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牺盟会五县中心旧址正门。
“我们是牺盟会员,我们生长在山西,战斗在大西北的高原。举起抗战建国的旗帜,用我们一百万坚强的队伍,争取民族革命的实现……宁在山西牺牲,不到他乡流亡。”在阳泉市平定县二道后街钟楼巷的牺盟会五县中心旧址,附近居民高占明摁下手机播放键,这首由傅东岱作词、冼星海作曲,共同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回荡在旧址中央,回荡在青砖灰瓦间,穿越时空,与八十多年前响彻这里的抗日呐喊遥相呼应。
《牺盟会大合唱》是唱响大江南北的《黄河大合唱》的姊妹篇。当年,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延安听到牺盟会的感人事迹后,心潮澎湃的他仅用一天时间就创作出这首合唱曲。
平定县牺盟会五县中心旧址,是抗日战争时期晋东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红色枢纽”。曾几何时,它因年久失修沦为“大杂院”;如今,在“文明守望工程”的滋养下,在认养人陈爱军的守护中,它重焕生机,成为薪火相传抗战精神的“实景课堂”。
从破败倾颓到鲜活重生,这座院落的变迁,不仅是一处文物的“续命”,更是一场跨越时代的“文明接力”。
烽火记忆:
一座院落的“抗日基因”
平定县牺盟会五县中心旧址整体坐北朝南。推开厚重的木门,只见旧址分为东西两个院落,东院原是一座关帝庙,据现存石碑记载,重修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西院的牺盟会办公房保留着当年的木质构架。在这座占地935平方米、建筑面积315平方米的院落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铭刻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印迹。
1936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五周年之际,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在太原成立。彼时,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共中央北方局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契机。随后,受北方局指示,牺盟会进行改组,杨献珍、董天知等一批共产党员先后加入,最终,牺盟会7名常务委员中6人是党员,17名执行委员中13人是党员,这个表面由阎锡山任会长的团体,实际上成为中共领导下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
1937年2月,牺盟会平定分会成立。同年5月,牺盟会派毛铎(中共党员)、成振山二人任牺盟会平定分会特派员。同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平定县党组织及阳泉矿区党组织等陆续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同年8月,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牺盟会五县中心在钟楼巷成立,管辖昔阳、和顺、寿阳、盂县、平定五县牺盟分会。“当时这里就是晋东抗日的‘大脑中枢’。”平定县文物管理中心主任袁盛慧指着西院的正房介绍,“牺盟会的战士们在这个院子里,白天办训练班,教唱抗日歌曲,走街串巷发动群众,宣传‘宁在山西牺牲,不到他乡流亡’的抗日主张;晚上在煤油灯下制定动员计划,秘密组建抗日武装,为八路军输送兵源和物资。仅两个月时间,就动员了数百名青年奔赴抗日前线。”
1937年10月,日军逼近平定县城,牺盟会五县中心被迫撤出。虽仅运作两个月,牺盟会五县中心却为晋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后,这座院落历经多次功能变迁:1950年成为平定县看守所,后来改成学校,再后来变成居民大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院子里住了十几户人家,私搭乱建的小房挤占了古建空间,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越堆越高。”高占明回忆,“那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个院子里藏着这么重要的一段历史。”
东院重修的关帝庙。
面临困境:
一座“红色地标”的危机时刻
十多年前的一天,山西晚报·山河+记者曾走进过牺盟会五县中心旧址,当时的景象令人揪心:东院关帝庙的正殿屋顶漏雨严重,瓦当残缺不全,木质椽檩因常年潮湿已经糟朽;西院的牺盟会办公房一半屋顶坍塌,墙体开裂外鼓,院子里的桑树顶到了房檐上,树根把地面拱得支离破碎;外围的围墙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村民随意倾倒的垃圾,最高处堆了近三米。
彼时旧址是县级文保单位,为防止进一步损坏,文物部门在建筑四周围起围栏。
阳泉市文旅局副局长樊江告诉山西晚报·山河+记者,当时牺盟会五县中心旧址内的各建筑,普遍存在屋顶漏雨(西院屋顶一半坍塌),椽、檩严重糟朽,墙体条砖酥碱、开裂、局部外鼓、倾斜,装修残缺等残损问题,建筑稳定性严重破坏,诸多建筑已近危房。
就在这座红色院落濒临“消失”之际,山西省“文明守望工程”的推出,为它带来了转机。2017年,山西省印发《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提出通过“认养、捐资、志愿服务”等形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牺盟会五县中心旧址被列入首批认养文物名单。
“我们当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陈爱军。”袁盛慧说,“他做文物修缮工程几十年,对古建有感情,也懂技术。我们找到他时,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说‘这是好事,必须做!’”
