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意为“五彩斑斓之地”
但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境内却有
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
三大沙漠
当地的治沙人用
“草方格”为沙漠披上“格子衫”
当地的检察机关
实施检察公益林生态基地建设项目
为茫茫沙海增添绿色生机
曾经牙刷杯里厚厚的沙子
走几步路就“吃一嘴沙”
这样的情况
再也不曾出现了
为受损沙漠贴上“创可贴”
内蒙古自治区横跨“三北”(西北、华北和东北),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的省区之一,也是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抵御沙尘暴的主防线。阿拉善盟是内蒙古自治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在阿拉善盟,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占内蒙古自治区沙漠总面积的83.04%。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等因素,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年以15米至20米的速度向腾格里沙漠靠拢。在阿拉善盟卫星遥感图上,能清晰地看到两大沙漠已有“握手”之势。两大沙漠一旦“握手”,就会形成10多万平方公里的超大型沙源地,将更加难以控制和治理。
多年来,阿拉善盟通过工程固沙、人工种草等综合措施,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建起一条锁边林草带,阻止两大沙漠“握手”。在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阿拉善盟分院办公室内,墙上一幅阿拉善盟生态建设布局图,各色区块沿荒漠边缘铺展,清晰地勾勒出阿拉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防沙治沙的具体路径。为了解生态林建设情况,《方圆》记者跟随阿拉善盟检察分院检察官来到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速生林基地实地查看。
之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起严重的沙漠污染案件。某纸业公司违法倾倒大量造纸废液,导致此处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至今还能回忆起第一次来到现场查看时触目惊心的景象:大量排污管直插入沙漠中,现场犹如大型排污现场,沙漠中翻滚着黑色的黏稠物,中间还有动物尸体,刺鼻的味道顺风直扑过来,令人无法呼吸。”阿拉善盟检察分院检委会专职委员谢志平告诉《方圆》记者。
随后,阿拉善盟检察分院立即启动环境公益诉讼调查程序,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检察院在调取证据、通报案件信息、督促协商赔偿等方面密切协作,形成合力。“经过多方磋商,达成了生态损害赔偿协议,针对各种不同的污染物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深入沙漠4米清挖,对黑色污染物彻底进行了清理。”谢志平说。
污染物清理后,涉案企业对污染地块土地进行回填和平整,整改项目包含14个污染地块,总面积11.8万平方米。通过乔灌木混种的方式恢复造林,累计种植了柠条、花棒、新疆杨等乔灌木。
“整改效果已经显现,对沙漠的锁边、固沙起到良好的效果,我们也将继续跟进监督整改情况。”谢志平说。
同样位于阿拉善境内的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流动沙漠,连绵起伏的沙丘如同金黄色的波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2024年7月26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4年,阿拉善右旗检察院在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中发现,在巴丹吉林沙漠北部地区的边缘存在非法采矿的现象。经调查,某企业为谋求经济效益深挖地下9米,无证开采持续时间达两年,共计开采销售建筑用石达38.21万吨,非法获利1039.312万元。2024年7月,阿拉善右旗检察院对此案进行公益诉讼立案,并以涉嫌非法采矿罪对相关企业及人员提起公诉。2024年7月8日,检察机关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
相关部门很快予以回函并积极整改。“一开始到现场查看时,我们发现有不少采矿留下的大坑,玄武岩暴露在外,如今相关部门都已依据具体整改措施进行了回填。”该案承办检察官说。2024年10月,检察机关组织生态专家前往该地验收生态修复情况,验收结果合格。2025年8月14日,该案由阿拉善右旗法院依法宣判,以非法采矿罪判处涉案企业罚金10万元,以非法采矿罪判处3名涉案人员二年到一年六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向涉案企业及个人追缴违法所得。目前,该地的生态环境还在逐步修复中。
