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火把节的火龙在短视频里掀起全民热浪,当泸沽湖的猪槽船划出千万人的奔赴向往,当彝绣的针脚缝进都市人的行囊——曾经藏于川西南群山褶皱里的凉山,如今已然成为全国文旅市场耀眼的“新星”。
近年来,凉山实现了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声名鹊起引客来”的跨越式发展:彝族火把节、泸沽湖转山转海节持续点燃节庆热潮,彝绣等非遗IP不断突破地域边界……
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近年来凉山积极推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战略,携手共建文旅发展联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对“转化”“联动”“升级”三篇文章的精耕细作——将沉睡的资源转化为鲜活产品,以全域联动聚起发展合力,用深度体验留住游客人心,将资源优势变为发展胜势,构建起特色鲜明、协同高效、体验深厚的文旅发展新格局。
特色化 做好转化文章
细数凉山的“家底”可不少:彝族银饰流转着千年的光泽,泸沽湖水波里藏着母系文化的印记,螺髻山彩林写满四季的密码……但光有特色远远不够,如何让这些“家底”对接上新时代的需求?凉山给出的答案是——将静态的资源,变成可触摸、可参与、可带走的鲜活体验。
文化转化的标杆,当属火把节的“破圈”之路。曾经,它只是彝族群众在特定地域内欢庆的传统盛典。如今已升级为集文化感知、社交互动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文旅产品。从庄重的“点火仪式”传承文脉,到全民参与的“达体舞”聚拢人气,从“非遗市集”展示指尖技艺,到“星空露营+篝火晚会”打造的新潮场景,2025年凉山火把节系列活动期间,17个县(市)共接待游客1654.3万人次,同比增长21.85%;游客总花费142.97亿元,同比增长20.76%。这份亮眼数据,正是“文化符号”成功蜕变为“消费热点”的最佳证明。
深山里的手工艺品,也借着转化焕发了新生。彝绣曾是彝族妇女闲坐屋檐下的消遣,即便绣工精湛,也很难走出村寨。近年来,凉山把绣坊搬进景区,让游客围坐绣娘身旁,亲手学绣纹样,定制专属自己的围巾、手包等物件。更通过“非遗+旅游商品”“非遗+时尚设计”的路径为彝绣赋能——设计师们将彝绣纹样带上时装周T台,素衬衫缀上彩边,普通手包绣上图案,“农家手艺”一跃成为“时尚潮品”。如今,越西县呷古村、昭觉县薇穆嘎扎非遗扶贫工坊等多个彝绣工坊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实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的有效结合。
整体化 做好联动文章
凉山文旅资源如珍珠般散落,而凉山的出圈,恰恰在于区域联动打破了“行政区划壁垒”,让资源形成合力。
近年来,凉山重点打造“夏季清凉”与“冬季暖阳”双季文旅品牌。今年“五彩凉山·夏季清凉”文旅季,凉山精心推出5条精品旅游线路,邀请游客避酷暑、沐清风、观星河、品美食。
自2024年以来,凉山以“东西南北中”五线布局,助力凉山全域旅游发展。东线依托昭觉、布拖等5县原生态彝族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东部大凉山彝族风情体验区;西线以盐源、木里为主,挖掘摩梭文化、藏乡文化和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大凉山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南线以会理、会东、宁南为主,以冬季暖阳、高峡平湖等为特色,打造大凉山川滇风情旅游精品线路;北线包括喜德、越西和甘洛,在小相岭等山水中领略多民族文化;以西昌为代表的中线,文旅发展已迈上快车道。
产业联动则让凉山文旅的“朋友圈”不断扩容。近年来,凉山以农文体旅商融合为纽带,串起产业脉络,激活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秋日的会理石榴园里,沉甸甸的果实缀满枝头,红艳喜人。文旅主动与农业牵手,将田间地头的生机与丰收,转化为可参与、可品尝、可带走的鲜活文旅体验。游客走进果园,亲手摘下泛着红宝石光泽的石榴,临别之际,再带上石榴汁、石榴果酱,让旅途记忆多了份舌尖的回甘。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凉山还探索出易地搬迁与文旅资源联动的特色路径。昭觉县“悬崖村”依托独特的峡谷地貌转型成为热门文旅打卡地——曾经的钢梯变成了“网红步道”,村民的老屋改造成了特色民宿,搬迁村民化身文旅向导,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悬崖村”的变迁故事。
深度化 做好升级文章
在文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走马观花的打卡式旅游”早已满足不了游客对深度体验的需求。凉山能成功出圈,关键在于做好了“升级”这篇大文章——推动旅游模式从“观光型”向“体验型”深度转变,让游客停留从“短期过境”向“深度沉浸”自然延伸,真正实现“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吸引力。
“让游客成为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这是凉山打造体验感的核心思路。在泸沽湖畔的摩梭古村落,游客不再是远远观望,而是住进原汁原味的木楞房民宿:跟着民宿女主人学酿醇香的苏里玛酒、揉制香甜的花花糖,在传统“祖母屋”里围坐火塘,听长者们慢悠悠讲述泸沽湖的故事。待到夜幕降临,又跟着村民手拉手跳起“甲搓舞”,融入热闹的篝火晚会。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游客跳出“看客”身份,真正走进摩梭人的日常生活,读懂文化背后藏着的温情与责任。
而服务升级,则为这份“深度体验”筑牢了保障。今年5月,凉山正式上线“畅游凉山”小程序,将“五彩凉山”品牌入口、旅游景区预约、酒店民宿预订、美食特产推荐、旅游攻略查询、文博场馆导览,以及“夏季清凉”“冬季暖阳”双季特色资源等八大核心功能板块整合一体,真正实现“一部手机畅游凉山”。游客只需扫码进入,就能一键获取景区智能导览、个性化行程规划、最新文化活动资讯等服务,让旅途的每一步都便捷顺畅,更能安心沉浸在凉山的风情里。
从资源转化激活文化生命力,到全域联动构建发展新格局,再到深度服务筑牢体验根基,这条“特色化、整体化、深度化”的路径,不仅让曾“养在深闺”的凉山,成功走向“万众瞩目”的台前,更铸就了一份依托本土禀赋、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记者 陈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