西院的牺盟会办公房成为展览区。
认养修缮:
一场“修旧如旧”的匠心守护
2019年10月29日,陈爱军与平定县文物部门签订认养协议,认养期限10年。“签协议那天,我又仔细看了一遍院子,西院的南房已经快塌了,东院正殿的木构架再不修就撑不住了!”陈爱军回忆道,“我当时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把它恢复成当年的样子。”
高占明至今记得旧址清理垃圾时的场景:“里面什么垃圾都有——破旧家具、生活垃圾、建筑废料……光农用车就拉了60多车。西院那棵老桑树的树根扎进了墙体,六七个人费了四天多的工夫也没弄出来,最后只好用吊车把树根吊走。”
修缮工作从一开始就充满挑战。首先是资金问题,陈爱军估算,整个修缮工程需要300多万元,而政府补贴仅占一小部分,大部分资金需要他自己承担。“我做文物修缮这么多年,攒了点钱,都投到这里了。”陈爱军笑言,“身边有人不理解,说‘你这是赔钱赚吆喝’,但我觉得,能把这么重要的红色遗址保住,比什么都值!”
更大的挑战在于“修旧如旧”的技术要求。为了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原貌,陈爱军组建了一支由资深瓦匠、木匠、石匠等组成的施工队。队长翟星岩从事古建修缮20年,对传统工艺了如指掌:“我们有个原则:能利用的旧构件绝对不用新构件,能加固、维修的构件绝对不更换。”
东院山门是整个院落损毁最严重的建筑之一,屋顶瓦件缺失过半,木质梁架糟朽。所以,施工队先小心翼翼地拆下残存的瓦件,挑选出完好的编号保存,然后按照旧瓦的规格、材质,定制新瓦;梁架部分,他们用传统工艺,将倾斜的梁架扶正,再用同材质的木材修补糟朽部分。“你看这山门的台阶,一多半是原来的旧料,一少半是我们找的黄砂石,和旧料的颜色、质地一模一样。”翟星岩指着台阶说,“还有正殿的墙内柱,我们用‘墩接’的方法,把糟朽的部分切掉,再接上同样材质的木料,最后用手工打制的铁箍加固,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来。”
2020年冬天,修缮工作进入关键阶段,施工队却遇到了新问题:由于院子里没有取暖设施,工人只能在户外搭塑料棚居住。“那时候天特别冷,师傅们手上都冻裂了,但没人叫苦。”翟星岩说,“大家都知道,这不是普通的工程,是在守护历史,再苦再累也值得!”
经过一年多的奋战,2021年底,修缮工程顺利完工:东院关帝庙恢复了明万历年间的规制,正殿、山门、东耳房已经全部恢复原貌;西院的牺盟会办公房、后房、倒座房按当年的格局修复。整个院落重新砌起围墙,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和排水系统,彻底解决了漏雨、积水的问题。
“修缮完工那天,我站在院子里,仿佛看到了当年牺盟会志士们忙碌的身影。”陈爱军说,“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2021年11月15日,平定县牺盟会五县中心旧址被阳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认养人代表翟星岩(左)接受山西晚报·山河+记者采访。
精神永续:
一座“实景课堂”的时代价值
2022年4月,修缮后的平定县牺盟会五县中心旧址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阳泉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参观者超过万人次。除了常规展览,旧址还定期举办“红色故事会”“《牺盟会大合唱》传唱”“抗日主题研学”等活动,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作为重要的革命历史遗迹,牺盟会五县中心旧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与红色记忆。以往,文物保护工作主要依赖专业部门。如今,通过吸引社会各界人士认养,让更多人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这不仅减轻了文物部门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压力,更让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樊江说。
“我们不仅要保护文物建筑,更要传承它承载的精神。”袁盛慧说,“作为第一批山西省革命文物、市级红色文化遗址,牺盟会五县中心旧址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它所代表的抗战精神。现在,通过‘文明守望’工程,它从一个‘沉睡’的文物,变成了一个‘活’的教育基地,这就是文物保护的意义所在。”
陈爱军也有自己的“小目标”:“未来,我想在旧址里增设更多互动体验项目,比如让游客体验当年牺盟会志士们制作宣传品、教唱抗日歌曲,让更多年轻人沉浸式感受那段历史,把抗战精神更好传承下去。”
从太原到平定,从1936年到2025年,牺盟会的故事已经跨越了89个春秋;从破败倾颓到重焕生机,牺盟会五县中心旧址的“重生”,是山西省“文明守望”工程的生动缩影。
夕阳西下,晚霞洒在平定县牺盟会五县中心旧址的青砖灰瓦上,温暖而厚重。院子里,《牺盟会大合唱》的歌声再次响起。这一次,歌声里不仅有历史的回响,更有新时代的承诺。永不褪色的抗战精神,正从这座红色院落出发,走向更远的未来。
来 源: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霍雪飞
责任编辑:秦小茜
校 对:晓 亮
值班主任:费 煜
值班编审:王冠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