阿拉善盟分院检委会专职委员谢志平向《方圆》记者介绍腾格里沙漠污染案生态修复情况。(摄影 / 尉洋)
用“草魔方”
为三大沙漠披上“铠甲”
阿拉善右旗的九棵树国家沙漠公园地处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交汇地带,发挥着阻隔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会合的重要屏障作用。该项目区为“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关键节点和阿拉善生态治理的核心战场。
在阿拉善右旗检察官的带领下,《方圆》记者来到了九棵树治沙项目区,初来这里,映入眼帘的是巡逻车监测沙漠植被生长情况的情景。
草方格固沙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固沙方法,利用草方格将每个沙丘分割锁定,使得原本流动的沙丘被牢牢“缚住”,给迎风而散的沙漠披上了一层人工屏障。每个“草方格”中央,梭梭等沙漠植被重新“安家”,坚韧良好地生长着。用航拍设备从高空俯视整片沙漠,大片的“草方格”犹如巨大的“魔方”,为沙漠披上“格子衫”。
阿拉善右旗林业和草原工作站站长李庆恩向《方圆》记者详细介绍了草方格制作的过程:先用划线器测量,随后将稻草围成方格,通过工具将10到15厘米稻草压入沙中,地表上余留的稻草要达到15厘米到20厘米。草方格制作完成后,还需要每年定期浇水,并防止牲畜啃食,以保证其长期存活。
这些沙漠植被经过三五年生长便可发挥防风固沙的作用,有了草方格固沙,沙漠植被会扎根土壤存活下来。植被成活后,草方格会被风蚀,但这时植被的根系已经长成,植被抗风能力增强,就不再怕被风吹走了。
“草方格固沙十分必要,如果沙子固定不住,种植沙漠植被后下面的沙会被风吹走,形成‘碗’状,使根系很容易暴露在外,无法保证成活。”李庆恩说,“从目前情况来看,今年种植的梭梭成活率很高。”
2025年7月6日,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交会处的防沙治沙区,一条全长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实现全线闭合,标志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林草锁边带合龙工作完成。
阿拉善右旗检察院检察官查看沙漠植被生长情况。(摄影 / 尉洋)
为做好防沙治沙,发挥检察公益诉讼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从2024年起,阿拉善盟检察分院与当地政府和牧民沟通,在毗邻腾格里沙漠和巴彦浩特镇的区域,成立了阿拉善检察生态公益林基地项目区,总规划面积达5000亩。“我们设置了义务种植区和涉案补植区等区域,由阿拉善盟检察分院的检察干警们亲自提水种植,努力营造检察机关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沙漠生态治理的良好氛围。”阿拉善盟检察分院政治部副主任石政刚告诉《方圆》记者。
“2024年,经过阿拉善盟检察分院、阿拉善左旗检察院三次种植补植,累计完成种植超过500亩,成活率达到90%以上,今年已完成700亩的生态林建设,下一步计划从2026年起要求破坏生态环境的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中被追究法律责任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履行补植复绿义务,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石政刚表示。
近年来,随着治沙取得显著效果,沙尘暴肆虐整体情况转好。“还记得小时候,每到春天都会刮沙尘暴,近百米的沙尘墙扑面而来,看不清路,学校经常因此停课。小学时,有一次在户外上课时刮起了沙尘暴,我们全班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手拉着手向前走,生怕被风吹跑。”阿拉善右旗一位治沙工人和《方圆》记者聊起近年来的治沙成效十分感慨,“近几年情况好太多了,原先早晨起床刷牙会发现茶杯里已经积存了厚厚的沙子,从住的地方到单位步行也就几分钟的路程,满嘴都是沙子,咬起来还会咯吱咯吱响,现在这些情况都没有了。”
到沙漠深处种树
阿拉善右旗检察院检察官与《方圆》记者共同查看沙漠植被生长情况。(摄影 / 尉洋)
由于阿拉善地广人稀,每个探访点位之间平均车程在8小时左右,路上车辆较少,时不时能看到有骆驼卧在公路中央。有经验的同行人员告诉《方圆》记者:“当骆驼卧在路中间的时候,要缓缓把车速降下来等它先走,千万不能鸣笛,否则它们脾气上来可不会让路。”
尽管骆驼是个“倔脾气”,但在沙漠中它是人类的朋友。说起与骆驼的交情,居住在阿拉善右旗年近八旬的治沙老人孟柯有发言权。“在我小的时候,长辈曾经带我骑着骆驼到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种植沙枣树。我至今都忘不了16岁时第一次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吃到自种沙枣的感觉,即使过了这么多年,那种香甜的感觉似乎还在我的嘴里。”
“随着人为活动增多,巴丹吉林沙漠的生态日趋恶化,荒漠化越来越严重。看到这种情况,我感到十分心疼。”2002年,身为阿拉善右旗检察院副检察长的孟柯从检察院提前退休,并暗下了决心,“到沙漠深处种树去!”
