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叶抒
熬过漫长的苦夏,也该出去走走了。今天走苏堤。吃罢早饭,7:40分从家里出发,至黄龙洞乘318路公交车到浴鹄湾下车,步行约20分钟,到南山路苏堤入口。
堤西是苏东坡纪念馆,进去看看。
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书法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纪念馆内通过主楼展厅、碑廊、百坡亭、酹月轩等建筑,展示了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杭州任职期间的政绩和文学艺术成就。
苏东坡塑像。
苏堤,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所构筑,因此亦称苏公堤。堤长近三公里,上架六桥,两侧皆桃柳,像一道屏风,将西湖分隔开来。“屏风”很有诗意,营造了一种似隔非隔,似断非断的效果。苏堤亦然。堤之东,西湖之主体,紧贴闹市,湖面游船点点,沾有几分喧嚣;堤西乃西里湖,湖面虽不及外湖那么辽阔,且岸线曲曲弯弯极不规则,像被天狗啃过似的,但很有味,比外湖宁静多了。
北宋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出任杭州刺史,恰逢江南大旱,杭州父老来到太守府衙,请求太守治理西湖。苏东坡向朝廷递交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朝廷准奏拨款。
湖中挖出的污泥如何处置?苏东坡为此寝食难安。一天他独自到西湖考察,至西泠渡口,忽闻一阵浑厚的渔歌声:“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诉情难。天上鹊桥何时落?沿湖要走三十三。”苏东坡的脑海闪过一道灵光,他跨上渡船,在湖面上画了个弧,靠近南山时,柳荫中又飞扬出清脆的歌声:“南山女,北山男,年龄大过二十三。两情相慕难诉说,牛郎织女把堤盼。”苏东坡听了哈哈大笑:“唱得好!唱得好!你们都盼望在湖上架一座‘鹊桥’,我成全你们!”
苏太守要在西湖筑堤的消息不胫而走,南北山的村民和城内市民都闻讯赶来,自愿出工出力。疏浚西湖工程于元祐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开启,至九月,湖中垒起七段长堤,一字排列,段与段间留出六处缺口以待建桥,由于经费不足,桥迟迟未建。两岸村民等不及了,自发砍了树木,临时造了六顶吊桥,平时拉起,让里外湖的船只往来通行,早晚放下,让两岸乡亲通行。从此“六桥横截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工程完成不久,苏东坡还没来得及给六桥命名,便于元祐六年一月离任杭州。他的后任林希榜将新堤命名为“苏公堤”。
苏堤六桥的名字是谁命名的?至今最“权威”的说法是清乾隆年间由翟灏等辑的《湖山便览》:“盖诸名乃南渡后好事者所拟,非苏公自立,故宋、元诗词集中,皆未经用及之者,但云第一、第二而已。”还举例佐证:宋代徐集孙《湖西纳凉》诗“小艇撑过第一桥”,元代唐棣《竹枝词》“门前杨柳乱吹花,第一桥头第一家”。
其实,六桥的名字早在南宋末年就已出现,如《梦粱录》和《武林旧事》就有六桥的名字,只是桥名稍有不同。《梦粱录》称三桥为“望仙”、六桥为“涵碧”,《武林旧事》称三桥为“望山”、六桥为“跨虹”。其他四桥名相同。
【映波桥】
《西湖志》“映波桥”条:“在今苏堤,为南起第一桥。……旧有旌德观、先贤堂。观本定香寺,今止存定香桥。宝庆间,京尹袁韶改建为观,有虚舟、云锦二亭,堂名仰高,祠祀许由而下四十人。中有振衣、清风二亭,花竹萦纡,小山曲径。”据此,旌德观与先贤堂的旧址应该在映波桥南堍,也就是今天苏东坡纪念馆的位置上,《西湖志》没有明说,但将其放置在“映波桥”条下,意思十分明显。《梦粱录》亦可为此作证:“南山第一桥,名映波桥,西偏建堂,扁曰‘先贤’”
遗憾的是,今天映波桥旁已无旌德观与先贤堂,虚舟、云锦、振衣、清风诸亭更杳无踪影。
映波桥。
登上映波桥,桥下水波粼粼,我的倒影在水波中荡漾。放眼西望,小南湖像羞涩的村姑,躲在西湖的最南角,右手拉着花家山的衣角,左手牵着花港观鱼。春日,花家山山花烂漫,山溪落英缤纷,小溪被称为花溪,花溪之水流入港湾,港湾因而得名“花港”。
“花港”被南宋内侍卢允升占为私家花园,内建“卢园”。南宋《武林旧事》曰:“卢园,内侍卢允升园,景物奇秀,西湖十景所谓‘花港观鱼’即此处也。”
宋末“卢园”渐废,至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南巡杭州,于映波、锁澜两桥间的苏堤西侧小岛上重建“花港观鱼”,并亲笔御书“花港观鱼”四字,地方官员随之刻碑,叠石凿池,盖亭建楼。传说,御碑背面有乾隆御笔题诗:“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祖孙同碑,一个题词一个题诗,十分罕见。遗憾的是,石碑后被毁,眼前这块“御碑”,是1980年按“原尺寸、原刻本、原字迹”摹刻重立。新碑背面不见乾隆御笔题诗。不知何故?
