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日报 记者 任晓彤/文 见习记者马周宁/图
岳渎相望,千古潼关。
如今,不少人满心期待奔赴潼关县城,想要一睹声名赫赫的巍巍雄关风采。实际上,当下的潼关县城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若想探寻真正的古潼关风貌,唯有前往秦东镇港口社区的南街村。在老潼关人心中,它是最深的“根”。在那里,人们才能真切触摸到潼关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10月11日,如丝的秋雨打湿了潼关古城墙的残垣。记者踩着青石板路上的积水,缓缓走进了南街村。
守着“根”的人,从未离开
沿潼关古城往南前行,拐进一条名为“水坡巷”的窄巷,这里宛如一个时光宝盒,藏着老潼关珍贵的遗存。
20世纪50年代,为修建三门峡水库,处于渭河下游的老潼关被划入淹没区,整座县城南迁到10公里外的吴村。幸运的是,南街村的水坡巷得以留存。它北依砚台山,南靠麒麟山,地势较高,不在当时划定的水位线范围内,因此完整地保留至今,守护着老潼关的记忆。
杨甲子老人正在浇花
斜斜的雨丝穿过窄窄的门洞,一条由鹅卵石铺就的街巷映入眼帘。街巷顺着山坡的倾斜度,自西向东蜿蜒曲折地延伸开去。
巷道两侧,古朴的院落临街而建,鳞次栉比。墙砖的棱角早已被岁月磨平,木门上斑驳的痕迹,仿佛是时光刻下的“皱纹”,诉说着过往的沧桑。潼关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股股长宁阁介绍,水坡巷的建筑多建于明清时期,当时这里是达官显贵、商贾富豪的聚居之地,也有驻守潼关的屯兵将领在此居住。
走到巷道中段,一扇木门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门口小桌上,一块白色塑料板上写着“农家古院,欢迎参观”。推开虚掩的木门,“吱呀”一声轻响刚落,屋内就传来中气十足的招呼声:“欢迎参观!”
循声望去,89岁的杨甲子老人正坐在堂屋门口的矮凳上。他面前摆着一碗冒着热气的苞谷糁、一盘油亮的红烧肉和几块红薯,还有一小碟潼关酱菜。见记者进来,老人立刻放下手中的筷子,起身热情相迎。
石墩
“我打小就生活在这条巷子里,听父辈说过,这里以前有个吓人的名字,叫‘血泊巷’。据说当年李自成从南门攻破潼关后,在这儿屠城三天,巷子里流淌的全是鲜血。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名字不吉利,才改叫‘水坡巷’……”杨甲子老人兴致勃勃地讲述着老潼关的过往故事。
“杨爷爷可是咱们潼关县的‘网红老人’,你在网上搜‘杨老说潼关’,能看到好多关于他的视频呢。”宁阁笑着补充道。
“老伴去世后,孩子们好几次让我跟他们一起住,我都没去。我现在能走能动,就想守着这里,把咱潼关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话音刚落,杨甲子清了清嗓子,用关中方言唱了起来:“潼关城,两头尖,北靠黄河南靠山。蝎子山、凤凰山,麒麟送子砚台山……”
雨还在下,院角的青苔吸饱了雨水,愈发翠绿;堂屋的灯光映着老人的笑容,格外温暖;碗里的苞谷糁冒着热气,暖意融融。这一刻,在古村寻根的意义忽然变得具体——它不是遥远史料里的文字,而是一座院落的质朴,一段民谣的鲜活,更是一位老人眼中,藏了大半辈子的故事。
连着“根”的事,总有人做
在南街村的潼关肉夹馍特色文化街区里,肉夹馍、鸭片汤、烩饼、酱菜、黄河鲶鱼汤等特色小吃的招牌引人注目。小吃门店林立,游客络绎不绝。该街区主要涵盖东街和南街,已有100余户商铺开门营业,主营潼关本土特色小吃,带动了附近200多名村民实现就业。
屋檐
正值午时,“同民肉夹馍”店里热气腾腾,63岁的郑同民正忙着揉面,案板上的面团被他揉得筋道十足,每一次揉捏,都透着老潼关人骨子里的韧劲。他自豪地说:“咱老潼关的肉夹馍,差一点火候、少一道工序都不是那个味儿,只有手工制作,才叫真正的传承。”
潼关肉夹馍特色文化街区依托潼关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美食为纽带,不断延伸拓展产业链,激活消费新业态。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为“两街联动、三产融合、四季有客”的样板街区。
在东街的“秦东有礼”店铺内,28岁的徐辉正坐在电脑前,统计最近一段时间店里的人流量和经营情况。
“我2022年从北京回来,之前在那边的饭店做凉菜师傅收入还算稳定,但心里总惦记着奶奶,所以就决定回家了。”徐辉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他的抖音号。账号里发布的内容,全是南街村的日常:奶奶在家择菜做饭的温馨场景、肉夹馍新鲜出炉的瞬间、水坡巷清晨的袅袅炊烟……视频的评论区里,满是“想家了”“好想去潼关看看”的留言。
“南街村是老潼关人的根,这里有这么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动人的故事,我想把南街村的故事拍下来,让更多人了解潼关、爱上潼关。”徐辉坚定地说,最近他正在做肉夹馍相关的数据分析,希望未来能在非遗传承方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护着“根”的路,行则将至
《水经注》中记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这便是潼关地名的由来。
自古以来,潼关就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理价值。自东汉年间起,潼关经历过两次迁徙,在三个地方建城。唐天授二年(691年),潼关从塬上北迁到塬下,靠近黄河修建关楼,也就是如今南街村的所在地。
门洞
此后,宋、元、明、清各代都对潼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葺与加固,使得老潼关的规模不断扩大。康熙曾赞誉老潼关为“天下第一城”,乾隆则在老潼关的金陡关横额上御笔题写“第一关”。
独特的地理位置,也让老潼关的商业日益繁盛。四方百姓从这里乘船渡河,北上可至山西,西去能入关中,东行可达河南,南下则通商洛,人们在此探亲访友、互通有无。自唐代以来,老潼关逐渐成为以煤炭、木材和农副产品为主要货物的集散地。据记载,清代时,老潼关城内有育贤街、帅府街、四牌坊街、下南门街、西关大街等50多条街巷,纵横交错,热闹非凡。
“南街村是港口社区的一个重要自然村,也是老潼关县城的核心区域,这里的南门洞、城墙遗迹、水坡巷,都是咱潼关人珍贵的记忆。”秦东镇综合与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亢争博告诉记者,守护历史根脉,并非只是守着一堆老建筑,更重要的是让居住在这里的人有归属感,让在外的游子回来时有盼头。
巷
亢争博介绍,目前镇上正在推进两项规划:一是大力支持年轻人回村创业,鼓励他们发展民宿、开发文创产品,为老巷子注入新活力;二是积极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街,让老潼关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
采访结束,秋雨暂歇。夕阳穿透云层,洒在南街村的屋顶,青瓦泛着淡淡的微光,仿佛是历史的眼眸,静静地注视着古村的变迁。水坡巷里,杨甲子还在热情地给游客们讲述老故事;徐辉的抖音号又更新了,这次发布的是雨后村巷的清新美景;郑同民的肉夹馍店中,香气四溢扑鼻……
老潼关,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向着美好的新未来前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