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去了一趟马来西亚,后劲很大。
这是开盲盒的一个惊喜。出行前搜免签国家,搜出一堆:阿尔巴尼亚、阿联酋、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巴哈马、白俄罗斯、波黑、多米尼克、厄瓜多尔、斐济、所罗门群岛、泰国、汤加、新加坡、亚美尼亚、文莱、马来西亚……
先是眼前一黑,而后一亮,马来西亚,貌似不错。此前对这个国家知之甚少,只知道属于“南洋”,以及吉隆坡双塔、猫山王榴莲等。立即查攻略,千篇一律,看不进去。不过,就这样定了:去马来西亚。
说走就走。一共去了三个城市,吉隆坡、马六甲和槟城。由于没有做攻略,行程几乎是根据天气和心情决定,所以本文主要是关于马来西亚旅行的见闻和感受,不涉及具体攻略。
·吉隆坡独立广场
01/
一个小插曲
到机场才想起,我还不知道吉隆坡的英文怎么说,打开翻译软件练习几遍总算说标准了,Kuala Lumpur,Kuala Lumpur,免得登机广播都听不懂。在安检口,遇到一个“洒脱哥”,身穿无袖背心,脚踩洞洞鞋,脖子上挂了一个小包,此外身无长物。
海关问:“去哪里?”
“吉隆坡。”
“第一次去吗?”
“我去过美国。”海关没有再问,放行了。
我排在他后面,听到他们的对话有点想笑。难道去吉隆坡门槛也这么高了,需要搬出美国来“震慑”一下?待会如果问我,该怎么说?其实根本不用问,直接刷护照即可。可能海关觉得他“洒脱”得有点可疑了。
四个多小时后,落地吉隆坡。坐机场快轨去市区。车上冷气十足。我把箱子放到行李架上,窝在座位里,很快就睡着。是乘务员的催促声把我叫醒的。一睁眼,终点站中央车站到了,我抓起背包就冲出了车厢。
走出车站,感觉两手空空,好像少了点什么。啊,行李掉在列车上了!刚落地就遇到这种事,真是晦气。想起上次出去,行李被航空公司弄丢了,直到回国一周才找到。难道这次要重蹈覆辙?我在心里祈祷,千万不要啊!
·马来西亚国家清真寺穹顶
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有点临危不乱的素质的。环顾四周,现在是早上7点多,车站还没有苏醒。站内的商铺,只有麦当劳和711在营业。我去711买了一瓶水、一个三明治,坐下来吃早饭。这时,看到一个地铁工作人员走过,我跟着他过去,敲开了玻璃窗口。我告诉他,我的行李掉在列车上了。他熟练地递出一张失物招领单,让我填好自行领取。
早高峰逐渐到来,车站的人多了,带着工牌的上班族鱼贯而入。问讯处的人也上班了。工作人员随手指了一个方向,我顺着走过去,看到一个戴头巾的女子拎着行李箱站在那里。正要开口,她就把箱子给了我,然后确认、签字。不到半个小时,行李就失而复得了。我不断道谢,也感到庆幸,虽出师不利,却有惊无险。
一个小插曲后,马来西亚之旅正式开启。
02/
“你是第几代华人?”
茨厂街是必去之地。这里是吉隆坡著名的唐人街,现在转变为一个由多种族商人经营的小商品市场,但依然可逛。街中有一家豆浆店,排了数十米的长队。很好奇什么豆浆如此火爆?排了20分钟队,买到一杯2.6马币的冰豆浆。一口下去就懂了——没掺一点水,浓香直冲天灵盖,难怪那么抢手。看来真正的好生意,就是返璞归真、大道至简。
中午在一家华人餐厅吃饭。老板是一个胖胖的华人男子,祖上来自福建,他是第三代华裔,待人非常客气。食物多是闽粤菜,肉骨茶、海南鸡饭之类,乏善可陈,甚至有点走样。老板问,味道咋样?我说,不错不错。他又问,现在国内是不是很竞争?
