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南到岭南,看见传统在“新焺集”打造之下的继续生长。
撰文丨锐裘
编辑丨yawen
去年中秋,我在上海蟠龙新天地,第一次遇见“新焺集”。
“它像是一场中式嘉年华”——我当时是这样形容它的。
我们围坐在蟠龙的街巷吃席、听曲、赶集,传统佳节的仪式融入进商业空间,久违的节庆氛围在熟悉的城市夜色里被重新点燃。
在过后的一年里,我一直会时不时回味起当时的各种细节:知名歌手乘着小船在月色下吟唱,国宝级戏曲家在戏台上演绎经典,人群静静欣赏,灯火在期间流动,一切顺其自然地发生,无形中激发了我们对传统节庆的感知。
时间来到2025年的中秋,今年的新焺集如约而至。
瑞安新天地对自己的内容IP打造有更高的要求,于是今年的新焺集迎来了一次重要“升级”:不仅在上海蟠龙新天地延续,还联动佛山的岭南新天地;以“游园”为名,与两地市民们共赏同一轮中秋月圆。
带着诸多期待,我也跟随着新焺集的脚步,来到佛山的岭南新天地,体验大湾区的中秋。我也想看看,在一个传统根系更为深厚的地方,新焺集会变成什么模样。
拆解不同的“在地”
一场“月满蟠龙”在上海,一场“烟火岭南”在佛山,两个名字,两座城市,都在讲“传统即创造”,但背后的语境却完全不同。
熟悉文化民俗的朋友大概都能在此察觉:这两个地方在文化特性、民俗特征和生活方式上大相径庭,对待节庆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自然,新焺集进入两地的切入点与立意,也需要因地制宜。
上海蟠龙新天地“月满蟠龙”
在上海,新焺集的使命更像是“焕新”,或者说是“唤醒”。
在国际化大都市的日常生活里,传统节日仪式的缺失是一个长期现象,人们除了象征性的和家人吃上一餐饭,吃块月饼,散步时抬头赏个月外,身边是几乎没有中秋氛围的。这并非人们不喜过节,而是缺乏节庆的场景与自发性的仪式。
来到岭南地区,情况则是另一番景象——
这里的文化扎根极深,传统民俗从未真正离开。到了中秋这样的重要庆典,民俗的浓度更是拉满,鱼灯会、舞火龙、赏花灯、听粤曲……放眼整个粤港澳地区,每个社区都有自己庆祝佳节的方式。
如果说在上海活动的策划逻辑“节目先于人群”,需要创造庆典来吸引人的聚集;
那么在岭南地区则是“人群先于节目”,要先理解本地人群对民俗的习惯,尊重在地传统。
香港大坑中秋舞火龙民俗活动
在这片有无穷的民俗与生活力的土地,并不需要去刻意创新,而是赋能本土节庆习俗,并助力既有文化继续生长,让它更新、更有趣。这也是新天地一贯擅长的:让不同文化交织对话、结合当代的表达,来激发在地叙事的新生。
作为瑞安新天地Urban Retreat城市微度假的旗舰项目,岭南新天地坐拥着佛山中心城区保存最完整的岭南历史建筑群,也是我认为国内目前最懂得“文化如何通过商业空间新生”的项目之一。
夜晚时分,热闹的岭南新天地
修旧如旧、新老并存的保育方式,是瑞安做城市更新的一贯风格,也是尊重历史传统最好的说服力。镬耳屋、青砖墙、石板路,岭南文化向在街巷之间缓缓展开。当然,重要的还是传统融入生活。十多年的在地持续深耕与运营操盘,团队早已深谙本土文化如何与新生活方式结合:
近年来,去茶山、阿嬷手作、话梅、%Arabica、Shake Shack等生活方式品牌相继入驻,也有诸如吉祥羽儿,佛山非遗面料香云纱为灵感的新中式服饰品牌来到这里,与中外游客推介传统面料的新生。
岭南新天地的丰富性是无法用一篇文章概括的,还是推荐大家有机会亲自去一趟,一定不负期待。
再回到新焺集来到岭南,在如此兼具历史厚重和焕新生活的项目,再装入「新焺游园」,新天地会为这里赋予一场怎样的新中秋庆典?
