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梓均(喀什大学)
近日,辽宁本溪老边沟景区一则“禁止采摘枫叶、手持枫叶,捡的也不行”的广播提醒引发热议。景区方面解释称,此规定“由来已久”,目的是“保护环境”。然而,一纸禁令初衷虽善,却因表达生硬、解释缺位,引发公众质疑。生态保护需要刚性约束,但治理不应沦为“管理省事”的借口,更不能以懒政思维切断人与自然的温情纽带。
禁止捡拾落叶并非全无道理。落叶腐化回土,是森林生态循环的重要环节,能滋养土壤、涵养水源、维系微生物栖息地。秋季客流量大,“每人捡一片”的叠加效应确实可能对生态造成扰动,统一禁止在管理上有其现实考量。但管理的科学性,不应以牺牲体验感为代价。生态保护与人文关怀,本可兼容而行。
问题在于,禁令若止于“禁止”,就容易让初衷走偏。广播反复播放“捡的也不行”,却没说明“为什么不行”,游客自然心生抵触。景区若只以“规定如此”作答,便显得冷漠而机械。公共管理的价值,不只是“管住手”,更在于“赢得心”。缺乏解释的禁令,不仅难以获得认同,也削弱了环保教育的意义。
老边沟景区方面解释称,由于现场难以区分“捡”与“摘”,因此选择统一禁止。这种以防万一而过度约束的思路,体现出“管理方便”的惯性思维。真正高水平的治理,应体现在精细化与服务化上,而非用“一刀切”的方式取代耐心与智慧。难以区分,不应成为放弃引导的理由;怕麻烦,更不该成为管理懒惰的借口。
这一管理困境,本质上考验着公共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不只是“立规矩”,更在于“立共识”。在保护生态与优化体验之间找到平衡,是当下公共管理的应有之义。真正的现代化治理,不是把游客隔绝在自然之外,而是通过细致的制度设计与贴心的服务创新,让人们在理解与参与中共同守护自然,从而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体验中可感、在细节中可见。
当下,中国旅游正在走向品质化与国际化。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在旅途中体验自然之美、文化之韵。若一味“只说不准”,而缺乏人性化解释,不仅让国内游客感到疏离,也容易削弱“文明旅游”的整体形象。保护生态,并不意味着拒绝体验;更明智的做法,是通过温和的引导与优质服务,让“保护”成为游客自觉认同、共同参与的行动。
更令人遗憾的是,这道冰冷的禁令,也在无形中拉远了人与自然的距离。秋游赏叶,拾几片落叶做书签或纪念,本是人与自然间温柔的互动。那片被风吹落的叶,原本是自然的馈赠,也是人与自然最质朴的交流。如果连这样的细节都被视为违规,自然教育的桥梁便被割裂。公共管理的目标,应是让人们在理解与尊重中亲近自然、守护自然,而非制造一个“只可远观”的无菌景区。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管理智慧与服务升级。景区可以探索实施分区分类管理,设立“生态严格保护区”与“落叶体验区”,在特定区域允许适度捡拾,并辅以生动的生态科普;可以主动收集品相完好的落叶,经过环保处理后作为“秋天的礼物”赠予离园游客,把“硬规则”转化为“暖服务”;更应将规则进一步细化聚焦,把攀折树木、踩踏植被等真正破坏性的行为列为重点约束,而非将“手持落叶拍照”一概视作违规。
归根结底,一片枫叶该不该被捡起,考验的不只是游客的文明素养,更考验着管理者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深度与治理能力的成色。真正的保护,不在于设下多少冰冷的壁垒,而在于能否激发更多人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守护自然。当管理者多一分解释的耐心、多一分服务的诚意,让规则成为理解的桥梁,而非对立的沟壑,我们才能更好地守护那抹秋色,也守护住人与自然之间最质朴、最珍贵的温情。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