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李白笔下的浪漫与豪情,藏在江油的山山水水间。当秋风拂过窦圌山的树梢、漫过涪江的波光,这座 “李白故里” 便成了诗里的模样。今天,我们就循着诗仙的字句,解锁江油秋天独有的韵味。
若你念着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便去寻窦圌山的秋。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秋风就裹着山间特有的清冽,从山坳里漫出来 —— 它不像夏日风那般燥热,也不似冬日风那般凛冽,只轻轻拂过崖边;又绕着漫山的树打转,像给窦圌山披了件五彩的锦缎。
沿着石阶往上走,偶尔有几只山雀掠过枝头,留下清脆的啼鸣,打破山间的静谧,却更显清幽。
若你想寻 “举杯邀明月” 的闲逸,不妨去青莲镇的李白故居。
李白故居所在的天宝山即将披上金色的盛装,不畏清寒的芙蓉花即将“喜笑颜开”。
坐在故居的石凳上,看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泛黄的诗卷上,恍惚间仿佛能与诗仙对饮,听他念 “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壮志,也聊 “轻舟已过万重山” 的豁达。
若你偏爱 “秋山宜落日,秀水出寒烟”的静谧悠远,涪江的秋日别错过。
傍晚时分,夕阳如碎金铺满江面,将澄澈江水染成暖橙,远处山峦褪去青翠,换上褐金交织的外衣,轮廓镀着柔光晕,岸边芦苇荡泛着金光,水鸟掠江而过,翅尖沾着落日碎光。
待暮色渐浓,江面升起薄如轻纱的寒烟,裹着秀水添了几分朦胧,岸边灯火次第亮起,昏黄光影透过烟霭落在波心,与远山暗影、天际残霞相融。坐于江边石阶,听江涛轻响,任秋风携着江水湿润拂面,便知这 “落日映秋山、寒烟绕秀水” 的景致,原是这般让人沉醉。
摄影:邓涛
若你欣赏“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的疏朗,不若去到佛爷洞的玻璃天桥上。
待风来,便懂 “风严清江爽” 的真切。秋风裹着山间的草木气息,吹散了桥上的雨雾,让视野豁然开朗,远处的青峰、近处的林木都变得清晰起来。
玻璃天桥如一条银带横跨山谷,桥下清江澄澈,风过江面时,水波荡漾,将桥影、山影、云影揉成灵动的碎金,没有半分萧瑟,只有秋日独有的清透与开阔,恰如李白笔下那股洗尽烦扰后的爽利,让人忍不住驻足,把这秋景与清风,都装进心底。
当然,江油的秋味,也藏在“三餐四季”的烟火里。
街头的江油肥肠裹着秘制酱料,一口下去鲜辣入味,是“玉盘珍羞直万钱”的陶醉。
放置得满满当当的冷沾沾浸着芝麻香,配着本地的甜醋,满是 “人间至味是清欢” 的满足。
还有秋日的干饼子夹凉面,double碳水的补给,咀嚼间尽是秋日里最朴素的欢愉,这般大口吃喝的尽兴,倒与诗仙 “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洒脱不谋而合,让寻常的烟火气也沾了几分诗意的畅快。
这个秋天,不必奔赴远方。不妨走进江油,让李白的诗句化作引路的灯盏。
去窦圌山看漫山秋意染遍层林,去青莲镇抬头望那轮曾照过诗仙的明月,去佛爷洞任清风拂过衣襟、捎来草木清香。
每一步踏在山水间,都像踩进了平仄的诗行;每一段停留的时光,都浸着秋日独有的浪漫——毕竟,能与诗仙共享的秋光,本就该是这般独一无二的人间盛景。
(来源:江油文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