“花港观鱼”碑亭以南的建筑是马一浮纪念馆,旧名蒋庄,亦名“兰陔别墅”。
蒋庄始建于清末,原为无锡收藏家廉惠卿的“小万柳堂”,宣统年间转售南京儒商蒋国榜。蒋国榜是国学大师马一浮弟子,1950年,学生邀请老师入住蒋庄。马一浮一住就是17年,在此读书、刻经、写字、弹琴,生活颇为自得。看他笔下的蒋庄:“临水为楼,轩窗洞豁。南对九曜山,山外玉皇峰顶,丛树蔚然若可接。东界苏堤,槐柳成行。西望三台,南北两高峰环侍。唯北背孤山、宝石山,不见白堤。避喧就寂,差可栖迟。南湖一曲荷叶,天天若在。庭沼俯槛,游鱼可数。今日湖上园亭寥落,此为胜处矣。”1990年,蒋庄修缮后设为马一浮纪念馆。
【锁澜桥】
锁澜桥是苏堤第二桥,北行约百十来米,有三贤堂和湖山亭。
原先的三贤堂在孤山竹阁,内供白乐天、林和靖与苏东坡三人,曾多次迁移。据《苏堤三贤堂的前世今生:从旧事到新朝》一文,内附宋版《咸淳临安志·西湖图》,当时的三贤堂在望山桥与压堤桥之间,与水仙王庙为邻。水仙王庙亦称龙王庙,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建,初名“嘉泽龙王庙”,宋宝庆元年(1225)袁韶自宝石山下徙建苏堤之第四桥,经历了十多个朝代,位置在西湖上几度迁移。
此图来自《苏堤三贤堂的前世今生》。
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临安府尹袁韶觉得将三贤依附于水仙王庙旁,怠慢了三贤,于是将其迁至锁澜桥与望山桥之间的花坞旧址。不久,他在三贤堂内开设酒肆,这一行为引起了民众的不满,有人作诗讽刺:“和靖东坡白乐天,几年冷落在湖边?如今往事都休问,且为袁韶办酒钱。”袁韶惭愧,立即停止了三贤堂内卖酒的行为。
元代三贤堂废毁,2021年重建的三贤堂位于锁澜桥与望山桥之间。
如今的“三贤堂”实际上只是连为一体的三个亭子,亭子内不见三贤塑像,仅悬挂三位先贤的诗词牌匾:水西云北、月香水影、晴光雨色。此十二字取自三位诗人的三首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杭州,西湖苏堤三贤堂,石碑上的“三贤堂”这三个字,取自宋末元初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作品。视觉中国。
“三贤堂”北有湖山亭。
湖山亭旧时为湖山堂,始建于南宋咸淳三年(1267),由知府洪焘创建。其建筑风格雄伟壮观,四周环境宜人,与周围的雷峰塔、保俶塔等名胜相映成趣。咸淳六年(1270),知府潜说友又在堂前增建了水阁,使得湖山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观赏西湖景色的绝佳之地。湖山堂的兴盛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文。据云元圮,总管忽都鲁沙重建,邓文原作碑记。不知何时再次毁废。
这里不得不节外生枝说一说醉春亭。
醉春亭,原名夕佳亭,建于1964年,系攒尖钢砼仿木结构六角亭,有坐栏,踞石濒湖,翼然水际。2003年重建时更名为“醉春亭”,取苏东坡“醉卧西湖春色中”之意境。另有无名氏“柳荫深处问浅草,尝见疾马掠朱衣?笑指新桃裹芳蕊:君醉矣,君醉矣”,亦可作注。阳春三月,苏堤桃红柳绿,怎不令人陶醉!
