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雅(重庆大学)
近日,央视新闻曝光福建漳州南碇岛的旅游乱象。南碇岛作为无人岛,依法不得开展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非法包船登岛却几乎成了公开的“生意”。记者走访发现,当地村民改装渔船超载载客,游客无视禁令登岛后,攀爬踩踏玄武岩、凿取岩石当纪念品,甚至在岛上露营生火;岛上遗留大量生活垃圾,岛屿内侧形成“垃圾天坑”。
南碇岛被划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岛上密集分布的玄武岩柱状节理规模宏大、形态规整,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级地质遗迹之一。游客在岛上攀爬、生火,对柱状玄武岩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的,而烧烤、生火等行为会造成岩石热胀冷缩,玄武岩的物理性质随之发生改变。长此以往,会破坏整个柱状玄武岩的结构。无人岛的违法开发与旅游乱象,正是“公地悲剧”在当下的典型写照。
公地悲剧理论是指当资源属于集体所有却缺乏有效管理时,每个使用者都会出于私利过度索取,最终导致资源枯竭。作为全体公民共享的公共生态资源,南碇岛特色自然风光与松散监管力量的反差,让一些人看到了商机:渔民私自改造渔船,违规载客;观光车司机主动兜售包船联系方式;游客为获取流量与关注度,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旅游攻略,将无人岛包装成“网红打卡地”,周边民宿因此“一房难求”。在“法不责众”心理的影响下,每个人都在享受公地带来的红利,却无人为生态成本买单。
造成“公地悲剧”的原因,人性的自私只是其一,公产缺乏严格而有效的监管是更核心的问题。虽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规定,未经批准利用的无居民海岛,应当维持现状;禁止采石、挖海砂、采伐林木以及进行生产、建设、旅游等活动。码头登船口的指示牌也明确提示“严禁涉渔、养殖、三无等非载客船舶非法从事载客出海行为”“自觉远离非法载客出海行为”。但当游客从码头搭乘渔船上岛时,码头上的联合执法工作站却无任何执法人员前来问询。
这种监管缺位并非个例。事实上,无居民海岛保护普遍存在“多头管理却无人负责”的困境,审批职能交叉重叠、执法手段单一、相关立法滞后,导致“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此外,社交媒体平台虽在旅游攻略下标注有“安全提示”,却未采取下架、屏蔽等实质性措施,客观上纵容了违法登岛行为的蔓延。当监管力量让位于利益诱惑,南碇岛的法律防线便形同虚设。
要破解无人岛的“公地悲剧”困局,需从责任、技术、意识三方面发力,打造全链条治理体系。首先,政府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督促多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海岛及周边海域巡查;对非法改装渔船、超载载客、发布违法攻略等行为从严处罚,让违法成本远高于短期收益,斩断利益链条。其次,要强化科技赋能,实现精准防控。在周边海域安装智能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测船只动向和人员登岛情况;打通多部门数据平台,完善预警机制,从源头阻止非法登岛行为。最后,注重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公众意识。通过公益广告、科普讲座等形式,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向公众明确“无人岛不是无主岛”,让敬畏法律、尊重自然成为社会共识。
从“无人岛”到“野游点”,近年来多起“违规旅游”事件反复警示我们:“公地悲剧”从来不是人性之恶的必然结果,而是监管缺位的人为产物。当“网红滤镜”褪去,留下的不应是满目疮痍的生态伤疤,而应是全社会对公共资源保护的深刻反思与行动。唯有筑牢监管防线、凝聚全民共识,才能让无人岛真正重归自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