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新闻】
在素有“极边第一城”之称的腾冲,这颗镶嵌在云南西南部的璀璨明珠,作为著名的侨乡、文献之邦和翡翠集散地,更以其“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气质。这座城市的基因里,既蕴藏着火山般的滚烫热血,又流淌着温泉般的温润从容。
如今,在“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发展目标的指引下,腾冲正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绵长深厚的人文底蕴,编织成一幅可感、可触、可栖居的温暖现实,生动诠释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内涵。
绿脉流韵:泼墨生态画卷中的幸福栖居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腾冲东湖公园的湖面上,整个公园仿佛一幅缓缓铺展的灵动水彩。湖水碧波荡漾,四周绿意盎然,鸟语花香间,晨练的人们或打着舒缓的太极,或沿着小径慢跑,每一个律动的身影都洋溢着宁静与满足。
“东湖公园环境好,空气清新,离家又近,我们每天都来这儿跳舞、锻炼,感觉特别幸福!”腾越街道东山社区的李世英阿姨笑着说,她和伙伴们的身影,已成为东湖清晨最温馨的风景。
腾冲东湖公园,作为综合性城市公园,其绿化布置精妙地融合了色、花、香、果的韵律。园内苗木种类繁多,仅树种就达96种,是集生态涵养、健身休闲于一体的城市绿洲。
而如今,像东湖这样的城市公园,腾冲已拥有73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达17.36平方米,市民“开窗见绿、出门入园”已成生活常态。
若将这73座公园比作点缀城市的翠色明珠,那么蜿蜒于大盈江沿线、火山路,总长20.96公里的绿道,则宛如一条飘逸的绿色丝带,将腾冲的灵山秀水巧妙串联,让城市真正融入自然怀抱。
“在腾冲,每1万人就拥有1.42公里绿道,”腾冲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绿化管理所所长李方品介绍,“这不仅是道路,更是连接自然与生活的纽带。”
从青岛来腾冲旅居六载的宋健,是一名跑步爱好者。“在家门口的绿道上随时都能锻炼,这种便利和惬意,是我爱上腾冲、选择留下的重要原因。”她感慨。
顺沿河流、衔接公园、延伸街区,功能持续完善的绿道网络,为市民带来了满满的松弛感与幸福感,成为健康生活的活力动脉。
腾冲向“绿”而行的发展理念,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基层“细胞”中的生动实践。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250.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高达48.19%,让诗句中“青枝绿叶的腾冲”从美好愿景化为鲜活现实。
除了规模宏大的城市公园与绿道,精巧灵动的“口袋公园”也成为城市增绿的有效途径。腾冲依托13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成了绿美示范街巷,创建了绿美社区。众多曾被遗忘的公共空间边角,经过精心设计和改造,化身为土陶公园、藤编公园等90个独具特色的“口袋公园”。
这些方寸之地,通过科学的绿化苗木配置和基础设施完善,不仅让居民“走得进、坐得下、玩得开”,更从不同侧面生动展现着腾冲的历史风貌与人文特色,于细微处尽显城市之美。
“目前,腾冲已成功构建‘一廊多带、一心多点、全域景观化’的城市绿地系统,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61%,并成功跻身省级首批绿美城市行列,”李方品自豪地介绍。
这些沉甸甸的生态建设成果,早已悄然融入腾冲市民洋溢着幸福感的日常——它们是老人晨练的广场,是孩子追逐嬉戏的草坪,是年轻人下班后放松身心的绿洲……这抹生机勃勃、随处可见的“腾冲绿”,不仅带来了生态之美,更深刻塑造了生活之美,成为市民心中温暖而坚实的依靠。
慧治绣花:针脚细密勾勒城市管理精度
凌晨五点的腾冲,天色微熹,上绮罗蔬菜批发市场已是一派繁忙景象。这里承担着全市80%以上的蔬菜供给,更是周边多个县市的蔬菜调运枢纽。
