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廖秋萍 张家界报道
“这次体验真的太棒了,我们非常喜欢这座桥!”俄罗斯游客维克托莉娅在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上,俯瞰着脚下幽深的峡谷与云雾中若隐若现的奇峰,不禁发出阵阵赞叹,表示将来还会再来。
张家界大峡谷。
如今,在慈利的各个景点,像这样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常见。他们背着行囊,穿梭于山水之间,沉浸式感受这座小城的独特韵味。
从最初的鲜有人至,到如今成为众多外国游客心中的旅游新宠,慈利究竟做对了什么,让这座小城在入境游市场中成功“出圈”?
天赋异禀的宝藏旅游地
慈利县地处张家界东部,是张家界的“东大门”。从文旅资源来讲,它背靠张家界核心景区,却有其独特的旅游资源。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4.5%,湖南工业大学彭媛同学在游览慈利后评价“张家界东线隐藏的吸氧路线”。
慈利县是“中国温泉之乡”,目前已采、露的天然温泉点有100多处。其中,万福温泉和江垭温泉是4A级景区。
在慈利,54%的土壤富含抗氧化、抗衰老的硒元素,培育出柑橘、茶叶、稻米等百余种富硒农产品。“硒有慈利,康养胜地”成为了这里的宣推口号。
禾田居。(图源:慈利县文旅局)
慈利县是澧水流域最早的建制县,建制历史超两千年。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近400项,其中板板龙灯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
一方好水土,造就了慈利不少好景点。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网红景点张家界大峡谷,峡谷上的玻璃桥创下十项“世界之最”。
张家界冰雪世界。(图源:慈利县文旅局)
还比如,有“道教圣地”五雷山,世界最长“一线天”奇观地缝景区,户外探险胜地红岩岭,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张家界冰雪世界,等等。
五雷山顶云海日出。(吴三友/摄)
怀化小伙子张鑫觉得慈利离他家比较近,起初并不看好,但首次到慈利游玩后,他写道:“明明自己近水楼台,竟无知到不伸手去挽明月!”
文旅盛会引来的热效应
说完景点,下面说说与文旅相关的新闻。
就在上个月,慈利迎来两场盛会。9月15日,首届海峡两岸(湖南)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第三届张家界旅游发展大会在慈利县开幕,两场会议采取套办的模式。
2025年9月,首届海峡两岸(湖南)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慈利举行。
首届海峡两岸(湖南)旅游高质量发展大会以“山盟海誓·情融两岸”为主题。中国国民党前主席、中华青雁和平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洪秀柱,在北京参加完九三阅兵返回台湾后不久,又专程来到慈利,出席大会并致辞:“希望通过深化湘台合作、张台合作,为两岸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两岸民心相通搭建更多桥梁。”
大会还邀请了台湾旅行商业同业公会、海峡两岸旅行发展协会全岛各级主要负责人以及台湾40余家旅行社等文旅界代表200余人参加。
台湾多家媒体报道了大会的盛况。“我们看到了大陆的诚意,也看到了交流的希望。”一位台湾旅行商说,“慈利不只是风景美,更让人感受到家的温度。”
大会精心策划,聚焦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
抗法保台民族英雄孙开华故居在历经修缮后首次向公众开放;大型汉戏情景剧《澧水将星·铁血魂》在五雷山下实景上演,鼓乐铿锵,战马嘶鸣,将历史的厚重与情感的激荡融为一体,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血脉相连的家国记忆。
而最令人屏息震撼的,是慈利县国家级非遗“板板龙灯”的水上夜游。夜幕降临,澧水河面薄雾轻笼。66艘竹筏载着烛光龙灯,在河面连成一条500米的“水上金龙”,场面十分壮观。
“板板龙灯”水上夜游。(寇彪/摄)
“这不只是一场表演,更是一场文化仪式。”来自台北的游客连连赞叹。
两岸艺术家的交流同样热烈。在“水墨融情”采风活动中,近40位艺术家共同创作,用画笔描绘慈利的山水之美。
据慈利县提供的数据,今年来,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680万余人次,收入超过90亿元,入境接待同比增长超过30%,其中台湾游客在今年国庆假期增长显著,增幅达348.6%。这一方面说明潜力巨大,同时也表明大会的“长尾效应”明显。
从“蹭流量”到“育磁场”
