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初亮 通讯员 徐超 摇慧敏
在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一条跨越634平方公里的“文化走廊”,正以一场深刻的“廊道式”改革,回应“两山”理念提出的时代之问。当第三届“良渚论坛”聚焦“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良渚文化大走廊以其生动的实践,证明了文化遗产与绿水青山,如何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未来的独特优势。这里探索出的,是一条文化保护与区域发展共生共荣的新路。
文体破局
从“保护禁区”到“活力赛场”
夜幕下的良渚,总少不了运动的身影,球服一套、球鞋一蹬,足球、篮球、棒球赛事轮番开赛,“新港村内马尔”“西塘河村乔丹”“文化村贝比·鲁斯”等“草根绰号”接连登场。
今年9月,“和美乡村”良渚街道FBB足球篮球棒球三冠联赛激战正酣,这场“草根赛事”点燃了良渚人的运动热情。1461名选手中,有站在讲台前的教师,有开着企业的老板,有穿着橙马甲的快递员,有扛着锄头的种粮大户,还有背着书包的在校学生……他们自发组成28支足球队、51支篮球队、14支棒球队,一句“为村社争光”,让大家从“街坊邻居”变成了“并肩队友”。“三大球”为何能在良渚“圈粉无数”?答案藏在一场始于2019年的“破局”里。
橄榄球比赛 良渚街道供图
当时正处于“迎亚运”关键期,良渚街道的新港村在良渚遗址保护、农田保护、生态保护的“三保”区块限制下,率先将闲置荒地改造成杭州首片11人制标准人工草皮足球场。“首年就办了12场联赛,现在每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村民卖水、卖土特产都能增收!正是这“灵光一闪”,破解当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二元困境的“新赛道”。星火渐成燎原势。如今,这股体育热已漫过良渚全域:港南村借水系资源打造“杉道秘舟”水上运动项目,石桥村建起棒垒球橄榄球运动中心与射箭运动中心,东塘河村创新“渣土治理+体育设施”模式,将废弃渣土堆改造成网球、匹克球运动中心……截至目前,110平方公里的良渚街道,已建成体育场地828个、总面积达69.24万平方米,49个村社实现体育设施“全覆盖”。“15分钟健身圈”不再是口号,而是村民出门就能享有的“运动福利”。
良渚街道各个参赛队伍向比赛场地集结 良渚街道供图
让村民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的同时,良渚街道积极探索“公益+市场”运营模式,引入专业赛事机构,今年1-8月,先后承办了中国10人制橄榄球协会杯,全国触式橄榄球冠军赛,第七届浙江省成人棒垒球赛等高水平的体育赛事。
体育产业的兴起,也为村民打开了“家门口”的就业与创业之门。在新港村,昔日围着灶台转的“厨娘”们组建起15家“厨娘工坊”。2025年全国触式橄榄球冠军赛期间,她们推出的赛事主题餐日均接待量暴增350%,良渚塌饼、七味咸茶等乡土美食亦借势出圈,3天直接营收超32.9万元。
比赛结束后的合影 良渚街道供图
体育激活身体,文化滋养心灵。9月23日,良渚街道携手西泠印社,借助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以一场集文化传承、艺术创作、公众美育于一体的艺术盛会让高端文化步入寻常百姓家。整个艺术季期间,良渚梦溪文化市集、西泠名家雅集、首届“大美良渚·百年西泠”杯良渚群众书画艺术大赛及展览等系列文化活动将轮番登场, 以文化共振、惠民共享、 品牌联动、传承创新为内核,为良渚人民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化享受。
文体场馆的不断增多、活动举办的日益频繁,在地村民从良渚发展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共创共享的主体。数据显示,今年1-8月,良渚街道“体育+文化+旅游”累计吸引游客587万人次,直接营收1.83亿元,同比增长8.2%。在良渚,体育早已不只是“热闹”,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共富引擎”——它重新定义着村民的日常,凝聚起新的乡土认同。
村博共生
从“文化陈列”到“产业引擎”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文化是魂。良渚文化大走廊深挖“文化+”潜力,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乡村的发展路子宽起来。
10月10日,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人头攒动,伴随着百橙巴士引擎的轻柔轰鸣, 1200名小学生陆续来到小山村,拉开了“乡村博物馆第一课”秋季研学活动的序幕。依托该村农历博物馆、传梭博物馆、蔡志忠文化馆等乡村博物馆文化载体,打造“非遗体验+乡村博物馆”的特色研学模式,今年10月,预约来研学的孩子报名人数达到了1万人。
作为良渚文化大走廊最北端的山区乡镇,2024年,百丈镇用“文化运营”的创新思路,打造出“乡村博物馆第一村”鲜活样本——溪口村。到今年9月,溪口村的乡村博物馆群“一村十馆”全部进入实体运作。
研学团队在蔡志忠文化馆 百丈镇政府供图
孩子们在体验摘棉花 百丈镇政府供图
10月10日,1200名小学生拉开了秋季万人研学活动的序幕 百丈镇政府供图
孩子们在传梭博物馆体验织布 百丈镇政府供图
万人研学季开幕式 百丈镇政府供图
各乡村博物馆也积极探索“自我造血”模式:除了传梭博物馆和各个学校开展深度合作开发研学课程外,蔡志忠文化馆建立集展示、丝网印刷、直播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玩竹博物馆开发的“太湖石竹编”工艺品,5000元/米的价格供不应求;农历博物馆的节气文创系列带动土特产销售20余万元。
