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受华北地区连续降雨影响,黄河壶口瀑布水量大涨,主副瀑布连成一线,景象蔚为壮观。这一陕西与山西两省的交界处的自然奇观,被誉为“黄河之心”,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它的涛声里,回荡着《黄河大合唱》的激昂旋律,奔涌着延安精神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依然激荡出振聋发聩的精神回响。
壶口瀑布作为中国第二大瀑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当黄河奔流至此,宽阔的河床猛然收束,原本平缓的水流瞬间变得湍急汹涌,以千钧之势倾泻而下,重重撞击石壁,激起数米浪涛。水雾弥漫,声如雷鸣,远传数里。无论是春潮涌动之时,还是冬雪覆盖之际,壶口瀑布都以其独特的姿态展现着黄河的磅礴力量,也孕育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品格。
10月17日,游客在黄河壶口瀑布(陕西侧)游览合影。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席聪聪/摄
提及壶口瀑布,就不得不说起《黄河大合唱》。1938年,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东渡黄河时,被黄河的壮阔景象与军民的抗战士气所触动,后在延安养病期间完成组诗《黄河吟》。1939年,作曲家冼星海受邀为该诗谱曲,他仅用六天时间,便将民族音乐元素与激昂的时代旋律结合,完成了这部包含八个乐章的合唱作品。其中,《保卫黄河》一曲,“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将壶口瀑布的涛声与中华民族的怒吼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民族在存亡之际的精神号角。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黄河大合唱》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无论是在延安的窑洞里,还是在前线的战壕里,每当《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响起,战士们便会热血沸腾,斗志昂扬。无数青年学子、工人、农民,在《黄河大合唱》的感召下,告别家乡,奔赴抗日前线,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激励下,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从壶口瀑布的自然奇观中,我们能读懂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格;从《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中,我们能汲取“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力量。今天,来到壶口瀑布的游客不自觉地哼起《保卫黄河》,民族精神的火种也就在这旋律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站在壶口岸边眺望,激流奔涌的方向与民族复兴的征程同向。壶口瀑布以其永不停歇的奔流,向我们昭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正是因为有这种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当下,我们更需要让黄河之畔的精神回响,使其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就像黄河之水历经九曲十八弯终归大海,中华民族在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后,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