慈利作为张家界文旅的东线,可以“蹭流量”,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慈利难以摆脱“一日游”或“过境地”的尴尬——游客往往匆匆而过,消费链条短,旅游对县域经济的综合带动效应有限。
慈利的突围,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强力支撑。湖南省委、省政府将张家界列为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五张名片”之首。张家界市提出“一区三城”(大张家界国际旅游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城市、入境旅游标杆城市、国际康养度假城市)发展蓝图,为慈利文旅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慈利县旅游手绘地图。
慈利县依托文旅资源,已逐步形成以峡谷、温泉为核心的康养度假区,与以奇峰观光见长的武陵源核心景区形成互补。
让游客停下来、住下来,是慈利文旅转型的核心目标。
红岩岭景区的变化,就是这一转型的缩影。
清晨,阳光洒落在澧水河面,红岩岭的登山步道上,来自长沙的游客张杰牵着孩子的手,抬头望着半山腰那条横跨两峰之间的透明玻璃桥——“猛士挑战桥”。
红岩岭景区。(钟振峰/摄)
这正是红岩岭近年来最火爆的打卡点。
脚下是万丈深渊,眼前是蜿蜒如带的澧水河与赤红如火的丹霞岩壁,每一步都伴随着心跳加速。
景区相关负责人说,丛林穿越、高空滑索等九大户外项目,将惊险刺激与自然景观深度融合。
据介绍,红岩岭核心游览区游客接待能力,较2021年提升3倍以上,旅游旺季单日最大承载量突破5000人。
如果说红岩岭是“野性之美”,那么位于三官寺土家族乡的悬崖花开1号营地,则诠释了“诗意栖居”。
赛车、露营、篝火、音乐、艺术市集……这里不仅是休闲空间,更是一个“创意乌托邦”。这个营地距张家界大峡谷仅15分钟车程,与黄龙洞、宝峰湖等核心景区形成“微度假圈”,真正能实现“住下来、玩起来、留下来”。
悬崖花开1号营地。
今年夏天,来自南京的游客谢立媛在游完慈利后说,“我回去的路上,意识到很久没有在这种纯粹的黑夜里了。在这没有光污染的地方,满天繁星肉眼可见,加上蝉鸣、草木的沙沙声,我拥有了一个真正静谧的晚上。”
谢立媛这种自在沉浸的感受,或许是慈利文旅破局的注脚——不再依赖“一日游”的流量红利,而是以差异化体验、在地化内容、情感化连接,让游客愿意慢下来、住下来、反复来。
如果将张家界的整体吸引力比作一个大磁场,那么慈利正是其中重要的“磁力链接”——它将自然的宏伟与人文的温度、白天的震撼与夜晚的闲适紧密“链接”在一起。
这种“磁力链接”不是简单的1+1,而是体验的互补与升级,构成更完整的旅游生态闭环。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产业链的延伸。
慈利推动“硒+农业+旅游”融合,建设南方大寨农文旅园、玉米产业园等,游客不仅能看,还能采、能品、能购。
慈利柑橘产业。(杨年春/摄)
此外,慈利开发出杜仲护肤品、富硒保健品等,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让“硒有慈利”的记忆可携带、可传播。
正如慈利县委书记侯铁夫所说:“通过差异化发展,我们正在打造独特的旅游吸引力。”
文旅融合 慈利未来可期
慈利旅游的成功,绝非偶然,既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也有积极主动的国际交流策略,还包括对旅游体验的深度挖掘。
站在新的起点上,慈利以推动文旅融合为抓手,着力打造更多人气旺、体验佳的文旅产品,让自然山水与人文底蕴碰撞出更耀眼的火花,持续擦亮“硒有慈利,康养胜地”的金字招牌。
在产品创新上,慈利将围绕打造国际康养度假城市,进一步深挖峡谷、温泉、非遗等资源优势,推出更多沉浸式体验项目。
万福温泉景区。
在产业延伸方面,慈利将持续深化“旅游+”融合模式,推动景城一体化发展,打造“水上张家界,慈姑欢歌城”;并推动富硒农产品从“餐桌”走向“文旅货架”,进一步拉长旅游消费链条。
在国际交流与品牌推广上,慈利将以两岸文旅交流为基础,逐步拓展海外市场,不断提升慈利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
在服务升级上,慈利将聚焦“让游客更舒心”,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体系,让游客在慈利的每一段旅程都能感受到“家的温度”。
张家界朝阳地缝景区。(尹国付/摄)
从依托资源“出圈”,到深耕融合,慈利正以清晰的规划、务实的行动,推动文旅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期待未来这座兼具山水之美与文化之韵的小城,成为更多国内外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在文旅融合的道路上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