在过去,上百菜农进场的三轮车、往来调货的货车、散落的菜叶垃圾以及不时发生的小摩擦,曾是这里难以避免的混乱场景。如今,映入眼帘的却是繁忙而有序、高效运转的和谐画面。这一显著转变,正得益于腾冲城市管理如绣花般细密精准的治理智慧。
上绮罗社区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让“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网格员常驻市场,协调管理。他们通过日常巡查,能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纠纷,并监督车辆分区停放、垃圾及时清运。如今,该市场已成为腾冲市管理规范、服务到位的蔬菜批发市场之一,昔日喧闹杂乱已成历史。
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发现,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腾冲的城市管理者深知,尽管工作千丝万缕,但“一针一线”都关乎城市的质感与居民的体验。
上午九点,腾冲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内,一条预警信息骤然响起——两位市民在东湖公园游玩时,过于靠近危险水域,触发了电子围栏警报。值班人员立即通过远程音柱进行喊话,及时、礼貌地劝离了市民,成功预防了潜在危险。
几乎同时,另一位值班人员通过视频监控,发现菜市场外有车辆违停,随即调度附近执法人员前往处理,迅速恢复了交通秩序。
作为腾冲“数字化城管”监督管理系统的大脑,指挥中心承担着城市管理事件与部件的信息采集、派遣处置、指挥协调和跟踪督办,确保城市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处置和解决。
除了主动视频监控巡查这双“千里眼”,腾冲市“数字化城管”系统还通过设置24小时热线、“市民通”App、“爱腾拍”小程序,装上了倾听民意的“顺风耳”,越来越多的热心市民成为城市管理的“啄木鸟”。群众发现的绝大多数城市管理问题,都会在规定时限内得到快速办结。
前不久,市民张东通过“爱腾拍”反映有车辆违停妨碍交通,不到10分钟,他便收到了职能部门的办结回复。“分分钟解决,必须给个大写的赞!”惊喜之余,张东将这次经历高兴地朋友圈。
据统计,腾冲市“数字化城管”监督管理系统年均受理群众投诉200余件,办结率均达到100%。
这种精准响应的治理理念,同样延伸至道路清扫保洁和公厕管护等日常工作中。路段保洁作业安排,会根据季节更迭及人流量、车流量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
针对各类赛事、节庆等重大活动保障,通过“夜间深度冲洗+日间巡回保洁”的高效模式,单日可完成150万平方米道路的彻底清洗,实现“活动落幕、环境复位”的卓越成效。公厕管护则严格落实“定人、定时、定岗、定责”机制,实行“跟踪保洁”。
“尽管标准要求是‘三无三有’,但我们腾冲的30多座公厕,全部自我加压,达到了‘七无七有’及‘四净三无两通一明’的更高标准。”腾冲市综合执法局副局长陈晓春表示。
桩桩件件,看似琐碎寻常,却真切地关乎每位市民的日常生活。城市管理绣花针般细密而精准的“针脚”,绣走的是咣当作响的窨井盖、无法照亮归途的路灯、小区边角的杂乱无序……绣出来的,却是家门口触手可及的便利与品质,是城市生活中每一天的美好与舒心。
温情答卷:以文明底色绘就民生暖色
华灯初上,腾冲一街步行街在暮色中渐渐苏醒,焕发出迷人的活力。水灵灵的葡萄和香梨在暖光下泛着诱人光泽,烤乳扇的浓郁香气在空气中弥漫,佤族手织布袋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游客驻足。
人流如织,却秩序井然,这座边城的夜晚,正散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温度。
“你肯定想不到,去年这个时候,这里还是一片冷清。”陈晓春站在街口,望着熙攘的人群,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去年五月,这条老街在自媒体传播下意外走红,面对瞬间涌来的摊贩和游客,城市管理者面临严峻考验。
“摊贩要谋生,市民要环境,商铺要经营,每一方的需求都需要顾及,都不能忽视。”陈晓春回忆,经过与沿街商铺的反复沟通和协商,执法部门没有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创新推出了“温情街区”方案——在保留原有摩托车泊位的基础上,科学划分了水果区、百货区、无烟小吃区等功能区块,并对烧烤区进行了暂时性的妥善安置。