因亭名中的“春”字采用篆书书写,与繁体的“书”字形似,不少人误读为“醉书亭”,今天百度地图上也错标为“醉书亭”。
有人说,“醉春亭”与小瀛洲的“亦仙也”遥相呼应。醉春亭,亦仙也,读起来有种独特的味道。
2021年重建时,“醉春亭”与“湖山亭”合二为一。亭内楹联“雨过湖天笼白昼,云归山市锁黄昏”,取自南宋诗人汪元量的《湖山堂》诗。
【望山桥】
望山桥是苏堤第三桥,站在桥上东望是三潭印月,西望,仿佛是一幅山水画,近景是隔岸的西湖国宾馆,宾馆背倚丁家山,远处层峦叠嶂,“双峰插云”更在虚无缥缈间。遗憾的是,今天站在望山桥上,北高峰却被堤上的树荫遮挡,不如站在锁澜桥上看得更为清晰。
继续北行,堤西是“苏堤春晓”。据《西湖新志》,“苏堤春晓”原在锁澜桥与望山桥之间。
南宋画家马麟在御前画院首创“西湖十景”: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南巡至杭州时题写“苏堤春晓”匾额,并在望山桥南建亭立碑。雍正八年(1730),浙江总督李卫将原康熙题写的“苏堤春晓”亭改建为高楼,并在楼后增建“曙霞亭”,今天此两者均已不存。
【压堤桥】
压堤桥是苏堤第四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压堤桥与湖心亭遥遥相对,也是眺望全湖的最佳之处,“压堤(压隄)”或亦有压轴之意。据说,旧时桥下水特别深,行舟前往茅家埠,都要取道此桥。桥下种有红白莲花、莼菜菱角。夏日清晨,水面映动朝霞,船行其间,船上的采莲女子、翠衫小青,穿梭于荷丛间,煞是美丽。
压堤桥的南北两侧,原各有一座建筑,南侧施水庵,北侧水仙王庙。
《西湖游览志》曰:崇真道院,俗称施水庵,贾似道建。庵傍有石台,笼灯以照夜船。水仙王庙,亦名龙王祠。先是,以乐天、和靖、子瞻附祀两庑。有井曰荐菊,盖取苏诗“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之义。久废。嘉靖二十二年(1543),郡守陈仕贤构亭其上。
相传宋高宗常常乘船夜游,晚了,便夜宿崇真道院。黄庭坚诗《水仙花》:“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暗香靓色撩诗句,宜在孤山处士家。”如今,施水庵与水仙王庙均废。
传说苏轼疏浚西湖时曾遇水仙神。开工后,工地上出现一系列怪象:工具丢失,民工得怪病,湖中的水位变幻莫测,有人说是西湖水神发怒了。
水神发怒?这如何了得!夜里,苏轼一人来到西湖,身旁点一盏灯笼,静坐湖边。半夜时分,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告诉苏轼,民工挖湖时伤害了湖中的生灵。苏轼连连向水神道歉,并保证从此以后不会再发生这样的事情,随之又向水神说明,修堤是为了改善湖区环境,造福百姓。水神被苏轼的诚心打动,同意配合修堤的工程,保佑西湖风调雨顺。此后,工地上的怪事不再发生。
【东浦桥】
东埔桥是苏堤第五桥,有人认为“东埔”是“束浦”之误。
明夏时正撰《钱塘湖山胜概》:“苏堤六桥五曰束浦。《杭州志》写本作东浦。” 又钦定《四库全书》本《梦粱录》曰“束浦”。
有人说,“东浦”二字点出了岳湖水流东注的意思,而杭州话“东浦”和“东坡”的发音也差不多,是为了纪念苏东坡,如此解释实在牵强!
