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南最后的云雾深处,我们找到了时光遗忘的秘境——金平。我们不做匆匆过客,而要成为秘境深处的译者,将边陲小镇边民生态、森林密语、山水褶皱和民族的记忆,译作你触手可及的光影诗篇。
清晨的国门在金水河的晨雾中缓缓开启,一场跨越国界的生计与生活就此拉开序幕。肩扛芭蕉叶包裹的越南妇人、背着竹篓的红头瑶族汉子、头饰叮当作响的哈尼族少女,如潮水般涌入口岸。我端着相机站在人群边缘,镜头里捕捉到一双双带着期盼的眼睛——这些每日往返于国境线的身影,正在书写着比任何经贸协定都更生动的“跨境自贸”故事。
⏯️ 晨光刺破滇南薄雾,边陲小镇金水河口岸国门缓缓开启。人流瞬间如潮水般涌过界碑。越南边民肩扛咖啡豆、背篓里装满火龙果、笋干山货,奔赴一场延续数十年的民间自贸之旅。
离口岸百米外,喧嚣声便如热浪般扑面而来。裹着头巾的苗族老妪蹲在地上整理着还带着露水的野菜,旁边越南摊主的笼子里,土鸡正发出不安的鸣叫。空气中混合着鱼露的咸鲜、香料的辛烈、芭蕉叶的清香,还有汗水与泥土最原始的气息……
在绣品街门口,我与背着葫芦笙的越南大姐不期而遇。她似乎没听懂我的问候,只是露出腼腆的笑容。当我比划着请她吹奏时,她欣然取下葫芦丝,一曲悠扬的旋律顿时在嘈杂市集中开辟出一片宁静。周围忙碌的摊贩和顾客似乎都在这片刻放慢了脚步,瞬间音乐成了我们之间无需翻译的语言。
瑶族妇女头饰上的银铃随着讨价还价轻轻晃动,苗族少女指尖飞针走线绣出斑斓图案,水烟摊不约而同的烟友……这里没有刻意的文化展演,只有日常生计中自然流淌的民族认同。这些活态人文肖像成了我镜头里最动人的诗章。每一张面孔都是一首无字的诗,在快门声里,讲述着比任何典籍都更鲜活的民族文化传承。
在这儿,每一个摊位都是一处微缩的文化交锋现场。左边,越南咖啡豆深褐油亮,还带着罗布斯塔特有的醇厚香气;右边,云南普洱茶的茶饼沉静古朴,仿佛封存着滇南群山的风雨云雾。两种截然不同的东方饮品在此狭路相逢,一个热情外放,一个内敛深沉。
转过身的布料区,是传统与现代的无声对话。苗家阿婆面前铺开的手工蜡染,蓝白图案里藏着祖先的图腾与故事,每一道冰纹都是时光的指纹;而旁边的摊位上,色彩鲜艳的化纤布料如山堆积,印着时兴的花样,价格实惠,更受追求便捷的年轻主妇青睐。它们相邻而售,互不打扰,却共同构成了边民生活中真实的选择。
最新鲜生动的,还属那些未经雕琢的山野馈赠。竹篓里堆着沾满晨露的野菜,芭蕉叶包裹着刚采的野生菌子,还有山上采收的土蜂蜜、捆扎整齐的香茅草……这些来自两国边民自家山林的物产,带着泥土的质朴气息,构成了市集最本真的底色。
这里,没有刻意展示异域风情,所有的文化元素。它们共同编织成金水河市集独有的一幅美好生活画卷。
镜头里,全球化在边陲小镇微观呈现。越南大姐吹响葫芦丝,苗族阿婆为越南顾客细心包扎山货时,越南边民的快乐笑容,让文化差异在共同的生活需求面前变得亲近祥和。
最新鲜生动的,还属那些未经雕琢的山野馈赠。竹篓里堆着沾满晨露的野菜,芭蕉叶包裹着刚采的野生菌子,还有用竹筒装着的土蜂蜜、捆扎整齐的香茅草……这些来自两国边民自家山林的物产,带着泥土的质朴气息,构成了市集最本真的底色。
在这里,没有谁在刻意展示异域风情,所有的文化元素——无论是越南的还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都自然地融入讨价还价的声浪、计算器的滴滴声、以及鸡鸭的鸣叫声中。它们共同编织成金水河市集独有的一幅画卷:在最日常的生计里,文化完成着它的交流与碰撞。
午后我重返口岸,试图跟随返程的越南边民记录他们“背着国货回乡”的情景。越南边民熟练地将中国产的日用品、电器捆扎结实,沉重的背负让他们的腰微微弯曲,却步伐坚定。安检口执勤民警耐心解释着通关政策,指引我和越南边民排队通关。(最后因为没有签证被拒,遗憾而返。越南目前没有对中国持普通护照的公民开放免签或落地陆路口岸过境,中国公民从金水河中越口岸过境前往越南,都是需要提前办理越南签证的。)
虽然最终未能踏出国门,但这次“未完成”的跨境反而让我更专注于边界本身的意义。金水河小镇的魅力,恰恰在于这种“之间”的状态。不是纯粹的中国,也不是纯粹的越南,而是两国边民共同创造的第二家园。
离开时夕阳西斜,国门缓缓关闭。明天的清晨,它又将开启,继续上演这出活色生香的跨境生活剧。我的镜头里,已经装下了足够多的故事:关于生存的智慧、文化的韧性,以及在那片嘈杂而芬芳的市集上,普通人如何用最朴实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一带一路”。
图 文|追光者
「链接」 来源:追光达人公众号
澎湃号/百家号/ 今日头条同步推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