安全是另一大考验。“人流量最大时,单日超过2万人次。”腾越街道党工委书记介绍,街道协调公安部门,采取“车巡+人巡”的柔性模式,既有效保障了公共安全,又最大程度保留了一份难得的市井烟火气。
清晨六点,西源街道观音塘社区菜市已是人声鼎沸。卖菜大姐李桂兰利落地摆好自家种植的新鲜蔬菜,脸上洋溢着踏实笑容:“以前凌晨三点就要来抢位置,经常为了摊位和人吵架。现在有了固定摊位,能多睡两小时,生意反而更好了。”
这一转变,源自一场特别的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党总支书记尹洪云回忆,当时,大家围坐一堂,你一言我一语,共同商讨,最终制定了《观音塘小菜街管理制度》。制度不仅明确了开市时间、摆放要求,还合理规划了60个固定摊位和30个临时摊位,兼顾了规范与灵活。
“固定摊位收取100元保证金,专款专用,用于聘请保洁员、修缮公共设施。环境好了,顾客更愿意来了,形成了良性循环。”管理小组成员、退休干部明远中介绍,如今,这个曾经脏乱差的马路市场,已蜕变为周边居民交口称赞的“暖心菜市”。
热海路翡翠店老板王建军,至今对去年的窘境记忆犹新:“客人开车过来,转好几圈都找不到车位,最后只好走了。”他的烦恼被网格员记录并上报后,腾冲市经过实地调研,在热海路等路段创新实施了“潮汐停车”措施,允许车辆在傍晚后的特定时段、划定区域内临时停放。
腾冲市住建局工作人员介绍:“既要规范有序,也要方便群众,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
在腾冲,164个网格、368条街巷,共同编织成一张精密的民生服务网。111家单位的包保干部常态化穿梭于街巷之间,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以前办事不知道找谁,现在干部主动上门,感觉特别暖心。”满邑社区便利店老板刘女士说,她的营业执照延期手续,就是在网格员耐心协助下顺利完成的。
如今,每逢周末,腾冲街头总能看到志愿者们忙碌而亲切的身影。76岁的老党员尹必正,依然坚持在绮罗图书馆为游客提供讲解和文明劝导服务。“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还能为大家做点事,心里觉得特别踏实。”
更令人动容的是市民杨德敬的转变。这位曾经的“上访户”,在包保干部长期、耐心地帮助下,解开了心结,如今已成为一名文明的交通劝导员。“以前总觉得没人愿意听我说话,现在才发现,这座城市愿意倾听每个人的声音。”
截至目前,腾冲注册志愿者已达13.5万名,组建志愿服务队635支,累计服务时长高达259.6万小时。“关爱抗战老兵”“古道环保行”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已成为腾冲城市文明最亮丽的名片。
从“管理”到“治理”,从“堵截”到“疏导”,腾冲市用一项项暖心工程、一次次贴心服务,深刻诠释着“人民城市”的丰富内涵。正如卖菜大姐李桂兰朴实的话语:“这座城市懂得为我们老百姓着想,我们自然也愿意为她出力,共同维护这份美好。”
夜色渐深,一街步行街依然热闹非凡。摊位前的欢声笑语,街道上的车水马龙,共同编织着这座温暖城市的民生答卷。在这里,每一个微小的幸福都被细心珍视,每一个平凡的声音都被真诚倾听,这正是腾冲最动人、最恒久的城市温度。
记者手记
漫步腾冲街头,记者看见的,是泼墨挥毫的生态绿脉,是绣花功夫般的治理智慧,更是流淌于街巷的人间温情。人们最终看见的,是一座城市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孜孜以求,是无数奋斗者、建设者、守护者的默默耕耘。
眼下的腾冲,正以其独特的节奏与方式,悄然蜕变为每一位居民、每一位来访者心中的心安之所、幸福家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火山的热血与温泉的从容永远交织,共同书写着“人民城市”实践最温暖、最生动的时代篇章。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李建国
通讯员:沈祥贵 屈晓丽/文 刘正凡 张世东/图
编辑:李兴文
本文来自【云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