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开篇游记写天台山,国庆假期第一天,我们也在素素的英明统筹和带领下,顺着这位先辈的足迹走访霞客古道。当然,徐先辈是望门大族子弟,仅妻妾先后就娶了四房,有殷实家底供他挥霍,走访祖国大好河山自然是富游;我们只能蹭蹭假期高速免费政策就近穷游。
沿着张思村的霞客古道,一路拐拐又弯弯,最后一站到了山头郑村。
山头郑村为南屏乡下辖村庄,曾经评为中国十大最美古道之一的南黄古道精华段,就在境内——南黄古道的“南”,系南屏乡的简称。
山头郑村在南屏乡的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明清时期,山头郑村属二十一都,曾名瑞异村;民国时期及解放初均为翠平乡下属村,1958年建立南屏人民公社后,在不同时期分别由南屏公社、南山公社、南屏乡管辖。
1980年以前,南平(南屏)公社和乡政府均驻地山头郑,南山区公所则一直办公到撤区为止。至今在南山区公所旧址,“区府路”门牌仍旧和居民的房门融为一体。
在区府路狭窄的村道两侧,分置左右的两座房子,东边为公社(乡)旧址,西边为区公所旧址。
我们去时,公社(乡)旧址闭门谢客。区公所旧址大门半掩半开,不速之客不请自进。
区府路,左区公所,右公社。
区公所旧址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系当时的大财主郑持志所建。我们进去之后,现在的房主人、郑持志后裔郑先生为我们做了热情介绍。
郑先生讲述家族史
郑先生说,郑持志是他爷爷的爷爷,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五代了。祖辈没有当过大官,靠经商发家,生意做得比较杂,挣下巨额财富。造这座房子的时候,建材从上海等地通过海运到椒江,再通过水运到临海,然后雇佣挑夫挑到这里……
公社旧址也是郑先生祖上的家产,如此庞大的家业,当时的财力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
在那并不太平的年代,为了守护人财平安,四层小洋房上面建有瞭望台和射击孔,家里还建有自卫队。曾有几次土匪强攻,但都被自卫队击败。后来土匪绑架了一个亲戚作为人质,无奈放弃抵抗。那一次损失惨重……
枪套
郑先生说早几年修缮房屋的时候,还发现了遗存的手雷……至今,两副长枪的枪套还挂在四合院的走廊墙壁上,向游客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从村口的瑞溪桥进去,供销社旧址旁边的四合院外面建有神龛,里面供奉着猎弹将军。坐在那里闲聊的几位老人,讲述起山头郑这个村名的来历。
瞭望台和射击孔
建村史追溯到宋朝,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村庄地处小山头,最早的原住民姓朱,叫山头朱村。到了宋末元初,来自东阳窈川(现属磐安)的一位猎人郑孟五背着一尊猎弹将军路过此地休息时,猎弹将军就像落地生根一样再也背不起来。于是,孟五就在此地入赘一户叶姓人家。渐渐地,郑姓成了村里的大族,朱姓、叶姓渐少,村名随之改为山头郑村,孟五也成了南山郑氏的始迁祖。至于清朝时曾用“瑞异”村名,已经无从考究。从现在村里还保持瑞屏地名来看,或许与“瑞异”这个古村名有关。
瑞屏街是一条千米古街,逢农历三、八两天为集市,附近的乡民,包括临海的黄坦乡(南黄古道的“黄”)、双港、白水洋等地的老百姓都翻山越岭赶过来赶市。最为繁华的时候,瑞屏街被称为旧时天台“十大市之一”和浙江的“小上海”。现今街上还保存着“过街楼”和名人故居等。
古村的文化底蕴,除了遗存的实物建筑,更需要书声飘香。清同治年间,村里创办了通德书院,当初应该属于私塾性质,后来改办成了南山区学校。
《天台县地名志》记载,山头郑村风景秀美,南有前山岗头,北有殿后山,东抱六另岗,西邻十三罗山,即南山四屏峰,村庄坐当中。
区公所旧址房顶的喇叭
南山秋色被列为天台山十景之一,天台元朝文人曹文晦游览后作《南山秋色》一诗:
观彼南山小众山,霜明红树碧云寒。
馀清入座挹不尽,积翠浮空染未乾。
漠漠只愁睛雾隔,霏霏休待夕阳看。
何人会得悠然趣,前有陶公后有韩。
2025100120251002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