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记录“驴友爬山捡幼蛇并上手抚摸”的视频,近日在网络上引发关注。画面中,几名登山者轮流触摸一条幼蛇,有人甚至将其放在掌心把玩,不时传出“第一次摸蛇”“滑滑的”等感叹。直到专家指出,这条看似无害的小蛇竟是剧毒的短尾蝮蛇,观看者才为视频中的众人捏了把冷汗。
这场有惊无险的野外插曲,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深思。当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山林寻求自然之趣时,我们是否真正了解所要面对的自然?
长期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人与自然的距离正在发生微妙变化。一方面,我们渴望回归自然,户外运动、野外探险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对自然的认知却日益浅表化、浪漫化。社交媒体上精心剪辑的野外视频,常常将自然描绘成温顺的背景板,而隐藏了其固有的风险与不可控性。这种被过滤的自然观,让许多人像视频中的驴友一样,将毒蛇当作可以随意触摸的玩物,将野外当作可以肆意探索的后花园。
这种认知偏差在教育层面能找到根源。从课本到日常生活,我们很少系统学习如何与野外生物相处。什么是危险的?遇到蛇类该怎么办?这些本应必备的知识,在常规教育中常常缺席。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的蛇伤案例中,相当一部分源于对蛇类辨识知识的缺乏和对危险的误判。不少人仍然相信“幼蛇无毒”“小蛇不危险”这类误区,殊不知短尾蝮蛇的幼蛇虽小,其毒性已足以造成严重伤害。
更令人担忧的是,流量至上的内容创作可能正在助长这种危险的认知。为了追求点击率,一些户外视频刻意淡化自然的风险性,将危险的互动包装成“勇敢者的游戏”。在这种语境下,谨慎反而显得“不够酷”,敬畏之心被猎奇心理取代。视频中那些抚摸毒蛇的手,或许也在无意间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
当然,我们并非要因噎废食,阻止人们探索自然的脚步。恰恰相反,真正的自然探索应该建立在充分准备和深切了解的基础上。这就需要从多个层面构建起牢固的安全防线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寻求改变。
知识的普及是首要任务。中小学生的自然课程应该加入更多实用内容,教会孩子们如何辨识常见危险生物,以及在野外遇到它们时该如何应对。社区、公益组织、公园可以联合专业机构,开展面向大众的野外安全讲座。新媒体平台也应当承担起传播科学知识的责任,让专业的科普内容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培养正确的自然观同样重要。大自然不是人类的游乐场,而是万物共生的家园。当我们走进山林,应当怀着观察与探索的心态,而非征服与戏耍的冲动。保持安全距离,不打扰野生动物,这既是对它们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平台的内容监管也需要跟上。对于那些明显违反安全准则、可能引发模仿的危险行为,平台应当进行必要的提示或限制。同时,算法推荐机制应当向专业的科普内容倾斜,帮助用户建立正确的自然认知。
回看那条被众人抚摸的短尾蝮蛇,它不过是在自己的领地上遭遇了一场意外的打扰。而我们则需要明白真正的勇敢不是无知无畏,而是明知危险却懂得规避;真正的探索不是征服自然,而是学会与之和谐共处。
在走向野外的路上,我们需要带着知识前行,怀着敬畏之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享受自然之美的同时,安全地归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杨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