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府之国”的膏腴之地——郫都,静卧着川西平原最原生态的川西林盘。这里田、林、水、宅相生相依,凝结着“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漫溢出一派安逸巴适的川西诗意。
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造就四川盆地。又经沧桑之变,形成川西扇形冲积平原,即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是由山林海湖聚集的腐质土而形成的松软宜耕灰色潮土性水稻土,土壤肥沃,枝入土生根,种落地发芽,被誉为“天府之国”。
作为历史上“天府之国”最具代表性的“膏腴之地”,郫都区平畴沃野,农耕历史悠久,美田弥望,完整地保留着川西林盘传统风貌,是川西平原内保存最完整最原生态的区域之一。
▲图源:成都农业
考古郫都区古城遗址发现,早在4500-3700年前,蜀地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修建聚落。而后古蜀望丛二帝以郫为都邑,开荒拓土,教民务农。据记载,彼时郫邑种植了水稻、高粱、桑树等作物,百姓辛勤耕耘,开创天府农耕基业。
▲古城遗址 图源:郫都农业
秦汉时期,郫县农耕技艺日臻精细,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建成后,郫县作为首灌之地,逐渐形成渠道纵横的平原自流灌溉水系,郫县境内农田灌溉系统得以改善。
▲都江堰 图源:四川水利
依赖优越的水土环境,以郫县为中心的川西坝子人家临水建宅、引水耕地,房前屋后种竹栽树,逐渐形成了河水环绕的自然农耕村庄。依林而舍,依屋植林,水、田、林、宅共生共存、相互滋养,于是有了生生不息的川西林盘。
“林深布谷鸟,耕作纷弥望”。灿烂的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是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杰出代表,完美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发展理念。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现代人所向往的诗和远方。
▲图源:天府郫都
2020年,“四川郫都林盘农耕文化系统”正式获得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授牌。遗产地范围囊括当时唐昌、三道堰等12个涉农街道(镇),面积多达278.1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3.5%。
▲图源:天府郫都
以郫都为核心的川西林盘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身处其间,领略“风水林田院路六美同构”的川西林盘美景,如同置身一幅绝妙的山水画,近观是农田村舍、小桥流水、竹影婆娑,远瞻则是田间劳作、炊烟袅袅、稻浪金黄,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已演变为一种海内外共识的文化符号。
▲图源:天府郫都
来源|《这里是郫都》、郫都史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