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千年运河碧波荡漾,世界目光聚焦“运河原点”——扬州。今天(10月16日),2025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在扬州启幕,央视也将目光锁定扬州大运河,三条报道长达8分多钟。下面跟随央视《新闻直播间》的镜头,一起打卡大运河吧。
骑行大运河:碧波绕城 古韵今辉
《新闻直播间》以《江苏扬州 骑行大运河:碧波绕城 古韵今辉》为题报道了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扬州。扬州在历史上是一个因运河而兴的城市。早晨的运河中,游船停泊尚未开工,岸边有人垂钓,有人散步,一派悠闲。扬州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在扬州境内最早的一段河道,沿着运河一路向南,路边的烟火气尽收眼底。
东关古渡是扬州古运河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渡口,始建于唐朝,当年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来到扬州的货物,大多数从这里上岸,可以说这里从古至今见证了扬州漕运与盐运的繁荣。
在东关古渡西侧的东关街,如今仍保留着扬州人熟悉的老字号,各式各样的名小吃,成为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沿着古运河来到扬州运河三湾,这片弯道明代时期人工挖建,当时为了解决运河水流湍急、漕船易搁浅的问题,古人把原有的100多米长河道,改弯之后变成了1.7公里,形成了“三湾抵一坝”的独特格局。
眼前是古河道,不远处则是2021年建成开放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运河三湾,古今交汇的感受,成为大运河骑行之旅的最佳注脚。
融古汇今 博物馆里“遇见”大运河
《新闻直播间》以《江苏扬州:大运河博物馆 虚拟技术贯穿展览 游客全程体验式参观》为题报道了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其中介绍,沙飞船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虚拟体验项目。沙飞船是清朝的一种豪华客船,用于大户人家娶亲或观戏,也是清代皇帝“南巡”时的船队用船。相传它是扬州沙氏所造,而且航速很快,所以被称为“沙飞船”。
站在甲板上看前方的环形屏幕,仿佛置身于正在行进的船只上,一路观赏大运河沿岸风光,比如在苏杭段可以看到标志性的杭州拱宸桥,在北方的河段天空中还会飘起雪花。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还有许多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它们给游客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秒穿越”。
比如使用裸眼3D技术,通过5面屏创造的一个多维、立体展示环境,只需要站在那里,就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运河沿线17座城市的风光。
博物馆中的“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览,是一个以“城市历史景观再现”模式打造的有历史场景和真实业态、让观众可以互动体验的展厅,游客可以感受不同时期大运河两岸城镇老百姓的生活。
博物馆里的文物也是大有看头,在1号展厅,有两个“最”:最大和最小的文物。这件大型文物是来自开封州桥遗址的汴河河道剖面,长25.7米,纵高8米,上面缀满了运河变迁的时间密码。在考古发掘现场,它被分割成180余片宽1米、高近2米的长方形单元,逐一编号,经过一系列保护措施后运送至展厅,重新缀合粘连。
1号厅里最小的文物是这些炭化粟米,它们来自隋唐洛阳城内的含嘉仓。大运河在历史上承担着重要的漕运功能,含嘉仓作为唐朝全国最大的粮仓,它的储粮大部分由大运河运输而来。
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有很多体现大运河元素的文创。比如这个波斯献宝的挂件,它是根据一件元代的青白釉波斯人物香插来设计的,扬州在唐朝是重要的通商口岸,胡商聚集,形成了“波斯献宝”这一俗语并流传至今。
从春秋末期扬州开凿古邗沟,到如今的中国大运河,经历2500多年历史洗礼,成为如今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传统运河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中国大运河文化变得更加可观可感可知。
山河经纬 文脉润心 我家住在公园里
《新闻直播间》以《山河经纬 文脉润心 我家住在公园里》为题报道了大运河在保护和传承中焕发新生,居住在公园里的百姓不仅是文化保护的亲历者,更是发展红利的共享者。扬州市民杨文龙在采访中说,他走到运河边,看到天上的鸟也飞来了,空气清新,心旷神怡。大家的幸福指数提高了,所以古运河的遗产一定要把它保护好。
大运之城扬州
频频收获央媒点赞
其背后深藏着一座城的文化底蕴
更彰显着它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
奋勇前行的坚实底气
为家乡扬州点个赞吧!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王雅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