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孪生遗产”
徽州堨坝与婺源石堨,静静地横卧于皖赣山水之间,像是时光写给大地的一封长信,凝结着古人应对自然的深沉智慧。
在“七山一水一分田”的徽州,山高水急、土地珍贵,一代代人却以石为语、以水为脉,筑起了一套灵动的灌溉体系。2024年9月3日,它们以“孪生遗产”之姿,携手走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徽州古堨坝 图片源自中安在线
徽州堨坝主要位于徽州区西溪南镇,其中鲍南堨已屹立近1700年,是新安江上有文字记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在当地,山间河流湍急,水位落差大,古人便在上游筑坝蓄水,抬高水位,再开渠引水,借自然之势灌溉万亩良田。
徽州堨坝排水口 图片源自人民日报
婺源石堨始建于南北朝,于唐宋元时期随北方士族迁入而广泛开发,至明清达至兴盛。其设计遵循“深淘滩、低作堨,宽砌底、斜结面”的原则,既拦泥沙保肥力,又减少水土流失。建设规模依耕地大小而定,引水渠大而分水渠小,以实现有限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婺源石堨 图片源自婺源县水利局网站
徽州堨坝与婺源石堨能够跨越千年仍焕发生机,离不开三大卓越贡献。
功能性上,两地将“塘堨并举”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构建出“控、引、蓄、排”一体的水网:徽州堨坝依托上游水库与干渠调水,至今仍灌溉着万亩土地;婺源石堨则沿溪梯级铺展,融灌溉、供水、通航、防洪于一身,一如山水合奏的静谧诗篇。
技术上,古人讲究“深淘滩、低作堨,宽砌底、斜结面”。徽州堀坝多建于大河,以条石交错、砂砾填缝,大气沉稳;婺源石堨则适配小溪,精巧灵动。一刚一柔,皆是天人合一的写照。据记载,徽州现存500年以上古堨4座,而婺源规模稍大的石堨,竟有2052座之多。
雷堨蓄水坝 图片源自黄山市水利局网站
更动人的,是与之共生的乡约与传统。面对有限的水资源,徽州人以“堨田制”将用水与土地权利相系,中秋男丁共修石堨,成为代代相传的默契。一块块水权碑,如南北朝时所立的郑家堨碑,将“分时用水”刻入石头,也刻进人心。正是这种民间自治,让堨坝在官民共护之下,流淌千年不息。
许多村落以“堨”为名,比如吕堨、富堨……它们早已超越一道水利设施,成为乡土记忆与身份认同的象征。在婺源,石堨与古建、碑刻相依共存,绘出一幅“山—水—田—村”共生的人文长卷。
从古代农耕的生命线,到今日乡村振兴的引擎,堨坝始终是活着的历史。始建于唐代的徽州察关水口堨以弧形石坝调节水流,仍在滋养土地;婺源200余座修复的石堨采用“生态护岸+传统石砌”,让防洪更从容。
石与水的故事,在不断书写。当你在唐模水街触碰到明代水渠的清润,或在虹关村看见石堨托起晨雾的刹那,便仿佛触摸到一条从未断流的文化长河。
审核丨樊弋滋
监制丨轩玮
文案丨张晓光
责编丨王子月
美术设计丨杨桦
校对 | 孟京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 影视制播中心 )出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