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晟
近日,一部由南岸区委宣传部、南岸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指导,南岸区博物馆与猫耳FM联合出品的原创广播剧《守护》正式开播,悄然叩响公众的心门。它用声音重塑历史,用情感连接古今,也为中小博物馆如何“破圈”传播,写下了一份生动的答卷。
究竟这部上线3天便收获数万播放量的广播剧有何魅力?它的创作背后又藏着什么样的思考?10月21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走进了南岸区博物馆一探究竟。
以声为媒唤醒一段烽火中的文物迁徙
广播剧的开头,回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夕。
彼时,日军铁蹄踏碎山河,故宫文物危在旦夕。为躲避战火,一批文人志士踏上了漫漫南迁路。他们带着一万三千多箱文物,穿越炮火、跋涉山川,从北京到上海、南京,再到重庆……跨越三条路线,行程数万里。
这段被称为“世界文物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行程最长的文物迁徙”的历史,如今通过广播剧《守护》被重新唤醒。
广播剧《守护》海报。受访者供图
为何想到用广播剧再现这段震撼之举?
南岸区博物馆馆长胡娟说,与猫耳FM的这次合作,并非偶然。作为一家区级博物馆,南岸区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而猫耳FM作为国内领先的声音内容平台,拥有庞大的年轻用户群体和成熟的声音叙事技术。他们希望两者的结合,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让文物不再静默,让历史不再遥远。
广播剧让平凡人的壮举被听见
“文物南迁,不只是文物的迁徙,更是文明的火种在战乱中的传递。”胡娟说,《守护》不仅还原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程,更聚焦于人的故事——那些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青年知识分子,那些默默伸出援手的重庆百姓。
剧中,护宝队伍在川江边遇险时,是当地船工吼起川江号子,合力将文物箱搬上渡船;在重庆南岸落脚时,是普通民众腾出祠堂、库房,为文物提供临时的“家”。这些细节,并非虚构。历史中,正是无数平凡人的参与,才筑起了文物南迁的保障。
广播剧通过细腻的群像叙事与立体音效——从炮火轰鸣到江水涛声,从人物对话到内心独白——让听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而坚韧的年代。剧中融入的川江号子,不仅是非遗元素的点缀,更是历史氛围的真实还原。它让文脉与国运在声音中交织,让“守护”二字有了更沉甸甸的分量。
胡娟坦言,中小博物馆虽然馆藏有限,但历史资源却并不羸弱,与猫耳FM合作,探索用声音内容系统性呈现文物历史,目的就是要让文物“开口说话”。为此,猫耳FM动用了30余人的音效团队,采集了上百种环境声,只为还原最真实的历史现场。
中小博物馆探索用声音平台破圈
《守护》不仅仅是一部广播剧,它更是一次文化传播的实验。
对于南岸区博物馆而言,这是一次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尝试。胡娟说,通过与猫耳FM的合作,博物馆的内容不再局限于展厅中的图文与实物,而是化身为可听、可感、可流传的声音故事。
猫耳FM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受众。该剧每周五在南岸文旅全平台与猫耳FM同步更新一集,通过平台推送、社群互动、二维码追剧等方式,精准触达年轻群体。
这种“内容+平台+受众”的模式,为中小博物馆的“破圈”提供了新思路:不必一味追求大制作,而应找准切入点,用好现代传播工具,让历史“活”在当下。
南滨路上的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受访者供图
正如《守护》中所传递的:“守护,不是守住不动,而是让文明流传。”博物馆的职责,也不仅是保管文物,更是让文物的故事被听见、被记住、被传承。
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见证故宫文物南迁历史。受访者供图
胡娟说,《守护》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一次博物馆与新媒体平台的深度融合。它让那段关于国宝南迁的壮阔历史,通过声音重新回到公众视野,也是南岸区博物馆探索中小博物馆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实现“破圈”传播的一条蹊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