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注意到,他说的是“国内”,而不是中国。“很竞争”这个说法也很奇怪,或许他还没有学会“内卷”这个词。我说是啊,竞争激烈,你想去“国内”发展吗?他说不想,竞争不过。但他去过广州、深圳,在苏州也有朋友,觉得“国内”很不错。
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大马华人,印象是:像亲戚一样热情。此后几天,遇到了多位华人,印证了这个看法。
一天晚上10点多,我打车回酒店,到站才发现,地址搞错了。没办法,只好下车。刚下车,手机电量就告急,很快就彻底没电了。好在街上灯火通明,人气旺盛。想去一家夜宵店充电,服务员爱答不理;又去了一个青旅,心想青旅总比较友善,其实不然,前台一口回绝了我;再去一家酒店,也被婉拒了。
难道要露宿吉隆坡街头?
又走了几百米,来到一家奶茶店。我对店员说,我的手机没电了,能否在这充一会电?话音刚落,他就用普通话问,你是中国人吗?眼神充满清澈的热情。我说是的。他说没问题,随便充。于是一边充电,一边跟他聊天。小伙子二十五六岁,是第四代华人,普通话没什么口音。上个月,他才去了广州。他觉得广州挺好玩,吃的也不错,还想再去,但要先存点钱。
手机终于有电了。小伙子帮忙查到了地址,原来酒店改过名字,新名字在打车软件上没有更新,所以定位错了。我问附近什么好吃的,下班后想请他吃宵夜。他说住得远(骑摩托车20多分钟),要赶着回家。好吧,其实我也不想吃,只是想表示感谢,那就有缘再谢了。
在市中心阿罗街的一家酒吧,还遇到一个华人青年,姓古,名叫古嘉伟。姓古?我一时没反应过来,有这个姓吗?他说,有啊,古天乐、古巨基。哦,我明白过来。突然发现,大马华人和我们几乎没有什么信息鸿沟,甚至共享了许多流行文化。
通常,我会以“你是第几代华人”开启聊天。古嘉伟是第四代华人,他的曾祖父在20世纪初,从广东下南洋挖锡矿,从此扎根下来。古嘉伟是一个设计师,在香港工作过两年,平时喜欢看国内的娱乐节目,尤其是选秀节目,“因为马来西亚的娱乐业,没有那么强大的制作实力”。他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是一个小编,专门记录各种有意思的人和事。他说,你会把我编进故事里吗?我说会的,哈哈。
一杯酒快见底时,他问,成都有这种地方(酒吧街)吗?我说有啊,九眼桥酒吧一条街,大名鼎鼎。他又问,中国的治安很好,是不是管得很严?这似乎是每个外国人都感兴趣的话题。没等我回答,他呷了一口酒说,中国太大了,严一点好,不然根本管不住。
酒吧11点关门。时间就差不多了,他提出加一个联系方式,于是加了微信,但是他不常用,平时多用WhatsApp。回国前,我发了一条信息向他道别。过了几天,收到他的回复:Safe & pleasant trip back,期待再见!我说:欢迎你来国内,欢迎你来成都!
03/
地理控的权威课堂
这天准备去马六甲,可一觉醒来,发现下暴雨了,雨丝连成了线。我站在酒店门口,犹豫要不要出门。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打车去吉隆坡长途大巴站(TBS)。管他的,来都来了,总不能在酒店窝着。出人意料的,刚到车站,雨就停了,天边还有一片彩霞,果然是热带雨林气候,算是见识了。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始建于1403年,曾是马六甲王国的都城。吉隆坡到马六甲150公里,坐大巴约2小时。在马六甲,华裔占了四成,华人的祠堂会馆、穆斯林的清真寺、西式教堂交织并存。鸡场街入口,有一栋“三叔公”食品公司大楼,楼上挂着巨幅宣传语: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
620年前,是明朝永乐3年(1405年),郑和奉明成祖朱棣旨意,率240艘海船,2.7万余人(包括官兵、水手、翻译、医生、工匠等),从江苏太仓出发,开启了中国古代乃至世界航海史上一次壮举。此后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对这一壮举的动机,教科书上说,是宣扬国威和贸易往来。
·马六甲鸡场街的华人会馆
实际的动因,可能远非如此简单。这是一场集政治、战略、经济和个人意志于一体的超级工程。甚至还有秘密目的——追踪建文帝下落。民间一直传说建文帝朱允炆并未死于宫中大火,而是流亡海外。这对朱棣来说是一个心病。派郑和远航,或确有搜寻建文帝的任务。但不论如何,郑和下西洋在政治、外交、科技和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震铄古今的成就,深刻地影响了印度洋世界近一个世纪。
