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烤得金黄酥脆的黄桥烧饼,一把音色悠扬的小提琴,在江苏泰兴的黄桥镇,这两样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西,竟奇妙地共存了半个多世纪。
漫步在黄桥古镇,你可能会被街头巷尾飘散的烧饼香气所吸引,那是当地人世代引以为傲的黄桥烧饼。但当你循着香味走入小镇的工厂,会发现另一番景象——工人们正精心打磨着木料,组装出口全球的小提琴。
这个看似普通的中国小镇,如今生产了全球约三分之一的小提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提琴产业之都”。
01 不可思议的跨界:从烧饼到提琴
黄桥镇,一座千年古镇、红色重镇、文化名镇,因黄桥烧饼而闻名遐迩。
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个飘着烧饼香的小镇,如今却拥有着一张金名片——“中国提琴产业之都”。
提琴产量惊人
全球每三把小提琴中,就有一把产自黄桥。
这里每年生产100万只提琴、200万只吉他、5500台钢琴以及110多万套各类乐器配件。
这些乐器远销96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过20亿元。
02 小镇的提琴传奇:半个世纪的创业路
这段传奇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
当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陆续出现了提琴厂,几位在上海造琴的黄桥人看到机会,决定回乡创办乐器配件厂。
创业维艰
以此为起点,大大小小的乐器制造企业在黄桥镇建立、聚集。
他们逐渐打破初期的代加工模式,构建起从原材料供应、配件制造、整琴组装到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
现任凤灵集团董事长的李书,正是当时的一名学徒工。
70年代初,黄桥造出的第一把小提琴就出自他手。
03 提琴之乡的崛起:完整产业链的形成
如今的黄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提琴产业链。
产业规模庞大
全镇拥有220多家乐器生产及配套企业。
这些企业构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从木材烘干师到漆面工艺师,从配件打磨工到整琴调音师,一把琴的生产链条上孕育着各种就业机会。
仅提琴产业就直接吸纳3万多劳动力,且80%为本地农民。
04 技术赋能:从“制造”到“智造”
在黄桥提琴的智能化生产线上,数控车床正以0.01毫米的精度加工琴身,自动化涂装线让生产效率提升了3倍。
科技创新突破
通过产学研合作,黄桥的乐器企业攻克了音质改良、环保材料等核心技术,使中高端提琴价值跃升至万元级。
凤灵集团创新采用微生物技术,用酒里的酶提前催化,去除大量杂质,大幅提升提琴制作效率和音质。
李书解释道:“要让小提琴音色好、防干裂,制作木材得风干50年,以减少其中的水、树脂等物质。而我们的新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
05 匠心独运:一位制琴师的坚守
在黄桥,有一批像徐小峰这样的高级制琴师,他们用匠心传承着制琴工艺。
精工细作
“小提琴有上百道制作工序,每道工序都可能会影响音色。”徐小峰介绍,他常常花费一个半月的时间精心打磨一把琴。
他坚持从选材做起,每块琴板都用手工锯,琴身的孔也用手工来钻。
“从提琴工艺角度来说,手工做和流水线做有很多不同,琴板配置、琴头制作、音箱和音板调节以及出来的音色全都不一样。”徐小峰说。
他的付出获得了回报:“我的一个产品交给国外客户后,他开始拉提琴,第一反应是‘好得简直超乎想象’。”
06 富民产业:提琴如何改变当地人的生活
提琴产业不仅让黄桥名扬世界,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
家门口的就业
在凤灵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当地农民可以在“农田提琴一把抓”。
他们农忙时种田,农闲时进入提琴厂工作,或者制作配件在网店销售。
全镇建成了乐器工匠培训总部,经培训的技术工人月薪较传统岗位有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技术升级到收入升级的良性循环。
07 迈向高端:黄桥提琴的品牌之路
黄桥人并不满足于只是制造乐器,他们正努力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打造自主品牌
全镇集聚了数十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数十位制琴名匠。
凤灵集团打造的私人订制工坊里,手工琴单价甚至可以突破10万元。
目前“凤灵”已成为国内提琴行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带动多家企业跻身高端市场。
08 音乐小镇:当提琴融入生活
在黄桥,提琴不仅是产业,更是融入血液的生活方式。
音乐教育普及
黄桥镇85%以上的学生接受系统音乐艺术教育,45% 的学生参与乐器普及课程。
累计培养超1万名提琴演奏人才。
自2010年起,全镇中小学将音乐教育纳入综合管理测评,实现在校生普及率100%。
文旅融合
黄桥镇还依托“琴韵小镇”平台,重点建设“一湖一厅两片区”。
即音乐湖、小镇客厅、乐器产业集聚区和琴韵文化拓展区。
这里已成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傍晚时分,黄桥镇的城市客厅广场上,提琴造型的人工湖喷泉随着音乐舞动。
林荫道旁、古镇小巷飘出悠扬琴声,老人们聚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组成银发交响乐团,演绎着《歌唱祖国》等经典曲目。
街角公园中,“左边大爷拉一首‘巴赫’,右边大妈和一首‘帕格尼尼’”的景象,已成为这座小镇的日常。
从农田到全球舞台,黄桥人用一把小提琴,不仅奏响了富民强镇的乐章,更让生活充满了艺术的气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