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形形色色的文旅形式点燃了年轻人的出行热情。据交通运输部初步统计,8天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24.33亿人次,日均3.04亿人次。
有的人选择去往热门景区“串游”打卡,有的人跟着演出、赛事、展览去旅游,有的人放弃赶行程而拥抱“窝囊式”旅游,也有人宅家“躺平”与亲友共团圆。这之外,还有一批年轻人选择“反向旅行”,去往深山来一场精神“排毒”。
据携程此前发布的2025国庆旅游趋势预测数据,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具备“场景+文化+体验”的复合型产品受到欢迎,诸如寺庙禅修、非遗手作等活动广受青睐,让旅行更具身心疗愈的意义。
年轻人的旅行目的缘何由“抵达”转向“场景+文化+体验”?情绪消费的浪潮,又将给地方文旅发展带来何种变化?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座苗寨山村内学习蜡染的场地。(受访者供图)
到寺庙休憩
10月6日凌晨4时30分,薛季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起身准备开启充实的一天。诵经、听课、制香、插花、除草、取水,都是她本次寺庙禅修的主要内容。
薛季学习制香的场地。(受访者供图)
如果从旅行的角度理解寺庙禅修,除了基本的吃喝住行,参与者还将在组织方的安排下参与早晚课、出坡、过堂、行禅、坐禅、抄经、诵经等围绕中华禅文化设计的禅修活动,以提升自我觉知的能力,找到内心的平和。
这趟禅修之旅,是薛季在国庆中秋假期来临前特意为自己安排的。
“不想一觉睡到中午,再一直刷手机。”薛季告诉南方周末。为此,她从东莞辗转百余公里来到广东河源的东华古寺,这是“刷了很多攻略”后才确定的目的地。
选择寺庙禅修而非景点打卡或是观看演出、赛事,对于薛季而言,是因为“寺庙里人少、不拥挤,能够消除因为工作、恋爱、存款等带来的焦躁感”。
像薛季一样去往东华古寺度过此次长假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多为广东省内的打工族或大学生,也有因事到访广东“特意过去待几天”的上海人。
他们大多带着对工作、学业或生活的困惑,期望借由这趟行程拨开迷雾。也有人希望由此重塑规律作息,修身养性。
广东河源东华古寺凌晨时分,夜空繁星点点。(受访者供图)
而在全国范围内,还有更多的“东华古寺”。
国庆中秋假期,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四川、湖北、福建、河北、江西等多地的寺庙纷纷推出涵盖2-3天体验、5-7天静修和8天以上长修在内的“矩阵式”禅修活动。
位于江西庐山的诺那塔院,是近年来极具声量的禅修目的地。2020年,一条由诺那塔院禅修营学员发布的经历分享视频在社交媒体爆火,推动诺那塔院逐步走进公众视野,也引发了节假日禅修活动“从三千多报名人员中随缘录取六十余人”的盛况。
诺那塔院的“出圈”,根源在于江西佛教文化的积淀和创新实践。
东汉时期,佛教在江西出现;到东晋时,庐山已成为与长安(今陕西西安)遥相呼应的南方佛教中心;至清代,佛教弘传在江西已趋衰弱,但庐山一带香火仍盛。
2001年,诺那塔院启办庐山禅茶会,成为全国首个以“禅茶”概念接引大众修持生活禅的寺庙。此后二十余年间,诺那塔院陆续举办了百余场“清净禅修”活动。
此外,江西对于宗教特色文旅路径的探索,也催化了宗教文化焕发新生,成为江西差异化文旅布局的关键一环。2021年,江西省政府提出,要发掘禅文化中的康养元素,创新康养旅游产品业态;2024年10月,江西又推出“文化康养 寻禅问道”主题游径,涵盖佑民寺、曹山寺、宝峰寺等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省内寺庙。
从一座“网红寺庙”到连点成线,江西的禅文化为其文旅发展添加了生动的注脚,也为成千上万的禅修旅人编织起精神休憩的乌托邦。
进山村蜡染
距离薛季1000公里外的张靓,也为了从“强压下的低精力广告人”成为“正常作息的人类”,去往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座苗寨山村内学习非遗手作——贵州蜡染。
“蜡染”古称蜡缬,是贵州著名的民间传统工艺品,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印染技艺之一。张靓的体验集中在蜡染的工艺流程上,包括学习蜡刀的使用技法、临摹或自创图案、蓝靛浸染、煮沸热水以脱蜡、晾干显色等。
选择以学习蜡染作为度过长假的方式,张靓与薛季有着相似的理由,“不想走马观花地打卡风景,消耗体力和精力。”
苗寨里的蜡染画娘正在绘制苗族传统图腾中的人物纹。(受访者供图)
除了沉浸式手作带来的精神丰盈,张靓还收获了更多的小惊喜。
登高俯瞰的云海、轻吠的小野狗、混杂着泥土与桂花的芬芳以及与朴实的当地人产生的无言默契:这些钢筋水泥森林里罕有的朴实风景,无比抚慰人心。
这个长假,无论是走进景区、城市漫游,或是像张靓一样短居山村,很多游客的行程中都或多或少带点“非遗”。
多地把非遗元素融入景区、市集、展览和节会等多元场景,通过“花式创新”为游客提供从赏非遗、体验非遗,到把非遗“带回家”的全链条文旅体验。
而贵州蜡染抓住了旅游从“被动参观”到“主动创作”的趋势,又因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精湛的制作技艺、独特的艺术魅力、极高的传承价值,成为年轻人体验非遗手作的首选之一。
其背后,是一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双向奔赴。
2013年,贵州“锦绣计划”启动实施,通过政策保障、项目扶持、品牌培育、金融服务、税费减免等举措,让贵州妇女的特色手工业实现了市场主体持续扩大、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链条持续延伸、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刺绣、蜡染、竹编等传统技艺均在其列。
一方面,非遗手工成为贵州妇女得以谋生的技能,为乡村振兴持续创造动力源;另一方面,队伍的壮大,又反作用于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今年5月,“锦绣贵州·她力量”——贵州省锦绣计划地图发布,其中锚定全省九个市(州)的锦绣产业发展坐标,还将与文旅、民宿创新融合,进一步串联起产业链上下游的关键环节。
