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秋国庆“双节”,兰溪的游埠古镇无疑成为了浙西文旅版图上最闪亮的一颗星。累计接待游客超45万人次,登上央视《朝闻天下》并获得5分多钟的深度报道……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让这座千年古镇强势“出圈”,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古镇旅游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游埠是靠什么掌握了“流量密码”?这股热度如何才能让“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书写“古镇新生”的兰溪样本?
流量担当,激活“烟火气”与“文化味”的融合密码。游埠古镇的走红,并非偶然。其成功首先在于它精准地把握了游客从“观景”到“体验”的需求转变,守住了最具竞争力的两大法宝——原生态的“烟火气”与沉浸式的“文化味”。当许多古镇陷入业态同质化、过度商业化的窠臼时,游埠却将“早起喝早茶”这一传承了百年的市井生活方式,打造成了独一无二的IP。清晨,古镇街巷里弥漫的不仅是豆浆、酥饼的香气,更是鲜活的人间烟火。新开业的“一元茶馆”游客盈门、热闹非凡,它跳出了传统商铺单纯售卖商品的思维,凭借实惠亲民的价格,以及穿插其间的戏曲表演,将一方充满烟火气的文化场景与深厚的情感体验巧妙地传递给了每一位到访的游客。与此同时,“祖国在我心中·路边音乐会”、舞狮表演等节目轮番上演,让古老的街巷变成了流动的文化舞台。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动态传承,让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其中的体验者。央视的长篇报道,正是对这种“文化+生活”模式的肯定,它向全国观众展示了一个不是为旅游而建,而是因生活而美的真实古镇。
热度之下,织密安全与信任的“防护网”。“泼天”的流量之下,我们更需保持清醒。长假期间巨大的客流量是对古镇承载力、管理水平和业态韧性的一次全面压力测试。游埠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节日的“爆发式流量”转化为平日的“稳定客源”,将“知名度”转化为“美誉度”和“消费力”。其一,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让“烟火气”无后顾之忧。面对日均数万的游客,鸡子粿、酥饼等特色食品的需求激增,食品安全之弦须时刻紧绷。监管部门提前介入,对店铺实施“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加强食材溯源和快速检测,让游客在体验人间烟火时,吃得放心、吃得安心,这是将“头回客”变为“回头客”的根本前提。其二,优化消费投诉处置,变“烦心事”为“信任桥”。客流量大增,消费纠纷难免增加。必须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在景区显著位置公示维权方式。处理投诉时,要坚持速度与温度并重,探索建立“小额消费纠纷快速调处”“线下无理由退货”等机制,做到快接、快办、快反馈,将每一起投诉的妥善处置,都转化为提升游客满意度、塑造古镇诚信形象的契机。
智治赋能,护航古镇“长红”的兰溪样本。游埠古镇的这个假期,是一场生动的实践。守住这缕“烟火气”,用匠心打磨“文化味”,更要通过监管部门的“硬核”护航,才能让“流量”真正沉淀为“留量”。展望未来,游埠的路径应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成为辐射带动兰溪整体发展的强大引擎。一方面,深挖文化内涵。游埠作为千年商埠,其背后的浙西水运文化、商帮文化还有挖掘空间,可以通过建设小型主题展馆、举办商埠文化节、开发沉浸式剧本游等形式,让古镇的历史厚重感以更年轻、更时尚的方式表达出来,增加旅游的深度和复游率。另一方面,要持续强化监管服务,将“双节”期间的成功经验固化为长效机制,为“古镇新生”保驾护航。一是深化“智慧监管”,在古镇重点餐饮单位推广“阳光厨房”、电子溯源系统,实现对食品安全、价格波动的实时监测与预警;二是完善“信用监管”,建立并完善商户信用档案,对诚信经营户给予政策扶持和宣传推介,对违规行为实施联合惩戒,营造“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良好氛围;三是创新“服务监管”,在游客服务中心设立消费者服务岗,提供咨询、投诉、维权“一站式”服务,并定期开展商户培训,推动服务质量整体提升。通过这些举措,让每一位游客在感受古镇魅力的同时,都能享受到安全、公平、优质的消费环境,从而真正将游埠打造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文旅新高地,为浙江的古镇振兴书写一个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治理温度的“兰溪样本”。(钱其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