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延安10月17日讯(记者 吴疆)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革命圣地延安接待了大批游客,延安革命纪念馆接待游客17.29万人次,他们来到这里,触摸红色历史,感悟初心力量。
延安革命纪念馆。主办方供图
革命文物: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
延安革命纪念馆建于1950年7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设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展馆内一件件朴实无华的革命文物静静陈列,却在年轻参观者的眼中映出炙热的光芒。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张小小的炕桌,就是毛主席在延安时曾经使用的。正是在这张小炕桌上,毛主席写下了《沁园春·雪》这样不朽的诗篇。”讲解员话音刚落,游客便迅速向陈列小桌子的展窗聚拢过来。“像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发生在纪念馆内。”讲解员说,很多游客都会被这样充满历史细节的文物所打动。
来自江苏的00后青年小陈感叹:“毛主席在这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下,还可以创造出如此伟大的作品,现在我们的条件变得更好,也更应该好好学习,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
延安革命纪念馆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是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馆内陈列的珍贵革命文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
延安革命纪念馆。主办方供图
延安鲁艺:“文艺为人民”的诞生地
延安不仅是中国的革命圣地,还是新中国文艺的出发地。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旗帜,吹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角,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家们汇聚到延安,创作出《黄河大合唱》《白毛女》《兄妹开荒》等一大批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作品。
延安文艺纪念馆所在的鲁艺旧址,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所文艺学府,从1938年4月10日成立到1945年11月,共创办六期,招收培养学员685人,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纪念馆内常设展览《延安文艺的光辉历程》,以1935年到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十三年延安文艺实践为主线,共分为六个单元进行展出。整个展线全长1099米,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展览采用图片、文字、雕塑、微缩景观等多媒体场景,辅以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手段,全景再现延安革命文艺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突出体现延安文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宣传党的思想主张、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团结人民、打击敌人中发挥的巨大力量。
延安革命纪念馆。主办方供图
红色基因在代际间传承
在参观人群中,不同年龄段的游客有着不同的感悟。来自山东淄博的王女士专程陪母亲来延安参观,“一直以来都有来延安的想法,特别是观看九三阅兵后,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深受鼓舞,决定过来看一下。”王女士说,这是她第一次来延安,这次来参观之后,颇为震撼,她已经把这几日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发了朋友圈,收获了不少点赞,将来还会带女儿过来参观。
90后自媒体博主小张说:“参观后的心情有些复杂,既沉重,又充满希望。抗战时期,中国人民遭受了非常沉痛的创伤,革命先辈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了如今和平幸福的生活。作为一名90后,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变化,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作为自媒体从业者,我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去传播,去影响身边的人”。
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
近年来,延安创新红色文化表达方式,通过沉浸式演出、主题文化街区、研学专列等多种形式,让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彩。
延安鲁艺文化中心工作人员郭峰介绍,目前,前来参观的游客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各大院校和各地的研学团体。面对新一代观众,延安文艺纪念馆不断探索新的展陈方式,“在布展方面,与以往有所不同,现在更侧重于声、光、电的结合,同时还与多家艺术院校合作,汲取一些新想法,让整个展览的表达形式更加多元”。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延安文艺纪念馆还开设了鲁艺咖啡。此外,还根据延安时期的红色故事,开发了一批特色文创,“未来将继续依托文物资源,设计更多互动式、沉浸式展陈方式,吸引更多年轻群体来延安旅游参观。”郭峰说。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延安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351.86万人次,同比增长11.64%,接待国内游客总花费25.88亿元。红色旅游正为延安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编审:吴闻达 王月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