处,几个刚抵达的游客正在搭建帐篷,全自动速开帐篷在阳光下展开,像一朵盛开的彩色花朵。他们的笑声顺着湖面飘过来,和早起的鸟鸣、湖水的波纹混在一起,成了这个国庆最生动的注脚。而那些曾经被年轻人 “抛弃” 的高价酒店,LED 屏上开始循环播放 “5 折入住” 的广告,但帐篷旁的年轻人只顾着整理装备,没人抬头多看一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