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石墙镇有个叫上九山的古村落,听说是才开发的,那天我们开车从香城镇老龙湾梨园回来途经石墙镇,妻说去看看。
远远望见一个石头城垛,拱形门洞上挂着一个红色条幅:中央电视台《相约》栏目组4月7日走进上九山。哪年的4月7日啊,是今年的吗,今天是4月4日,不见有欲接待栏目组的迹象。
穿过拱形门洞,石头垒的房子,石头铺的路,石头堆的圩子,一个石头的世界。这里的先民因地制宜,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倘若把这些石头制作成水泥再利用,情形就不一样了吧,别说安度千年,恐怕百十年便不得不另择栖息地了。
村子里有纺车石磨等生产生活用品,有学堂戏台庙宇等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场所。那个年代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装备,建造这样一个石头村,只能靠人力耗时费日的肩挑背扛。进到一出郑姓的大宅院,沿石板路向里走,六子五子四子三子二子长子的宅院一出挨一出,他们父母的宅院在最里面。一出大院子里六出小院,六出小院合成一出大院,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像一棵大树分出六个枝,好大一户人家。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牲口、农具、纺车等生产生活用具一应俱全,关起门来自成体系,过自家的小日子,万事不求人。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生活方式,这种自给自足的社会组织细胞,可以实现老子描述的那种小国寡民的社会情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传统中国社会是有顶层设计的,设计者就是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
上九村的工作人员是这里的原住村民,十多年前下山搬进新盖的钢筋混泥土房子。这村落给遗弃了近二十年,一同被遗弃的还有千百年来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背后 “天人合一” 的生存哲学。有人说中华传统文化当进博物馆,即便不情愿,也不得不面对现实,像这被荒废的村落经过商业运作成了旅游景点一样,只能满足人们一时的怀旧需求,与现实生活似乎不大相干。据说上九山石头村始祖萧龙溪,北宋开宝六年(973年)进士,从那个时候算起,已有一千多年。这个史料我没有考证过,可我情愿相信。中华民族的历史太悠久,哪一块地上没有点故事,这些故事若只是拿来装点门面,对当下的人不起什么作用。
中国社会经过这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有人说中国人用三十几年走过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似乎急着赶路而忘了为什么赶路,不禁怀念从前,留恋起过去。当下国人普遍焦虑,缺乏安全感,尤其年轻人,面对高房价,他们的收入杯水车薪,挣钱还房贷成了生活的全部。还是小国寡民的农耕时代好,能够自给自足。家有薄田三亩,在外若不成,可退居乡里。我一朋友的祖上据说在雍正年间做过两湖总督,因汉人不被信任,遂辞官回乡办学。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社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大多缺乏独立生存的经济底气。传统中国社会根据一个人的德行,大体能找到他的社会位置。可在自家小院里做小家长,也可在大院子里做大家长,还可在本族里做族长,还可入仕做官,造福一方百姓。关起门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就是“土皇帝”。这样人活得踏实。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有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才有底气有心情追求精神的世界。
一抹夕阳的余晖洒进郑氏大宅院,祥和亦不乏热闹,这里曾是一大家子人安祥生活的地方。
作者简介:
胡成江 ,济宁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 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 ,济宁作协“两新”委员会副秘书长 。在《天池小小说》《小小说选刊》《济宁日报》《济宁晚报》《中国水运报》等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等作品多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