在孟柯老人家里,他缓缓拿出珍藏的照片,一边翻看一边向《方圆》记者介绍他的治沙故事。随着照片的翻动,他的手停顿在一张照片上,照片上的孟柯背着背包倚靠着汽车神采奕奕,身后是连绵的巴丹吉林沙漠。抚摸着老照片,他陷入了回忆,向记者娓娓道来那个特殊的日子:“这是2003年3月12日,退休后我来到沙漠深处时拍摄的照片。”为了种树,孟柯老人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购买了汽车、帐篷、树苗、抽水机和种植工具,一头扎进了沙漠腹地120公里的地方打井育苗。为了种树,他不仅拿出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还贷款了8万元。一开始,很多人对他的做法表示不理解,都说老孟“傻掉”了,拿退休金种树去了。
在治沙道路上,他遇到了不少困难。由于巴丹吉林沙漠炎热干燥,风沙较大,无井打水,无柴取暖,常常是头一天挖好的树坑,第二天就被沙子埋掉,有时栽上的树苗一场风沙过后都被连根拔起,成活率极低。有一次孟柯正在沙漠中干活,一阵大风袭来,把帐篷和水桶都刮走了;还有一次,他在沙漠里生病发烧,但由于沙漠中交通不便,只能利用自带的药治疗;即使植物种植成功,还会面临牲畜、老鼠等啃食树根的情况……尽管困难重重,孟柯从没想过放弃,他说:“人要有决心,就能成功。我既然下决心种树,就一定要坚持下来。”
就这样,孟柯一干就是17个年头。截至目前,他已自费种树1500余亩。在他的影响下,不少牧民加入了种树的行列。牧民杨宝山说,受孟柯老人的影响,他也一直帮着种植沙枣、梭梭、甘草等沙生植物。接下来,孟柯老人表示希望将自己治沙的干劲一代代传递下去。
如今,巴丹吉林沙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昔日荒漠化严重的区域如今满眼都是绿洲。登上巴丹吉林沙漠的沙丘俯瞰海子,仿佛蓝色的宝石,一片片人造绿洲就像围绕着海子的碧绿色项链,为沙漠增添了生机。
拯救大漠“精灵”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沙漠中,有一种小型野生动物——蒙古钳蝎,它们看似不起眼,却是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生存状态直接反映着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是衡量当地生态保护成效的“晴雨表”。 据了解,每年一只蒙古钳蝎能吃掉大约1万只破坏植被的害虫,对当地植被的保护有着重要作用。2021年,蒙古钳蝎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近年来,人们发现蒙古钳蝎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很高,一些不法分子开始捕捉蒙古钳蝎贩卖,甚至形成一条非法捕捉、收购、贩卖的黑色产业链。
2022年6月,阿拉善左旗检察院、市场监管局联合公安等部门进行摸排,在两名涉案人员家中发现活体钳蝎。经查,他们正在从事收购、倒卖蝎子的生意。阿拉善左旗公安局、农执局、市监局联合开展执法行动,打击了一条非法收购野生蒙古钳蝎的链条。
“这起案件的办理,不仅是对非法收购行为的惩戒,更向社会释放了‘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生态根基’的信号。”阿拉善左旗检察院副检察长、办案检察官张彩虹表示。
以该案为契机,检察机关联动公安、林草、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数据比对,全面梳理涉野生蝎子违法犯罪线索,督促公安机关向行政执法部门移交线索41条,其中28条被核查为行政案件,违法人员均受到处罚。
“蒙古钳蝎作为阿拉善荒漠生态系统的原生物种,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平衡食物链具有重要意义。”阿拉善左旗科学技术和林业草原局工作人员介绍。正如办案人员所说:“每只蒙古钳蝎的背后,都是阿拉善大漠的生态平衡。每一次执法办案的努力,都是为荒漠化治理注入的法治力量。”
如今,在阿拉善的广袤沙漠中,法治护航下的生态保护正与荒漠化治理协同推进。经过40多年治理,阿拉善盟累计完成防沙治沙近1亿亩,一代代治沙人用粗糙的双手、“一辈子扎根在大漠”的信念,持续为保护家园生态作着贡献。
记者手记:阿拉善草原的“平安符”
位于阿拉善左旗,靠近腾格里沙漠的巴音朝格图嘎查,常年活跃着一支由牧民自发组织的群防群治队伍——“都贵楞”。“都贵楞”是蒙古语,意为“小组”。2012年4月12日,“都贵楞”治安联防队正式成立并延续至今,是草原的“平安符”。
“对于从事牧业生产的牧民来说,草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我们的眼睛。”巴音朝格图嘎查村务监督委员会委员胡宝山对《方圆》记者说道,他也是“都贵楞”成员。
胡宝山说,牧民对草原的爱护深受老一辈人的影响,他们甚至走路都不愿意踩踏草原上的植被,对草原植被的生长、退化情况等都了如指掌。
而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看中草原上苁蓉、锁阳等丰富的经济作物,常常在深夜组团盗挖,一些特殊的植被遭到人为破坏后可能需要几百年才能被修复。除此之外,每年的6月到9月是野生蒙古钳蝎的繁殖期,如果此时蒙古钳蝎被大量捕捉,很可能导致当地野生蝎子灭绝,昆虫大量繁殖,破坏当地草原的生态平衡。
这些不法人员不仅破坏牧区草场,而且经常打伤群众,甚至抢劫牲畜,既危害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也严重扰乱了当地的社会治安秩序,更威胁着当地牧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于是,“都贵楞”队员们认真研究分析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和打击措施。在草原盗窃案件高发期,每名“都贵楞”成员轮流在不同的片区进行巡查。遇有案件发生,各自点位的“都贵楞”迅速赶到事发现场,同时联系当地公安机关,在草原上构筑起一张维护稳定、打击犯罪的流动“天网”。
他们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协助当地公安机关严厉打击乱挖、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先后协助侦破了多起案件,维护了牧区的和谐稳定,也赢得了牧民群众的好口碑。牧民们只要在草原上看到飘扬的红旗、统一的着装、整齐的队伍,就知道是“都贵楞”在巡逻了。
不少牧民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一位牧民告诉《方圆》记者:“我以前丢过牛羊,是‘都贵楞’替我找了回来。有了他们,我们晚上睡觉都安心多了。”
本文杂志原标题:《筑牢北疆“绿色长城”》
来源:《方圆》杂志
记者:陈星岚 沈静芳
视频制作:张哲
微信编辑:石玉
传播检察声音
凝聚正义力量
第8032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