为岭南文化增添一丝“新趣”
“赏花灯”是岭南的节庆传统,也是这次新焺集重点打造的场景之一。
在岭南建筑间,在简式别墅碉楼内,造型各异的花灯,流动的光影,再配上好意头,不分白天与夜晚,前来排队合影的人群不绝,俨然已经是佛山一处新景点。
这个场景漂亮又接地气,并不为了制造“高级感”而悬浮于佛山人的日常。在熟悉的民俗场景里,加入一些新的表达方式,让节庆在保持烟火气的同时,增添一份观赏性和当代感。
生动的花灯造型
同时,新焺游园不拘泥于传统,也助力在地文化的继续生长。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组中西交汇的艺术家组合浸入到岭南新天地之间:来自中国香港的陈幼坚,中国澳门的梁蓝波、中国内地的宋三土以及意大利的阿达贝尔托·洛纳尔迪(Adalberto Lonardi)。
熟悉香港流行文化的朋友,兴许对陈幼坚的名字不会陌生。在50多年的设计生涯中,他见证了香港与内地文化商业的发展,留下了不少经典作品,包括可口可乐的中文logo以及梅艳芳“飞跃舞台”的专辑封面等等。
陈幼坚此次带来的《CANTON DISCO》,将香港文化黄金时期的设计作品进行电子化的新生。这样的公众艺术体验在合家欢的中秋佳节,再应景不过。当经典港乐在岭南新天地的中秋夜响起时,它唤醒了大湾区人的集体记忆,向共同经历的过去致敬。
《CANTON DISCO》现场
另一个让我感兴趣的是此次组合里唯一一个“洋人面孔”阿达贝尔托·洛纳尔迪,这位出生在意大利的跨学科艺术家,擅长将社区参与、公共艺术、视觉设计与文化表达融合。
外来者看中国文化总会带着一双fresh eyes,捕捉到一些本地人早已习以为常的细节,他的作品《佛山叙事》以四幅玻璃马赛克构成核心视觉,呈现的是四副岭南百姓的民俗日常:茶楼里的家庭欢聚、醒狮的活力迸发、粤剧艺术的磅礴气韵以及龙舟竟渡的激昂节奏。
而颜色选取也值得推敲,红、黄、蓝、绿为主调强烈颜色拼接是他感受到的佛山,鲜艳、炙热,相信这样热闹的场景多少也会让他回忆起家乡意大利的节日氛围。
《佛山叙事》
这些雅俗共赏的作品,和花灯一样,受到了佛山人民的喜爱,形成了在互联网传播的自来水。
除了几位艺术家带来的“赏灯”环节之外,“吃席、听曲、切磋、赶集”这几个从第一届新焺集就已形成的多重文化场景也同样被运用在这一届的新焺游园之中。
我有幸连续两年都体验到了新焺集的“吃席”。
在上海和在佛山,席上的美食自然不同,而最大的不同在于身边一起吃席的人,我被安排在了一群广佛文化媒体人之间,听着媒体人彼得猫(他也曾为新天地编写了《偏爱佛山》杂志书)推荐岭南园林梁园,听在佛山开书店20多年老板石头介绍老社区垂虹的新生。
一餐饭的时间,品味到了地道岭南美食,理解了佛山生活的日常,也交到了在地新朋友。我第二天的行程也被新朋友安排得满满当当。
“吃席”体验
而我错过的「听曲」部分,据说也是相当精彩,携手去年就合作的伙伴古建音乐季,带来五场重磅演出,均是本土年轻音乐人带来对传统音乐的“再创作”;还有「赶集」和「切磋」部分,大量在地民间创意人、传统手工艺内容必然为现场带来丰富的体验支撑,在佛山剪纸、佛山彩灯、铜凿剪纸、石湾陶艺、香云纱的体验之间,感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魅力。
梁正&尚能饭乐队的粤语古诗词摇滚演出
超过40家创意市集摊位在晓市集开墟
如何让文化真正“延续”
文化的流动,从来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双向的点燃。
此次在佛山体验到的一切,都是带有烟火的,是雅俗共赏的,这与整个大湾区素来就是“务实”的性格息息相关——广东人比起精致宴请,更偏好农庄里的家常美味;哪怕收入再高,也还是习惯穿双拖鞋出街。