马六甲河边,有一个国际郑和研究院,里面有展览、文物、书籍等详细介绍,可惜游客不多。游船开过,河水泛起涟漪。河边的酒吧坐满了游客。河对岸是荷兰人留下的红屋,这座东南亚最古老的荷兰建筑,原为教堂,后改为市政府、马六甲博物馆。许多人在红屋前拍照,进去逛一圈再出来。
·荷兰红屋
·马六甲河
马六甲最让人心动的一个去处,是地理学家咖啡馆。在鸡场街的一个拐角处,第一眼看到这座黄色的房子就被吸引住了,屋顶上的地球仪以及Geographer标志,像海上的航标,召唤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探险家们。
这间著名的咖啡馆开业于1999年。据说老板年轻时在航运业工作,周游世界后回到故乡马六甲,租下这栋200多年历史的南洋老屋,改造成了咖啡馆。黄色的墙,蓝色的窗,半开放式的空间,融合了中式木结构和西式休闲风格。这里白天是咖啡馆,夜晚则变身音乐酒吧。
店内挂着各国国旗、旧照片和游客留言,二楼有各种地图、地球仪,充满了怀旧气息。2000年郑秀文、任贤齐主演的电影《夏日嬷嬷茶》在此取景,使其名声大噪。坐在二楼阳台,来一杯Geographer More-More Tea,俯瞰鸡场街街景,欣赏古城落日,有一种说不出的浪漫和惬意。
·马六甲著名的地理学家咖啡馆
马六甲的很多老屋都空置了,有些地方显得落寞。走在那些街巷中,时运的宿命感滚滚袭来。马六甲作为一个城市,因航运而兴,曾盛极一时。1511年被葡萄牙占领,开始受到冲击。但决定性的打击是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开发了新加坡。新加坡拥有更优越的深水港和自由贸易政策,加之蒸汽船时代对补给站的依赖降低,导致全球贸易重心迅速转移。
·马六甲古城街景
可以说,新加坡的崛起,直接导致了马六甲作为航运中心的彻底没落。如今,马六甲海峡承担着全球80%以上的贸易运输,每年约有10万艘船舶通过。今天当我们谈论“马六甲”的航运地位时,指的是马六甲海峡这条水道,而不再是马六甲这个城市。
这种辉煌与转型,在中国也有的惊人相似。比如扬州与泉州,它们都曾是其所在区域和时代顶级的全国性(或国际性)贸易中心,后来都因时局和地理条件的变化,被新的港口(上海/厦门)取代了航运中心地位。
·马六甲海上清真寺
在马六甲,各种地理知识都具象化了,它像一个课堂,让你不断翻出地图,复习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点位:南海、印度洋、爪哇岛、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欧洲、大西洋……太权威了。
04/
诸神并立之地
我拿着一份槟城地图四处游荡。有一个景点人少近便,非常值得一去,就那是槟城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纪念馆是一幢两层的白色小楼,当年同盟会在东南亚的革命据点就是这里。
1910年,孙中山在槟城(当时叫“庇能”)召集了庇能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革命者们决定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起义,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广州黄花岗起义。黄花岗72烈士中,就有多位来自槟城的华侨青年。槟城也被誉为“辛亥革命的第二故乡”。
馆内有一个“南侨机工队”展厅,展览内容突破了我的知识盲区——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沿海港口尽失,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唯一的国际援华物资生命线,急需大量熟练的司机和技工。从1939年起,3200名南洋华侨青年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敌机轰炸下,通过滇缅公路为前线输送了无数战略物资,超1000人献出了生命。真是可歌可泣。
·槟城孙中山纪念馆
短短几天的游历,有一个观察(不知是否是错觉):在公共部门工作的多是马来人,比如地铁、机场、银行、博物馆、长途汽车站等。华人和印度人多从事旅游、餐饮、酒店、运输等充分竞争的行业。
