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遵义市新蒲新区沙滩村洛安江畔的琴洲依旧绿意盎然。漫步沙滩村,青瓦木门的“钦使第”、书香氤氲的锄经堂,与钦使宴共同构成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生动图景。这片曾孕育“清诗三百年王气”的文化沃土,正以蓬勃生机向我们证明:深厚的文化根脉,一旦注入时代活水,必将绽放璀璨光彩。
文脉传承,在守正创新中绵延。 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对精神的坚守与形式的创新。昔日黎恂运书三万卷回乡,使锄经堂成为“西南私家藏书之冠”;今日老宅修缮重生,化作公益图书馆,万余册藏书免费开放,“九九重阳晒诗会”非遗活化,延续着“带经而锄”的耕读血脉。更可贵的是,VR全景导览、文献数字化、线上“云参观”等新技术的运用,打破了时空壁垒,让文化遗产“活”在指尖。守其精髓,变其形态,这正是沙滩文化历久弥新的密码。
精神内核,在时代诠释中升华。 “求是求诚,锄经兴邦”——这八个字凝练了沙滩先贤治学为人的风骨,也照亮了今日文化传承的路向。郑珍“采蕨著书”的求是精神,莫友芝“不名一官”的学术纯粹,黎庶昌“放眼看世界”的开放胸襟,穿越百年仍熠熠生辉。如今,“围炉煮茶话沙滩”的小讲堂里,学者与村民共话传统;文创产品让《遵义府志》走进日常生活。文化精神从书斋走向田野,从历史照进现实,完成了新时代的价值转化。
文旅融合,在赋能发展中活化。 文化不能束之高阁,必须在与时代的对话中焕发价值。遵义以“观古建、品美食、论沙滩”为主线,打造文化一日游精品路线;开发书签、冰箱贴等文创产品,让文化可亲可感;引进酒旅文化园,推动文化产业壮大。这些探索,正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汩汩清泉。
站在锄经堂前,看田园诗画,想见先贤们在此耕读传家、著述不辍的身影。从“衡宇相望”的文化微生态,到今日“线上线下”的传播新格局,沙滩文化的故事远未终结。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既在于对传统的深情回望,更在于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转化。让老宅飘新香,让古籍发新声,让精神润心田——这便是沙滩文化在新时代征程上,最动人的光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编辑 李洋
二审 徐春燕
三审 潘树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