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首届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在南昌隆重举行,打出了文脉传承、科技赋能、提振消费、宣传推介等系列组合拳,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这场盛会,不仅是江西文化强省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赣鄱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的生动注脚。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当年红军长征出发的渡口,情景剧《告别》生动再现了于都河畔母送子、妻送郎、舍下孩子上战场的场景。这支大部分由红军后代组成的公益团队,2021年5月至今常态化演出已有600多场,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图为2025年拍摄的情景剧《告别》演出现场。 江西省委宣传部供图
文化的延续,离不开对历史的守护。江西始终坚持把文化遗产视为瑰宝,系统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数量并列全国第一。走进景德镇,仿佛步入一场千年窑火不熄的梦。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御窑厂窑址成功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千年瓷都”已经成为跨越时空的城市会客厅。大力推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深入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认定、挂牌、测绘、建档等专项行动,全省568个传统村落、116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万余栋挂牌保护传统建筑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得到有效保护,让乡愁有了寄托。出台《关于传承发展江西戏曲的若干措施》,实施戏曲振兴计划,打造“江西艺术节”、“全国采茶戏汇演”等文化品牌,助力赣剧《红楼梦》、《李迩王》,舞剧《天工开物》等江西戏剧从区域走向世界,从传统走向现代。启动大规模文献整理与研究出版工程《江右文库》,推出“江西文化符号丛书”,深入解读赣鄱大地的文化基因,让无声的典籍与符号转化为可知可感的文化故事。
文化的温度,最终要落在人心。江西自古以来就是崇德向善之地,赣鄱文化中所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好人”品牌越擦越亮——699组801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里有坚守法台、心系群众的“模范法官”周淑琴,也有用一间“抗癌厨房”温暖无数病患家庭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有援非行医、践行医者使命的医生郭璐萍,更有成千上万默默奉献的文明志愿者。这些凡人善举,共同塑造了“江西好人文化”、“德润赣鄱”等系列精神文明建设品牌,使见贤思齐、向上向善之风在赣鄱大地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文化的力量,还在于点燃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江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2024年接待游客近6亿人次,外省游客占比超三成,“风景独好”的江西正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庐山重塑“人文圣山”气质,井冈山推出“红军的一天”沉浸式体验,三清山、龙虎山依托独特生态与道教文化发展康养业态,婺源篁岭“晒秋”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文化与科技有效融合,“云游江西”小程序整合全省旅游资源提供一站式智慧旅行服务、累计用户突破1700万,VR技术重现海昏侯乐舞、AR还原南昌起义场景——厚重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文化通过现代科技“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化的回响,正跨越山川湖海、传向世界。2022年12月,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在江西景德镇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强调“弘扬丝路精神、增进传统友谊、密切人文交流”。江西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连续举办战略传播论坛、汤显祖国际戏剧交流月、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等特色文化活动,“丝路瓷行”、“大渊艺站”等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影响广泛,“江西文化符号丛书”实现多语种海外版权输出,越来越多的赣鄱优秀文化作品“破圈”出海、走向全球。整合优势资源组建江西国际传播中心,同步上线“Meet Jiangxi”海外传播矩阵,构建起具有江西元素的多媒体呈现、多语种传播、多圈层受众的国际传播新格局,赣鄱文化的故事正被更多语种讲述、被更多心灵读懂。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赣鄱文化是中华文化园地的瑰宝,在新时代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江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持续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创新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健康、体育等业态融合发展,深化“江西文化符号”对外推广,推出更多国际化程度高、特色鲜明,适合境外主流市场的优质文化产品,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进一步讲好精彩生动的中国故事、江西故事,为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更多内容,详见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文章《赓续赣鄱文化千年文脉》
(策划:魏天舒 唐媛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