非遗工坊的建设与发展也是重要一步。通过“非遗工坊+景区”“非遗工坊+民宿”“非遗工坊+民俗”,贵州逐步实现了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
“通过蜡染体验能让游客真正了解蜡染的制作过程,知晓蜡染制作的繁琐,游客带走蜡染文创产品,能让蜡染得到更好地传播。”位于“蜡染之乡”安顺的帛巴瑞蜡染馆负责人朱兴东这样理解推广蜡染体验的意义。
面向“疗愈旅行”的年轻人
以寺庙禅修、非遗工坊为代表的“疗愈旅行”,为何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技术快速变革、经济环境预期偏弱、碎片化信息的爆炸式生长,催化着整个社会面临“乌卡时代”的挑战。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动态特征。
一方面,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导致“毕业-就业-升职”这一固有的发展路径被打破,年轻人的职场成长轨迹愈发模糊,其对未来发展感到巨大的不安,自我认同感较低。与此同时,就业竞争的激烈态势滋生了“内卷文化”,不少年轻人陷入工作与生活失衡的困境,面临快节奏与强压力的夹击。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加之“流量爆款”不断抢夺人们的注意力、线上社交逐步取代面对面交流、“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共同导致年轻人现实情感支撑系统的弱化乃至断裂。
他们逐渐失去对线下生活的掌控感,孤独感渐次加剧。
此前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18-34岁青年城市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寻求情绪出口成为年轻人的重要人生课题,情绪价值消费也成为主流消费动机之一。《2025年轻人生活方式报告》对1018位年龄介于18-35岁之间的受访者进行调研,99.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情感支持”买单。
消费者的需求同样折射到供应市场中,滋养着疗愈经济的规模不断壮大。
在线下,心理咨询工作室、冥想空间、芳香疗愈馆等疗愈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线上,各类疗愈课程、冥想音频、情绪管理 App、AI情感陪伴、赛博“算命”、“电子木鱼”也迎来流量狂潮。
全球健康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曾预测,到2025年,全球疗愈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万亿美元。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上香”的网络热梗广为流传、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一“冠”难求,寺庙游、非遗文创成为近两年年轻人文旅消费的热点。而与疗愈经济的结合,则促使其进一步向寺庙禅修、非遗工坊这类沉浸式体验方向延展,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反向旅行”。
这类旅行的疗愈性在于,一是其旅行目的地一般处于安静舒适、融合自然的空间环境,本身便有大自然赋予的天然疗愈效果。二是全身心投入禅修或非遗手作,能让意识不断靠近行为,获得深度而专注的体验,进入“心流”状态。三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参与者能够以共同兴趣为结点,与他人形成有别于社会关系的强社交联系,在互动中获得纯粹的情感支持和共鸣,带来极大的情绪价值。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学者徐海超、梁增贤撰文指出,相较于传统宗教观光游客,禅修旅游者拥有更长的“在场”体验时间,对禅修旅游者的行为、认知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禅修之旅的感悟及其后续的禅修习惯也影响禅修旅游者“离场”后的日常生活,如关于社会关系的认知、自我情绪的调节、传统文化的认同等。
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学者李佳佳、宋莹也撰文提及,贵州苗族蜡染作为创作媒介在艺术疗愈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和疗愈功效。
“现在每天干劲满满,很快乐、很满足。”薛季这样形容回到现实生活中的状态。张靓则表示,在舒适开阔且人文底蕴深厚的地方学习技能,能够真正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让人沉静下来,返璞归真,“回来后很想念,甚至想逃离大城市。”
然而,无论是宗教文化还是非遗技艺与文旅、消费的结合,在注重传播度、覆盖面的同时,仍需警惕泛娱乐化倾向对文化价值和底蕴的消解。
与此同时,作为蓬勃生长的新生事物,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科学规范的行业标准等,疗愈旅行乃至疗愈产业乱象层出不穷,既影响消费者的体验,也不利于产业的长效发展。
地方政府在推动在地文化挖掘和游客体验丰富的同时,重视对服务质效的监管和优化,方为长存之道。
(文中薛季、张靓为化名)
参考资料:
[1] 陈世雄.寺院因何而热?:加速社会背景下中国年轻人精神性消费研究[D].浙江大学,2023
[2] 徐海超,梁增贤.禅修旅游者的身份建构与转换研究[J].热带地理,2025,45(01):80-89
[3] 李佳佳,宋莹.贵州苗族蜡染从“工艺”到“心境”的艺术疗愈功能探究[J].丝网印刷,2025,(05):13-15
南方周末研究员 郑颖琦 南方周末实习生 孙津
责编 戴春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