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日,一位在邯郸从事历史文化工作的老同学发来信息:“现在来邯郸正当时,让你看看这座老城的新面貌。”我便应约从燕山腹地的承德南下邯郸。高铁飞驰,窗外的景色如长卷般缓缓展开,承德的群山渐次远去,华北平原以一望无际的开阔迎我而来。作为一个承德人,我习惯了避暑山庄那份皇家园林的庄重与森严;而此刻,奔向这座三千年不改其名的古都,心中不禁思忖:邯郸的气质,该是何等模样?
抵达邯郸时,正是秋日的黄昏。走出车站,西边的天空还残留着一抹橘色,而这座古城已在渐浓的暮色里显露出从容的轮廓。同学在出站口等我,一见面就笑着说:“你现在看到的邯郸,可不再是咱们历史教科书里那个只有古迹的老城了。”作为在邯郸工作生活了近四十年的人,他亲历了这座城市的变化,也感受到了三千年历史正在“活”了起来。
在邯郸短短三天时间,同学陪着我边走边看,一路上听着他娓娓道来的邯郸古今。与我熟悉的承德不同——承德是“一座山庄,半部清史”,聚焦于清代多民族融合的宏大叙事,带着皇家园林的庄严与规整;而邯郸,则显得更为古老和深沉,它不像西安那般帝王气象逼人,也不似洛阳带着六朝烟雨的感伤。它的气质是内敛而温润的,像一位阅尽沧桑却不失赤子之心的长者,将浩瀚的历史都化作了街巷间可亲的烟火。
这种差异,在我踏入同学家门的那一刻便愈发清晰。同学家的晚餐桌,便是一个微缩的邯郸。同学妻子亲手做的磁州卤面,卤汁是用祖传的陶罐慢炖而成;同学斟酒时,要先洒一滴敬天地,说是从“酒水祭河伯”的古俗里来的。就连女儿摆筷子也讲究“箸不过桥”——这规矩,竟暗合着古礼中“不越俎代庖”的训诫。在这里,三千年的文明不是典籍里冰冷的文字,而是汤锅里翻滚的热气,是代代相传的生活习惯。
清晨的丛台公园,是体会这种气质的绝佳场所。站在武灵丛台上,可俯瞰整座城市。这里曾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地方,曾经的阅兵台,如今成了市民晨练的场所。打太极的老人,起手式里带着“紫气东来”的意象;他们的招式舒缓自如,改革与守正的精神,仿佛就融在这方寸之间的一招一式中。最令我惊喜的是,这里已非单纯的古迹凭吊之地。夜幕降临后,丛台墙体化作了巨幕,一场名为《望丛台》的光影秀正在上演。在战马嘶鸣声中,赵武灵王跃马挥剑,胡服骑兵列阵如潮,短短几分钟时间,浓缩了赵国百年兴衰。历史在这里,变得可触可感,生动无比。
这种古今交融的智慧,在响堂山石窟有了更动人的体现。古老的石窟前,年轻的讲解员不再照本宣科,而是带着孩子们玩起“石窟探秘”的互动项目。在北齐的飞天壁画前,她引导孩子们寻找壁画里隐藏的“小秘密”——一朵莲花、一只灵鸟。而在“夜游响堂”项目中,光影技术与石窟文化深度融合,点亮了夜经济。更令人称奇的是,峰峰矿区还引入了“一念幻世”VR体验、无人机表演等沉浸式业态,并与敦煌、云冈等石窟资源联合举办艺术展。历史在年轻人创新的表达中,不再是需要背诵的年代,而是充满了趣味的发现。
黄昏时分,我漫步回车巷历史文化街区。灯笼次第亮起,古戏台上唱着平调落子,那腔调里还带着元曲的韵味。旁边的书店里,年轻人安静地翻阅书籍。街区南区,历史遗存丰富,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修复,营造出明清风格的历史风貌;北区则融合战汉元素,尽显古今交融之美。同学介绍说,每逢节假日期间,这里都会有《负荆请罪》实景演出,演员身着战国服饰,演绎廉颇肉袒负荆请罪的场景,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刎颈之交”的情谊。
邯郸人更是将成语文化巧妙地融入了日常出行。多条公交线路被打造为成语文化专线,车身上绘有“胡服骑射”的彩绘,车厢内摇曳着成语卡通挂件。同学介绍说,全市近千辆公交车披上“成语外衣”,上百辆公交车的车厢变身小型成语主题展馆,几十个成语主题公交站亭亮相街头。在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的井盖上,鹬蚌相争、同舟共济等成语浮雕栩栩如生。这种“见缝插针”的文化传播,让市民在买菜、散步、候车的间隙,都能与历史对话。
同学又驱车带着我去看了娲皇宫。悬于山腰的庙宇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令人想起女娲补天的传说。同学轻声说:“你看,邯郸就像女娲补天的五色石,不同时期的文化层理在这里交融、沉淀,最终炼成了独一无二的质地。”
回程的火车上,我翻看拍下的照片,回想此行的所见所感。承德是民族融合的活态史诗,带着皇家园林的庄严;而邯郸,则更加市井化和多元化,有着平原地区的开阔和包容。它把三千年的历史熬成了人间烟火,让每一缕炊烟都成为活的史书。
这才是邯郸真正的气质:让文明活在呼吸之间,让厚重的历史,最终沉淀为生活本身的温度。它告诉我,最好的传承,不是将历史供奉在庙堂之上,而是让它化作清晨的一碗豆沫、黄昏的一句问候,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继续生长。
作者:承德市委宣传部 张东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