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钟楼、回民街、bi-angbiang面……这些耳熟能详的西安元素,你真的知道背后的所以然吗?”73岁的李文佑这样介绍自己的作品《西安所以然》。
李文佑1952年出生于陕西潼关,曾当过知青,在工厂当过宣传干事,在文化馆当过创作组长,当过县长秘书,在文旅局当过局长,退休后又先后受聘西安三家企业,并为陕西及海南多个市县做过大型旅游项目的规划策划。
金秋十月,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采访了李文佑。
儿时沉浸在父亲的故事里
小时候,父亲就给李文佑讲了许多和西安有关的故事。“我的父亲善讲故事,素有潼关‘故事篓子’之称,我从小就是在父亲的故事堆中长大的。”李文佑说,‘秦地东大门,长安金锁钥’,父亲讲的故事,虽然是讲潼关,但几乎篇篇都离不开西安。诸如,李世民的贞观塔为什么建在潼关城?潼关城、西安城的西城门为什么是一个样?诸如,哥舒翰痛失潼关长安不保,李自成智取潼关西安自破,康有为西安盗宝潼关被截,以及镇嵩军西安败退潼关复仇,等等。尽管当时我还小,囫囵吞枣只是听了个热闹,但让我牢牢记住了西安。”
李文佑说:“五六岁时父亲就教我练写毛笔字、钢笔字,并反复强调:钢笔字是门面,毛笔字是手艺,以后定会大有用处,故我的字在父亲的培养下也算小有成就。”
上了小学后,李文佑出现严重偏科:语文很强,数学很差。他的作文大多都会被当作范文在班级朗读,在学校张贴;几乎每次作文比赛,他都能获奖。学生时期对语文的偏爱和历练,不断提升了李文佑的写作技能,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工人变身宣传干事
1968年,李文佑作为知青下乡到农村,1971年,李文佑回城,被分配到工厂当工人。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实现了“以工代干”。“一次我丢了一把扳手,半天都没有找到,当时车间有一块小黑板,我就在黑板上写了一则寻物启事。结果是扳手没有找到,但我秀美的字体以及风趣的话语却引起了我们车间主任的关注。就此,我幸运地成为车间半脱产的政工员。仅仅五个月后,我被调到厂部政工组担任宣传干事,负责全厂的文化宣传工作,成了令人羡慕的以工代干。”
此后,李文佑在工厂频频发力:成立宣传队、办起宣传栏、组织文艺活动,自编自导节目。他不仅能说会写会演,还擅长画画和写美术字,且把批判“四人帮”的50幅系列漫画挂到了县城的大街上。特别是李文佑自创自导自演反映工厂生产活动的话剧《半个加班》,在参加全县文艺汇演获奖后,又代表潼关县参加了渭南地区文艺汇演并再度获奖。
进入文旅局一干14年
1979年李文佑调入县文化馆担任创作组组长。文化馆搞的就是文化,不论是历史文化、古城文化、关隘文化、战争文化,事实证明其内容多与西安有关,大多涉及西安,让李文佑的本职工作早早就纳入了西安元素。
1987年李文佑调入县政府办担任秘书组组长、研究员。1992年调任潼关县首任文物旅游局局长,这一职务让他如鱼得水。
李文佑坦言,在文旅局工作的14年,加深了他与西安的感情,拉近了他与西安的距离。在此期间,他写过有关西安的诗歌,有关西安的散文,有关西安的研讨文章,甚至还为数家西安企业做过旅游项目的开发策划,做过旅游产品的营销方案。文旅局的14年,李文佑不仅积累了诸多的西安资料,而且升华了他对西安的总体感知。
李文佑回忆了人生的又一次转折:“2005年3月,对我来说是一个人生转折,陕西秦阿房宫旅游集团公开招聘常务副总经理,我带着对西安的崇敬前往应聘,经过了笔试、面试以及竞聘演讲,最终我有幸被正式录用,并离开了潼关县文物旅游局前往赴任。从此,我把家搬到了西安。”
这是本“跑”出来的书
2017年初,官方号召“坚定文化自信,讲好西安故事”,这点燃了李文佑的创作激情,他给新书布局了10大篇章73讲400多个小节,“都是按照我最初构想的入书标准‘卡’出来的,每小节都是一个相对可以独立的单元。”
这部87万字的作品,倾注了李文佑的心血。李文佑坦言:“这本书既是写出来的,同时也是‘跑’出来的,不跑没有真切的感受,不跑没有充分的论据。”
李文佑说,《西安所以然》中所涉及的单位和地方,少的他跑了一两次,多的要跑四五次,最多的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他先后跑了八个来回。为了这本书,他的足迹南到秦岭,北到阎良,东到华阴、潼关,西到泾阳、乾县,所到之处涵盖了西安的各个区县以及周边县市,“我没有计算过总共跑了多少路,更没有计算过烧了多少油,但却记住了跑过的时间:总共跑了四个月零二十二天。”
为了得到“大地原点”的相关资料,李文佑专门跑到泾阳请求协助;为了感受阎良飞机城的特别景观、西飞集团下班时蜂拥的自行车流,他在阎良专门住了一个晚上;为了寻找一张唐末时朱温火烧长安城的图画资料,他冒雨跑了西安博物院、大明宫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一张图片一张图片地反复查找……
如今,《西安所以然》已经第三次出版,第四版、第五版已被预约,正在修订。在李文佑看来,这部书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不仅仅在于它是西安的百科全书,重要的是它还能改变人们对西安的认知。他说,“西安值得夸耀的只有文化”这句话并不算错,但西安的这个“文化”不仅只是西安的文化,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