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才抢到今天的票!”刚到海河游船永乐码头,笔者就听一位老大爷用一口山西话念叨着。“看了几天都没票,托人帮忙才抢着。”大爷补充道。
也相信夜津城的璀璨,一定对得起游客们的期待。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2219.59万人次。各大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天津是本次长假国内游最热门城市之一。前不久举行的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带来“泼天流量”,天津不仅稳稳接住,还成功晋级热门旅游城市“顶流”,这究竟是凭啥?
01
“爆款制造机”,实至名归
两千万人次走进天津,一亿多人次在线“云游”,这就是假日天津的真实写照。
夜幕降临,从天津站出发,沿着海河岸边漫步,发现这里早已被来自各地的游客“占领”——有人举着手机寻找最佳拍摄角度,有人架起三脚架等待璀璨瞬间,还有人干脆坐在石阶上守候光影画卷。
人潮中,一位“逆行者”的身影格外醒目,走上去一问才知,这位本地人想来凑凑热闹,走到一半却被人潮“劝退”,“看到天津这么受欢迎,打心眼儿里高兴,还是先把美景留给游客!”来自河东区中山门的“老天津”霍先生说。
“夜景这边独好”成为天津最新标签,海河两岸夜景灯光全新升级,8.2公里河道串起一场梦幻大秀,许多游客因为“出片率拉满”的灯光秀,将天津列入了旅行清单。
他们中有人感慨:这夜景“每一帧都能当壁纸”。一位在津求学的上海籍大学生告诉笔者,海河夜景可与黄浦江夜景、香港维港夜景比肩,且河流宽度、建筑尺度,所形成的光影体验,看起来更有沉浸感,更让人如痴如醉!
若说灯光秀是鸿篇巨制,那么街头演艺就是点睛之笔。在金街大铜钱广场,在意风区的石板路上,在古文化街的茶楼里,戏剧以最不经意的方式闯入游客的行程。
89岁的老戏院,最近再次翻红。二楼阳台上,“虞姬”挥剑亮相,华服翩跹,引得路人齐声叫好。一位“老天津”感叹:这么多年,头一回见这阵势,还是沾了游客的光。
漫步城市之中,处处“有戏”,十分带感。曹禺的《日出》在故事发生地“复活”,《花为媒》在人民公园上演,《海河故影》在古文化街戏楼立体呈现……289场沉浸式演出,点缀在城市各个街区,全网总曝光量突破1亿次。戏“聚”天津,人气也聚天津。
02
这座城的“打开方式”,不止一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发现天津,总有新角度,常看就常新。
这座城市,可以“走着瞧”。在五大道纵横的街巷里来一场城市漫步,哥特式尖顶与罗马柱廊在树影间若隐若现,每一座小洋楼都藏着时代倒影。网友由衷感慨:“天津对不起!才知道你是city walk王者。”
也可以“水上看”,海河游船是“悦”读天津的绝佳之选。还可以“天上看”。登上“天津之眼”摩天轮,或站在摩天高楼的观景台上,城市天际线在眼前铺展。在“天津之心”观光厅,一位高楼迷拍客告诉笔者,天津不仅夜景是世界级的,天际线也是!
更妙的是,甚至能“地下看”。天津的地铁站本身即成风景,在东南角站看天津卫城墙遗址,在金街站看津门商业百年历史,在六里台站与八里台站领略天津大学与南开大学的“校张力”。
不只从地下到天上,从水中到街头,天津的美,还在舌尖上——煎饼果子总有独家秘方,津味包子门口大排长龙;也在耳畔——茶馆里的相声贯口一气呵成,观众的叫好声此起彼伏。
感受天津,从不是“单选题”,而是“多选择”,其背后,是天津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质多样化的呈现。从东西合璧的万国建筑到川流不息的人间烟火,从可以触摸感知的文化肌理到给人无限遐想的现代灯光秀场,历史在瞬间穿越,生活在陡然升华,这座历史名城每个维度散发出的独有滋味、特有光影和其中的温暖、松弛、从容,都让人惊艳不舍,流连忘返。
03
从“短期爆发”,到“长期留量”
若只是表面热闹,终究昙花一现。这座城市真正让人“上头”的点,在于它深植于日常的文化底气。
有人一语道破:天津的走红,是有后劲的,越品越有味。您瞧,清晨海河边吊嗓子的戏迷,一张口就是百年戏曲大码头的回响;五大道不只有出片的洋楼,更是一本本打开的历史书。就连天津人那股“能整活”的劲儿,也是现代文明结晶和平民文化融合孕育的幽默与智慧、潮流引领与市井烟火淬炼出的从容与敞亮。当“上合峰会”引来全球聚焦,当国庆中秋接受千万量级的触摸、上亿目光的打量,天津在滔滔喝彩中,平静自信本色地上演了自己独特模样。
最出圈的灯光秀,也透着满满的历史文化味。灯影里的城市轮廓,随海河流淌,也徜徉于天津老城的古代、万国建筑的近代和高楼林立的当代。当海河旁的一幢楼宇上闪耀“我爱你中国”大字,并与亮丽的赤峰桥交相辉映时,河畔的市民、游客不约而同举起手机,定格下这一心动瞬间。
况且,如今的天津,经过大型国际峰会的洗礼,城市软硬件被“打磨”得更贴心:交通引导更清晰,景区服务更周到,旅游体验更“丝滑”,开放包容、热情好客的城市底蕴被充分激活,整座城市形成了全新的服务协同。
“妈呀,天津咋变化这么大!”在五大道钟楼,笔者听到这样一句感慨。循声走过去,得知对方是一位二十多年未曾回来的“老天津”。这座城市总是在变,楼宇越长越高,老建筑开出繁花,上合峰会带来的蝶变效应持续;却总有些不变,那独特的文化气息,还有那些眼里有光、心里有温度的天津人。
不久前,一对来自南京的盲人夫妇携导盲犬到津旅游。在天津站,导盲犬带他们走偏了路线。正当迷茫时,一个温暖的声音传入耳边:“走!我带你们走。”一位交警主动提供帮助,带着他们走了二十多分钟,送至进站口才离开。
天津眼前的“红”是“复杂的”。她的惊艳,不是一日打造,凭空而起的,她是穿越风雨,经历岁月,悄悄出落成长起来的。从“网红”到“长红”,不仅有年轻人的打卡热情,还有独特的文化基因,现代科技的高效赋能,所有人澎湃的家国情怀,共同汇成海河之滨的璀璨星河。
天津凭啥?或许,凭的就是这样的风情……
您觉得,天津凭啥?
天津在您眼中,又是怎样的?
下方评论区见↓
津云评论员|仁言
摄影|马成 吴涛 蒲永河 戴涛 刘乃文
特约飞手|周亮 马志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