玩笑背后,其实是一种活在日常的生活态度。
因此,哪怕是加入了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点缀,创作者们仍然呈现了作品本身直译的那一面,不设晦涩的理解门槛,也没有刻意拔高,这亦是对充分理解“在地”的体现。
艺术家梁蓝波的《幻彩·岭南》沉浸式数字水墨生成影像艺术装置
艺术家宋三土的《“岭南之花”能量场 》光影艺术装置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里,又有一些实实在在对当地产生影响的故事发生,这也是我听完非常受触动的部分:
Adalberto在创作时,因无法频繁往返于中国,成品制作是委托佛山本地的玻璃厂完成的。看着从意大利寄过来的样本和工艺要求,只制作过传统工艺玻璃的师傅起初有些迟疑,怀疑自己能否把这样的色彩还原。但经过双方的努力,最终呈现出了非常好的彩绘效果。
在活动开幕现场,玻璃厂的老板和师傅也来了,他们感慨自己没想过会制作出这样的艺术作品来。这是他们的人生新体验,也间接性地促成了一次意大利与佛山的玻璃工艺交流。
艺术家Adalberto Lonardi与作品《佛山叙事》合照
助推“文化新生”不仅需要外部视角的加入,更缺少不了的是深耕在地的创作者们。
在岭南新天地向外2公里的垂虹社区,在书店、工作室与自发的展览之间,我看到了一些佛山在地的新文化势能。扎根垂虹的青年创作者很多是本地人,也有不少从广州来,看中佛山禅城更慢的生活,更舒适的创作氛围。而他们都有意愿为这个社区增添一些文化活力。
垂虹社区括号空间与先行书店
如果把时间倒推至10年前,非粤语地区的中国人对大湾区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流行音乐与影视里,但最近两年,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扭转。
先是瑞安率先开出佛山岭南新天地,让一部分人看见了禅城传统民居建筑的魅力和岭南文化的在地新生;后顺德有了和美术馆,让这座制造业小城有当代艺术发生的可能;随后大良等社区开始挖掘本地文化,推动社区营造;现在南海有了更有体系和规模的大地艺术节,让零散的文化节点连成了网络。
这里的文化民俗正在“走出去让更多人看到”;如今,瑞安再接再厉,将“新焺集”带入岭南新天地,接轨国际视野,慢慢助力本土艺术文化整体的向前一步。
正是这些星火般的目的地与内容的推行,让佛山慢慢成为让艺术可以自由生长的地方。
顺德和美术馆
南海大地艺术节
传统即创造——这是瑞安新天地推行“在地新生Bringing Heritage to life”文化理念时一直倡导的创作思路。
过往我对它的理解都是新天地在上海的语境里,这次得益于“新焺游园·烟火岭南”的机会,让我认识了岭南地区的文化语境,传统本就活在日常中,并不需要被唤醒;而创造,是为了让传统继续生长,展开新的故事。
“文化新生”是需要地域性的自发生长,也需要一群有信念感的人守护的。
这也是我此次从江南到岭南的行程,最大的感触。
也许当下我们还在学习日本或其他国家对于地方振兴的经验,但不久的将来,世界的目光必然会转向中国,中国的城市与土地,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生长出新的故事。而那些努力守护地方文化独特性的人与机构,也终将会被更多的机会所看见。
新“焺”火焰,不会熄灭,
传统文化,也必然继续生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