民国初期,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去不同地方留洋,会形成不同的团体。去日本的,看到明治维新后的变化,产生了救亡图存的情怀,大多成为革命家,比如陈独秀、李大钊等;去欧美的,家境优越,注重学业,大多成为学者,比如徐志摩、梁思成、胡适、钱钟书等;下南洋的,家境都比较差,必须拼命挣钱,大多成了商人,比如陈嘉庚、郭鹤年等。
今天的马来西亚华人,依然走在先辈的路上。实际上,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马来西亚法律和政策中存在基于种族的“制度性不平等”,尤其在教育和经济领域形成了对华人的“结构性壁垒”,从而导致了华人大量集中在私营和“充分竞争”的行业。好在华人吃苦耐劳,善于经营,挺过来了(我也是才知道,香格里拉酒店集团老板,就是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
·槟城的华文报社
曾听过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学家王赓武演讲,他提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南亚华人的处境尴尬,他们夹在殖民者和土著之间,两头都不讨好。因此,很多移民(包括王赓武自己)一生都在寻找“家园何处是”。晚年他在回忆录里写道:“等待回归中国,但最终回到马来西亚的早年经历,对我人道路的影响超出我的意料。”
所以,只要你一坐上华人的车,他就知道你是中国人,然后一路畅聊,根本停不下来。我问一个华人司机,怎么知道我是中国人的。他说,看名字(打车软件上)就知道啦!
·槟城姓氏桥海边
当然也有例外。在槟城,打车从汽车站到市区,司机是一个华人,全程20多公里,我们没有一句交流。车里,华语电台放着徐佳莹的歌《身骑白马》: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素衣,回中原……等红灯时,司机用英文回复信息,然后浏览中文简体字版的《圣经》。
这混搭的一幕,让我想起奈保尔《不止信仰》书中的一个故事。一位马来西亚的老法师,是一个华人,信仰佛教;他的妻子也是华裔,拜马来神;他的儿子是一个基督徒,读《圣经》。
在华洋杂处之地,人人都要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槟城的另一位华人出租车司机说,如果你是伊斯兰教徒,在学校的宗教课时间,你就去上宗教课;华人就去上华语课(用简体字课本);印度人则去学泰米尔语。可谓“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如此,人和人便有了区分。
·槟城的华人信仰
这位司机的祖先来自福建泉州。但她还没有去过泉州,她想去重庆。她在网上看过重庆的视频,感觉很神奇。我告诉她泉州也很棒,槟城就是一个国际版的泉州,像大理、泉州和西班牙港的混合体。
我在槟城住的酒店,是一座百年老屋改造的“娘惹风”建筑:花砖、琉璃、阁楼、宝瓶、神像、天井……中庭挂了一块“功德盛隆”的匾,后院是一个游泳池,几个老外在游泳。泳池边有一个神龛,供的是“拿卓公”。
我以为是“哪吒”的南洋发音,但形象却是一个老者。查了一下,拿卓公(又叫拿督公,马来语意为“祖父”)是中国与马来信仰结合的一个混合神祇,其功能类似大马华人的土地公。
·槟城街景
在滨城汕头街夜市,我买了两份古老的华文报纸,一份《光明日报》,一份《光华日报》。从槟城回吉隆坡的长途大巴上,我看完了两份报纸,连广告和讣告都没放过。报纸专栏、国际新闻都在关注讲中国故事,娱乐版几乎是中国内娱报道。
突然想起,好像还没有去过吉隆坡双子塔,不过兴趣不大,这种摩天大楼哪里没有?最后一天闲逛,不知不觉逛到市中心,一抬头,双子塔就在眼前。远远地拍了一张游客照,就算来过。
日落时分,走在吉隆坡街头,听到高音喇叭传来阿訇唱经的声音,伊斯兰教的宣礼时间到了。广场上的乌鸦飞起,噗噗地掠过天空;穿黑色罩袍的女人蜷缩在街角,像一尊雕像,静默无语;马来街市集已经收摊;印度餐馆黑漆漆的,门可罗雀;高架桥下,马达轰鸣,年轻人骑着摩托车呼啸而过……
● ● ●
编辑丨Rain
未标注图源丨黄油DT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众号丨YOU成都视频号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红书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