百丈溪口村的“村博”从建设初期就明确“运营前置”思维,文化变现能力成为发展重要标准。2024年,博物馆集群实现经营性收入5000万元,带动旅游收入增长60%,解决300余人就业。在这里,博物馆不再是静态的展陈空间,而是成为激活乡村文化基因、带动产业发展的活力引擎。通过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现代产业,让文化资源产生经济价值,为全国乡村博物馆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百丈方案”。
生态反哺
从“绿水青山”到“幸福靠山”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福祉,也是乡村发展的最大优势。大走廊坚守“保护第一”原则,蓝绿空间占比规划不低于75%,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
青山村 黄湖镇政府供图
在良渚文化大走廊上,黄湖镇的青山村发轫于2015年的龙坞水库小水源地保护项目。那一年,张海江所在的公益组织要在浙江开展水源地保护项目,他相中了青山村东侧近4000人的饮用水源地:龙坞水库。因为环保项目,村里开始有了环保志愿者以及来参观学习的外来访客。“他们要吃住,但那个时候村里没有农家乐和民宿。”此时,在张海江的引导下,因为土地流转而空闲下来的村民开始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来获得收益。而这部分收益的5—10%要反哺给“善水基金”,继续用于村内的生态环保支出。“受益者付费”成为青山村机制的核心,也为青山村建立了“绿水青山—生态产业—强村富民—反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国庆青山艺术季活动现场 黄湖镇政府供图
如今的青山村已经成为一个因“生态”而“艺术”的国际村。从保护生态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到以艺术乡建破题,再到用艺术力量激活乡村“沉睡资源”、助力共富增收,青山村的十年变迁,印证了良渚文化大走廊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乡村发展逻辑。
如今青山村模式在黄湖镇发展成“大青山”模式。今年国庆假期,黄湖镇举行的2025青山艺术生活季活动,汇聚了艺术展览、文创市集、自然教育等多元业态,将生态优势、文化底蕴转化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消费场景。据统计,长假期间,全镇累计接待游客6万余人,文旅消费总收入超过300万元,民宿平均入住率超过90%。
议事共治
从“政府主导”到“村民主创”
“盲盒大作战”“旋转木马”“卡丁车竞速”“观光小火车”“海盗大摆船”……这个国庆,径山镇小古城村的乐园“虫小绿”全新亮相。和它一起“上市”还有小古城村的止谦漆艺美术馆、山漫漫窑烤面包、lookout山顶咖啡、食品手工作坊、双溪小院等新的业态。
虫小绿乐园 乐园供图
国庆活动现场 虫小绿乐园供图
彩虹滑道 虫小绿乐园供图
“对小古城村来说,‘虫小绿’已经是乡村乐园的3.0版了。这也是新老村民‘众议’的结果。乡村夜生活不够丰富是大家一致的感觉,乐园不能仅仅要满足设备的更新,更要点亮乡村的黑夜。”小古城村副书记杨丹华给记者讲了小古城村的“共生计划”。
径山小古城村的大樟树 径山镇政府供图
在大家眼中,小古城是杭州近郊体验田园休闲的网红村,而在小古城“走红”的背后,则有一条“众人事众人议”的生长法则。从加大基建投入、优化村庄布局,到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再到成立村集体旅游公司、引入专业团队,多年来,小古城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中,积极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之路。
“小古城村在良渚文化大走廊上,有着3000年的小古城遗址,同时在千年径山文化圈核心带,所以我们做的乡村业态,就是要兼顾新老村民的需求、融合新产业和乡村旧一产的共生。”
山漫漫窑烤面包 小古城村供图
通过“原住民技艺传承+新村民创新实践”双轨并进,小古城村正在系统性构建“零成本创业支持体系”,将山水田园转化为创客空间,让在地文化资源焕发时代价值。
如今在小古城村,古法酿的酒、传习番薯片、灰汤粽、南瓜饼青团这些“老底子”的美食进了共富工坊综合服务中心,原住民的老手艺得到了发挥,村民们手机接单就能把农闲变“躺赚”;在新村民召唤计划中,年轻的90后艺术家张骞,带着他的学习团队,怀揣着传承大漆艺术的愿景,落户小古城村;“虫小绿”的团队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乡村乐园,年轻的团队后续还将开发“猫在3000年”等研学课程,发挥小古城村在地文化的优势……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乡村治理和民生保障,杨丹华表示,小古城村目前推广的“共生计划”,就是要把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的成果惠及于民,创新机制反哺乡村,把不同项目、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的人聚集在一起“议事”,相互赋能,共生共荣,通过协商主体的不断丰富,让小古城村“樟树下议事”凝聚全体村民的发展共识,成为“两山”转化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标杆。
第三届“良渚论坛”大幕将启,良渚文化大走廊上的生动故事,证明丰厚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是迈向更高质量、更具特色、更可持续未来的独特优势和强大引擎。这场深刻的“廊道式”发展改革,串联起散落的文脉珍珠,更通过创新的体制机制、系统的政策支撑和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将文化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和民生福祉,探索出一条文化保护与区域发展共生共荣的新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