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0年代,有相当长一段时期,我每月至少有一个周六或周日必去逛逛与延庆路相交的华亭路;每月也至少要去两趟位于延庆路141号的《上海滩》杂志编辑部。
现在的延庆路,属于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也因为邵艺辉导演拍摄的两部电影《爱情神话》《好东西》都在此取景——而被誉为“烟火气+松弛感”的网红小马路。与之相交的华亭路全长800米不到,现在从淮海中路华亭路口可以一眼望到底。而当年的华亭路,远比今天的武康大楼“闹猛”好几倍。最初只是一条以旧货和古玩市场为主的街道,到了1990年代,转型为服装市场,短短一条小路上,摊位数百个,吸引了大量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每天人头簇拥、人潮涌动。当时,华亭路附近有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多个外国驻沪总领馆,步行到华亭路不过十几分钟,领事馆官员、外国留学生和中外来沪观光者都是华亭路的忠实拥趸。华亭路上的摊位,打着“出口转内销”的招牌,成为时尚潮流的聚集地和风向标,一度如日中天,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新世纪初,华亭路服装市场整体迁到了襄阳路南昌路,依然热闹非凡。我清楚地记得,2005年年底前,距此很近的淮海国际广场楼顶冷却塔发生大火,当时大楼工程在装修中,建筑材料还引起爆炸,滚滚浓烟连徐家汇都能望见,媒体报道说三个冷却塔烧成了骨架,襄阳路南昌路和淮海路部分路段交通堵塞,服装市场里的人都跑出来观望。大火很快扑灭,幸无人员伤亡。
延庆路比华亭路更短,全长不到500米。1920年由断头浜填埋筑路,为了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的旅沪法侨,将这条路命名为格罗希路(Route de Grouchy)。1943年10月更名为延庆路,迄今保留着原始河浜的弧形走向。延庆路上的建筑,以花园住宅、新式里弄或公寓为主,住户多为音乐家、建筑师等文化艺术家。
坐落于延庆路与东湖路、长乐路、新乐路、富民路交会处的一幢极具西洋风格的三层公寓,就是观众在影片《爱情神话》里也见到过的标志性建筑。此地还有一处始建于1940年代的联排式花园住宅和公寓,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老一代电影表演艺术家高博,曾在此居住。
2
延庆路11弄1号至4号的哥伦比亚公寓,平面布局呈“厂”字型,四层砖混结构的装饰主义风格,是延庆路上历史最悠久的公寓建筑之一。“八一三”日军轰炸上海,创办于1907年浦东中学校舍毁于战火,被迫迁往浦西,就在延庆路11弄1号内继续上课。
这所沪上名校,在当泥水匠出身、白手起家的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老板、浦东人杨斯盛“毁家兴学”及首任校长黄炎培“教育救国”精神感召下,办学始终与民族命运同频共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张闻天,中顾委常委李一氓等,都是浦东中学的校友。
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中,大批浦东中学学子奔赴战场。其中,重创日军航母的空中英雄彭德明烈士,毕业后即报考中央航校、成为我国第一代空军飞行员、在淞沪抗战中英勇牺牲的1929届校友方长裕,从浦东中学考入中央航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在武汉空战中击落日军敌机一架、在重庆空战中为国捐躯的1933届浦东中学体育部长张明生……这些不满30岁的英烈,都出自浦东中学。
直至1951年,浦东中学回到浦江另一侧,返迁老校园,废墟中重生。
3
延庆路130号这座古典式巴洛克风格的花园院落,原是C.S.Gubbay私邸(Gubbay家族与沙逊家族有联姻关系),今天是上海市肺科医院院区,在20世纪30年代初是“上海犹太自治会”所在地。国内精神病学奠基人之一、首部精神病学专著《精神病学概论》作者粟宗华曾在此居住。
159号这座始建于1922年的历史悠久的建筑,曾在1930年代做过古巴驻华公使馆办公楼。
18弄花园里弄,建于1926年,2015年列入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弄内有花园住宅十二幢之多,10号曾是戴笠亲信丁伯雄开的一家当年只有20张病床的私人小医院“格罗疗养院”(后改名“剑桥医院”),1943年9月,患癌症的邹韬奋在红十字会医院已经住了半年多,为了避免引起敌伪注意,转移到格罗疗养院继续治疗。
29弄“大福里”,是建于1926年的新式里弄,弄内有21幢巴洛克风格建筑,外墙红砖砌成,邓演达在此成立了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并担任中央总干事,一年多后被蒋介石秘密杀害。
1950年代,著名画家程十发搬入延庆路141号。当时,延庆路135-149号这一优雅的花园住宅群,为前美国纽约石油公司(美孚行)高管们的住所,这批西式砖木结构小楼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改造为宿舍后,用以安置员工,从此见证了许多艺术家的身影。
就在延庆路141号,为当年《上海滩》杂志编辑部。1990年代中后期,我参与了《上海滩》杂志的采写工作。已故老主编吴云溥、王金耀以及编辑部主任葛昆元提携后进的长者情怀迄今温暖我心。
位于常熟路与延庆路交界繁华地段的瑞华公寓,自1928年前后建成,是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的寓所,吸引了众多花旗职员入住,成为当年上海最时尚的公寓之一。如今,延庆路也好,华亭路也好,似乎都归于“吴侬软语”语境下一种格外的静谧、诱人的气息。
作者在延庆路
延庆路有多“长”?我想,一如上海文化,有其宽度、广度与厚度。不只从《爱情神话》《好东西》这样的艺术氛围里可以看到、可以感悟。从外滩、滨江大道、东方明珠、南京路或“衡复”的法国梧桐树下、老洋房里走出来的上海之美,也不一定就是矫揉造作、故作沉思状的“小资腔”“文艺范”。
至少,延庆路的“长”,正体现于我们的城市更新中所要传承好的历史文脉和红色基因,以及我们口口相传的那些不应失传、不该忘记的真实的“故事”,不是吗?
原标题:《【海上记忆】延庆路有多长》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来源:作者:何振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