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午门就蒙圈,相信不少人逛故宫都有这体验,跟着旅游团挤中轴线,除了人潮啥都记不住,其实不用这么费劲,《日谈公园》主播小伙子找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博士杨原,扒了条西轴私藏路线,亲测能避开人流还能挖着不少干货,今天就给你好好唠唠。
先说武英殿,这地儿好多人路过都不进,其实藏着大讲究,清代的时候它是皇家修书处,相当于现在的“顶级出版社”,《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这些重量级典籍,都是从这儿刻出来的。我还听说,光绪的瑾妃在小朝廷时期,都跟这儿要《三侠五义》看,你想啊,当年后妃捧着民俗小说读的场景,是不是瞬间觉得宫廷生活没那么远了?
现在武英殿最有看头的是瓷器展,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永宣青花、乾隆粉彩都在这儿,尤其是那“瓷母”,一个大瓷瓶堆了十几种工艺。本来想跟你说这就是炫技,后来发现不对,乾隆当年就是想“别人没有的我都有”,要把中国瓷器的本事全攒一块儿。说实话,这玩意儿烧制难度真不小,换现在估计都得先靠计算机模拟,古人能做出来,确实够厉害。
从武英殿出来往北走,就能看着断虹桥,这桥比现在的紫禁城还老,有说法是元朝宫殿的遗址,不过没实锤。最火的是桥上那“捂裆狮”,民间传说是道光长子奕纬的化身,说奕纬不争气,被道光踹中下体早死,就变成了这狮子。老实讲,正史里没这记录,但带着这故事找狮子,逛起来就有意思多了,不然光看石头桥多枯燥。
再往北走就是冰窖,现在改成餐厅了,这儿的饭好不好吃另说,关键是能体验当年宫廷存冰的地儿。以前冬天,工匠得从筒子河凿冰,还得在河边垫土、浇冰做滑道,把冰块滑进故宫存起来。夏天就按等级分冰用,跟现在的空调一个意思。我上次去的时候,摸着冰窖的墙还凉丝丝的,不得不说古人这保温思路,还真挺实用。
慈宁宫+军机处:太后生活与权力核心的反差感
从冰窖出来往西,就到了慈宁宫片区,慈宁宫以前是孝庄太后住的地儿,有意思的是她没住正殿,最后死在了东南角房,北京人都说“有钱不住东南房”,那地儿窝风还光线差。康熙为了纪念她,甚至把那房子拆了挪到她陵寝,这祖孙俩的感情是真深。现在这儿摆着佛教雕塑展,毕竟清代太后大多信佛,逛的时候能感觉到当年的清净劲儿。
慈宁宫西边是寿康宫,是乾隆专门给妈崇庆太后建的“干休所”,这儿的展跟别的不一样,是林姝老师查满文档案弄的原状展,小到桌上的珐琅碗、墙上的字画,都按当年的记录来。我当时看的时候,注意到展柜里有本旧账本,上面记着崇庆太后每天吃的点心,不得不说这严谨劲儿,比好多复原展靠谱多了。
从慈宁宫出来,斜对面就是隆宗门,这门的匾上有个小箭头,是嘉庆年间林清起义留下的,当时起义军打进了紫禁城,这箭头就是那会儿射上去的。嘉庆没让人拆,就是想记着这耻辱,提醒自己“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国”。说实话,看着那箭头,能想象到当年打仗的混乱,比在历史书里看文字带劲多了。
进了隆宗门左手边就是军机处,相当于当年的“核心办公区”,有个故事特逗,张之洞刚当军机大臣的时候,到门口还犹豫了下,摸了摸后脖子,因为以前非军机大臣擅闯是要杀头的。他都70岁了,还这么谨慎,可见这儿的规矩多严。逛到这儿我才明白,故宫不只有热闹的景点,还有这些藏着权力逻辑的地儿。
避峰小技巧:这样逛故宫不看人挤人
逛这条线想不看人挤人,得琢磨下时间,说实话,上午10点到下午2点,中轴线全是旅游团,咱别凑那热闹。建议早上9点先去武英殿,那时候人少,能好好看瓷器展;中午在冰窖吃个饭,歇会儿再去慈宁宫;下午3点后再去三大殿,那时候人少,站在太和殿的台阶上拍广场,几乎没路人。我上次4点去的,阳光正好,拍出来的照片没一个乱入的。
还有啊,这路线是2022年录的,现在有些展可能变了,老实讲,出发前一定要查故宫官网,比如武英殿有时候会有特展,寿康宫偶尔会闭馆维护,不查清楚很可能白跑一趟。我朋友上次没查,去了发现武英殿闭馆,悔得直拍大腿。
总的来说,这条西轴路线没那么多网红打卡点,但能看到故宫的“另一面”,不是只有三大殿的宏伟,还有后妃的日常、工匠的智慧,甚至是历史上的小遗憾。说实话,逛故宫别光想着拍照,带着这些故事和细节看,你会发现以前没注意到的东西。比如看到冰窖,就会想起古人怎么避暑;看到寿康宫的展,就知道太后当年怎么生活。下次再去故宫,试试这条线,保准跟你以前逛的不一样。对了,下一篇还会讲后三宫和东西六宫,想知道正大光明匾的秘密,记得接着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