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李文璇
10月20日下午,山东省政协召开月度协商会,围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协商议政。
会上,省政协常委,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高洪雷就在文旅融合中如何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提出建议。
扫除文旅融合的盲点,向在地文化要根基。高洪雷提到,近年来,各地争先恐后营造了一批古城、古镇、水乡、不夜城、民俗村等,不同程度忽视在地文化的利用,而文旅项目一旦离开在地文化的支撑,就缺了根基和灵魂,易造成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和生态灾难。
在他看来,在地文化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码”,基于自身文化基因打造差异化、品质化的文旅产品,才能形成持久竞争力,实现从“流量”到“留量”、从“出圈”到“长红”的跨越。
突破文旅融合的堵点,向体制改革要动力。高洪雷认为,许多文化遗址之所以游人稀少,最根本的症结在于体制,“它们多是事业单位,首要任务是文物保护,创收与工薪无关,员工缺乏创收动力”。
他提到,要借鉴三星堆遗址和敦煌研究院的经验,全面推行所有权、管理权、运营权“三权分离”改革,由事业单位负责文物保护与规划,国有文旅企业负责市场化运营,找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比如,灵岩寺景区两年前由山东文旅集团运营后,成功吸引董宇辉打卡、'黑神话:悟空'取景,年游客量由18万增至60万,成为'三权分离'改革的成功范例”。
攻克文旅融合的难点,向载体创新要活力。在科学保护前提下,找到最个性、最新颖、最传神的活化利用形式,创造出能与年轻人产生情感互动的新场景、新审美、新玩法。譬如,文博场馆的数字化转型,不能仅仅沉溺于“炫技”,核心还是创新展陈思路,挖掘文化内核,讲好文物故事,并将文物故事视觉化、戏剧化、拟人化。
举例来说,山东省内,青州古城有历史长、遗迹多的优势,也有远离中心城市的尴尬,可以探索从资源导向到IP导向的变革,打造“宋朝那些事儿”沉浸式剧本游,利用青州名人欧阳修、范仲淹、张择端和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等顶级文化IP,让沉睡的历史变得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走出一条“IP引领、内容驱动”的活化新路。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