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何以新生?世界在洛阳共寻密码!
今天,第六届世界古都论坛的帷幕徐徐拉开。来自世界各地的古都代表、专家学者如约相聚洛阳,携手作答“古都·新生:全球古都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时代课题。这是洛阳与世界的又一次握手,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注脚,必将为全球古都保护与发展、人类文明赓续与进步启迪新的思考与智慧。
城市是文明的容器,古都是历史的明珠。让承载文明记忆的古都焕发时代生机,是全球古都城市所肩负的共同使命。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文脉传承赓续及可持续发展,强调“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今年5月,总书记亲临洛阳,前往白马寺、龙门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情况,深情嘱托“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鲜明提出“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这既是对千年瑰宝的深切关怀,也是对文脉赓续的念兹在兹,为我们走好古都新生之路标定了航向。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作为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中国古都,洛阳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挖掘历史文脉的当代价值,持续探索古都优势变为发展资源的现实路径,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让世界看见古都新生。
古都新生,在保护中厚植根脉——
建中立极,长拱飞虹。今年7月,备受瞩目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作为国家“十四五”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其不仅系统展示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60多年来的重要考古成果,也为十三朝古都序列补上了承前启后的关键拼图,让“五都荟洛”的恢宏气象更加完整清晰。
二里头的“文明曙光”,偃师商城的探源界标,周王城的礼兴乐盛,汉魏洛阳的丝路千里,盛世隋唐的神都气象……五千多年文明血脉,四千载城邑肌理,十三朝古都盛景,浓缩于洛阳。
然而,对今天的城市建设而言,沉睡于这片土地下数不清的文化层积,既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馈赠,也是亟待智慧破解的时代课题。特别是当前,在洛阳中心城区的核心区中,文物区占116平方公里,占比高达52%,保护难度与成本可想而知。
长期以来,洛阳始终将“保护第一”刻入城市发展的核心基因,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文物保护体系。
一道道法治屏障织密“安全网”——《洛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洛阳市五大都城遗址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相继出台,为文化遗产筑起坚实法律防线;
一项项科技创新撑起“保护伞”——地波防盗掘报警探测器、高清云台摄像机等先进设备组成智能监测网络,让文物保护从“被动应对”迈向“主动预警”;
一次次模式创新树立“新标杆”——从“避开老城建新城”的洛阳模式,到全国首创“先考古发掘后动土施工”的制度创新,再到推动大遗址保护从1.0到3.0的华丽进阶,“洛阳经验”不断刷新古都保护的实践高度。
保护古都,我们守住的不只是历史的青砖灰瓦,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文化之根、精神之魂。
这份坚守,不仅成就了“城址共生、古今交融”的洛阳样板,更为全球古都可持续发展镌刻下熠熠生辉的中国智慧。
古都新生,在传承中萌发新芽——
跻身美团平台文旅消费目的地城市榜单前十;龙门石窟与老君山景区上榜去哪儿旅行平台全国热门景区榜单TOP10;入围高德扫街榜2025国庆十大夜生活活力城市全国第五……
这是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洛阳交出的一张亮眼答卷。一连串耀眼数据的背后,是我们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都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的生动写照。
“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近年来,洛阳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新文旅理念,在文旅融合中传承古都文脉,在产业创新中激发新生活力。
今天的洛阳,112家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星罗棋布,年接待游客超1700万人次,整座城市犹如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成为超脱“二维平面”的中华文明展示地。
今天的洛阳,《唐宫乐宴》梦回盛唐,“天女散花”火爆全网,“全城剧本娱乐”将古城化作舞台,引领年轻人身着汉服梦回神都,正在上演“穿越千年的沉浸体验”。
今天的洛阳,“1+3”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重现古都肌理,一个个文商旅特色街区将客流量转化为消费力,“洛YOUNG小店”掀起消费新潮,洛阳三彩、牡丹瓷、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成为“时尚单品”,正在发生“从资源到产业的华丽蝶变”。
当古老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当古都资源共振城市发展,洛阳这座千年古都在时代土壤中萌发新芽,绽放出磅礴生命力。
古都新生,在传播中芬芳世界——
“这辈子必须来一趟洛阳!”约旦留学生何山的感叹,道出了全球“Z世代”对古都洛阳的共同向往。
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国际“Z世代”牡丹花城周游记活动,吸引了19个国家30余名青年跨越山海、来到洛阳,他们用青春视角在国内外社交平台推介古都风采,以青春之名架起了一座连接古都与世界的桥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开放包容,是全球古都城市的鲜明特质,也是刻在洛阳城市骨子里的基因血脉。
展开历史长卷,从“洛阳家家学胡乐”的丝路回响,到“万里羌人尽汉歌”的民族融合,再到当下天南地北的美食风味、东西交融的艺术展演、中外对话的文化活动,行走洛阳街头,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这些年,洛阳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合作,谱写文明互鉴新篇章。
——文物外展化身“文化使者”,相继赴法国、荷兰、新加坡等举办10余个文物展览,让各国观众近距离感受古都气象。
——联合考古诠释“文明对话”,走进蒙古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开展联合考古发掘,在费尔干纳大学成立考古研究中心,用中国话语阐释丝路历史。
——国际论坛开启“思想盛宴”,连续举办世界古都论坛、2025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持续提升河洛文化、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更创新的传播方式、更丰富的交流渠道、更多元的思想碰撞,让古都芬芳远播世界,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璀璨光芒。
洛水泱泱,流淌千年文脉;古都焕新,生长文明未来。
今天,当黄河之水汇入世界江河,当河洛智慧与世界文明交响,一座千年古都的新生密码,正待世界携手解读。
我们更期待,本届世界古都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古都洛阳,为全球古都城市,点亮面向未来的文明薪火!(洛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