到底是“东埔”还是“束浦”?各自都有佐证,谁也说服不了谁。那么换一种思路,从词性角度分析试试。将苏堤六桥分成三组,分别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埔、跨虹。
六个词组,五个是动宾词组,即前动词,后名词;唯“东埔”是偏正词组。
仿《笠翁对韵》,我们将六桥之名对一对。
第一组:映对锁,波对澜,映波对锁澜。
第二组:望对压,堤对山,压堤对望山。
第三组:东与跨对不上,只能用“怼”了,东怼跨,浦对虹,东浦怼跨虹。“东埔”与其他五个词组是如此格格不合。换成“束浦”试试。束对跨,浦对虹,束浦对跨虹。十分合拍。
我们再来看看,“束浦”是什么意思:“浦”,名词,本义指水滨;“束”,动词,有聚拢之意。“束浦桥”将西来的水聚拢,从桥下穿过。“跨虹桥”,则从虹上跨过。“束浦桥”与“跨虹桥”一组最为浪漫,前者两手将水聚拢,让其乖乖从桥下通过;后者抬起双脚从虹上跨过。一上一下,不正是反对吗?
或有人说,你的解释不也牵强吗?
哈哈,别人可牵强,我为什么就不能牵强!
东埔桥与跨虹桥之间的堤东是仁风亭。
据《西湖志》:仁风亭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为攒尖平瓦朱柱钢砼仿木结构八角亭,亭内设置靠栏供游人坐憩。
“仁风亭”之名取自西晋潘安诗句“大晋统天,仁风遐扬”,隐含歌颂苏轼为民造福的仁和清风。亭中有董石良题写的牌匾“仁风亭”。
另据记载,此处曾有南宋时期诗人张濡所建书斋(或别墅)。张濡,号松窗,张俊四世孙。南宋德祐元年(1275),以浙西安抚司参议官守独松关,次年为元军所获,逝于临安。故亭内同时悬挂“松窗”匾额。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浙,杭人流离失所。浙江旅渝(重庆)同乡募集巨款救济难民。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浙人为表彰此义举,在苏堤东浦桥畔建仁风亭以作纪念。
由此看来,“仁风亭”有三重纪念意义。
近东浦桥南拐,过玉带晴虹桥即曲院风荷。
你知道吗?玉带晴虹桥两头原来是一条堤,名赵公堤。
据《咸淳临安志》:淳祐二年(1242),安抚赵与𥲅在东浦桥南堍开始筑堤,穿过杨公堤,西至双峰插云碑亭附近,与灵隐路相交。足足比今天的赵堤长一倍。堤上“夹植花柳如苏堤,堤半作四面堂为亭三,以比苏堤”,人称赵公堤,亦名小新堤。堤旁旧有天泽庙,小隐园,裴园、史园、乔园、资国园等。
【跨虹桥】
跨虹桥是六桥中长度最长、孔度最大的一座,也是苏堤六桥中唯一发生过位移的桥梁。《说杭州》:“明熹宗天启丁卯(1627),浙抚(潘汝桢)建立魏忠贤生祠,徙跨虹桥于百步之外,数日立成。”
过跨虹桥,西侧有一幢灰墙红瓦,尖顶陡坡的欧式花园洋房,这就是常宅,也名“跨虹楼”。常宅的主人是当时上海京剧名角常春恒,1926年,他花了400两黄金,在跨虹桥头购地建楼。洋楼上下左右有五个突出的阳台,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季节、各个时段观赏西湖的不同景象,设计十分巧妙。
常宅北测紧连曲院风荷东大门,入门,即乾隆御碑亭。碑亭西是原“烟水矶”别业,主人名张瀚。张瀚杭州人,明朝万历年间曾任吏部尚书,年老辞归故里,建此别业养老。张瀚去世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烟水矶”别业充作学堂,后来成为明清杭州四大书院之一的崇文书院。崇文书院南面临湖处有船码头,现为“印象西湖”看台。
崇文书院旧址。
张瀚之后,西侧先后建起了庞公祠和关王庙。
魏忠贤生祠位于岳庙与关王庙间,即现杭州饭店小礼堂位置。明天启六年(1626)闰六月,浙江巡抚潘汝桢首先上奏朝廷请求在西湖边给魏忠贤建立一座生祠,称其“心勤体国,念切恤民”。魏忠贤生祠在全国建有几十座,此处是第一座。不到两年,魏忠贤生祠就被拆毁。据说当时想用拆下来的石木,去修缮岳王庙,但“卜之王,王弗许”,岳王爷拒绝用魏祠的东西。原魏祠前的一对汉白玉石狮子,被移至岳王庙门口,相传当晚风雨大作,霹雳一声,石狮倒地,岳王爷发怒了。后来只得将这对石狮子搬至孤山,至今还立在中山公园门口。
肚皮饿了,回家吃饭去。12:15分到家,花时约4时30分钟。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