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外籍博主、留学生们走进晋祠博物馆,现场感受山西古建的魅力。卫波 严长江摄
“男子左手覆于右手之上,女子右手轻搭左手,腰背微躬,敬意自显……”10月14日,“中国古建看山西”外籍博主发现山西主题传播活动第一站走进晋祠。圣母殿前,外籍博主与留学生们跟着礼仪指导,将手掌在胸前轻轻相合,一个标准的拱手礼成型。这份跨越千年的礼仪,成了他们读懂中国古建与山西文化的第一把钥匙。
刚踏入晋祠大门,兼具灵动与庄重的水镜台便攫住了众人的目光。水镜台是古代的戏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物。晋祠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整体造型雄奇挺拔,周身的雕刻与彩绘更是精雕细琢,每一处纹样都饱含古人的巧思。
盘龙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圣母殿前的8根北宋木雕盘龙柱也瞬间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来自法国的Mathieu Mylene忍不住凑近观察:“这些龙的造型太精细了,历经千年还能看得这么清楚,太神奇了。”留学生们则围着工作人员追问盘龙柱的建造工艺,当听说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时,大家纷纷举起手机、相机,从不同角度记录这一珍贵的建筑遗存。
行至鱼沼飞梁,这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桥”让大家停下脚步。“经过千年的风雨,还依旧这么坚固美观?”来自英国的博主Alexander Short满脸惊讶,他蹲下身仔细观察,还特意拍摄细节。工作人员介绍,鱼沼飞梁是中国极为罕见的十字桥梁形式,左右下斜连到沼岸,东西南北方向皆可通行,在场的外籍博主与留学生们连连赞叹。
现场,一阵轻柔的乐曲声传来,宋代侍女表演缓缓开场。外籍博主与留学生们围成一圈,在老师的细致讲解中,不仅了解了宋代侍女发髻的精巧样式,还跟着学习了宋代的握手礼、拱手礼。来自爱尔兰的Luke O’Farrell举着手机、笑着分享:“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宋代服饰,很震撼也很新奇,我认为山西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也很特别,今天在这里学习了宋代的礼仪,这非常有意义。”
从金人台的宋代铁人像到难老泉边的清代匾额,从三千年树龄的周柏到献殿色彩依旧的琉璃脊兽,博主们一边展示着晋祠景致,一边介绍着自己了解到的古建历史,将一路上的见闻分享给海外粉丝。
山西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占到全国的80%以上,晋祠更是集建筑、园林、雕塑、碑刻艺术于一体的“活化石”,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晋祠博物馆副馆长谢强介绍,近年来,晋祠先后与法国、德国等国家开展学术交流,通过系统记录、学术研究、国际展览等多形式推动文物价值传播,深化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如今,越来越多国内外的年轻人被晋祠吸引,这正是文化生命力的最好证明。”
“爸爸妈妈,我现在在太原的晋祠博物馆!这里的历史太悠久了,还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和我一起探索,我们已经准备好开启这段奇妙的古建之旅啦!”尼日利亚博主Oluwabunmi Henry Jimoh对着手机镜头,兴奋地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段视频。
“中国古建看山西”外籍博主发现山西主题传播活动将持续至10月18日。
张馨
来源:山西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