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欢乐谷的南瓜庄园里,傍晚的灯光勾勒出魔幻城堡塔楼的轮廓,一群年轻人围坐在草坪上,手机闪光灯与暮色中的南瓜灯交相辉映。这个由旋转木马旁闲置空间改造而成的社交场景,如今日均接待量超过3000人次,成为小红书上的“深圳夜游必打卡地”。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占地不足 800平方米的区域,是欢乐谷“微创新行动”的缩影——用景观设计和不多的改造费用,借力既有场景、营造温馨氛围,创造了过往需要数百万元投资才能实现的客流拉动效应。
▲ 黑夜里温馨浪漫的深圳欢乐谷南瓜庄园
在主题公园行业面临增长瓶颈的当下,欢乐谷这场始于 2023年的创新实验,探索出了主题公园新的增量赛道:通过系统性、持续性的微创新,在存量资产中挖掘增量价值,用“小步快跑”的迭代方式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
底层逻辑
从设备依赖到体验重构
继2024年底锦绣中华·民俗村推出糅合IP、场景、商业和演艺的国风沉浸体验街区《锦绣盛市·梦华录》后,今年6月3日,弘扬在地文化的武汉欢乐谷码头文化小镇焕新推出。此次升级改造通过优化布局、革新场景等方式,实现了硬件与软件的全面提升,最终呈现“一街区、一展区、一剧场”的整体布局,并配合全剧情场景互动玩法和沉浸式主题商业,带领游客穿越回上世纪20年代老汉口码头街道,成为“城市IP娱乐主场”的生动诠释。项目推出后,片区客流明显增长,实景剧《打码头》场均观演人数增长15%。
▲ 武汉欢乐谷焕新推出的码头文化小镇
场景体验的成效也反映在演艺和活动上。北京欢乐谷《玛雅天灾》围绕玛雅艺人与“戏精”游客的互动环节,通过网络平台曝光,吸引更多粉丝和游客入园,幽默的互动形式使得场场爆满,现场氛围活跃。2024年中秋、国庆调研显示,30%的游客因为观看演出到访公园。同样,在上海欢乐谷的上海滩主题区,街头“神探李捕头”向游客出示“通缉令”、询问“你有没有见过这个人?”,给到游客出其不意的惊喜感……
▲ 上海欢乐谷“神探李捕头”向游客出示“通缉令”
这正是欢乐谷微创新理念的现场表达。欢乐谷公司董事长关山认为,“微创新不是小修小补,而是对主题公园价值逻辑的重构。”传统模式下,主题公园的发展高度依赖大型设备投入,动辄亿元级的新项目成为拉动客流的“强心针”。但随着土地成本攀升、设备更新迭代加速,这种重资产模式的边际效益持续递减。
欢乐谷的破局之道,在于将游客体验拆解为可量化、可优化的颗粒度。通过建立“品质层-体验层-触发层”的三维产品体系,将过去模糊的“欢乐体验”转化为具体的创新指标:品质层聚焦道路铺装、灯光音效等基础体验;体验层侧重演艺活动、互动场景等情感连接;触发层则通过IP联动、热点事件等制造传播爆点。这种结构化思维,让微创新从随机灵感转变为系统工程。
数据印证了这一思路的有效性,天津欢乐谷通过经年累月的内容创新和硬件改造,这个运营超过十年的主题公园在近年创下营业收入的新高,较历史高峰年份实现大幅提升。欢乐谷旗下公园的整体好评率也提升至95%。
▲ 天津欢乐谷
系统创新
从单点突破到体系构建
在文旅行业创新浪潮中,欢乐谷以系统化创新策略推动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化建设的跨越,成功打造多个深受游客喜爱的爆款项目与高效运营模式,实现了内容创造与用户体验的双重升级。
天津欢乐谷推出的“二胡小手办”凭借“反差萌”人设迅速走红,其中“二胡小姐姐被抢钱后秒变悲伤”的单条短视频播放量突破2.5亿,成为年度热门内容。另一典型案例“津门第一巴图鲁玄兔”,则借助方言梗引发广泛关注。据统计,2024年,欢乐谷旗下公园在抖音平台共发布视频近8万条,累计获得31亿次播放、5141万点赞。数据背后,是一套涵盖账号运营、激励机制、内容模板的完整体系——推动实现“每位员工皆可参与创作”的高效输出机制。
在服务创新层面,南京欢乐谷的“身高印章”项目堪称典范。针对儿童项目需重复测量身高的痛点,园区创新推出一次性测量印章服务,游客仅需完成一次身高确认即可畅玩全园,该创意从一线员工提出到落地仅用三天时间,实施后儿童项目投诉率大幅下降,成为服务精细化管理的标杆案例。
▲ 各地欢乐谷推行一次测量、全园畅玩的“身高印章”
在产品创新方面,成都欢乐谷基于自有IP打造的“掘乐一族”演艺项目,通过标准化模块设计实现快速复制。该节目在上海、武汉等地欢乐谷落地时,研发成本较全新创作降低60%,既保持了品牌调性统一,又实现了高效复制。重庆欢乐谷推出的“无限续杯”爆米花可乐杯同样引发行业关注,这一创新包装设计不仅提升游客消费体验,更通过体系内快速推广形成规模效应,成为文旅衍生品开发的经典案例。
▲ 成都、上海、武汉欢乐谷上演自有IP剧目”掘乐一族“
▲ 重庆欢乐谷“无限续杯”爆米花可乐杯
从爆款NPC打造到服务流程再造,从产品快速迭代到管理机制创新,欢乐谷通过流程优化、知识沉淀和激励体系等多维革新,将偶发性创新转化为可持续的系统能力,最终形成“人人可创新、处处有灵感”的良性生态。欢乐谷的实践表明,文旅行业的转型升级不仅需要灵感迸发,更需要将创新基因植入组织血脉,让每个岗位都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
价值焕新
从流量增长到生态重塑
将微创新嵌入公园运营的闭环之中,意味着依靠一点一滴的小举措、细微处的改造,不断化解游园过程中的痛点,提升游客的实际体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调整,持续回应着游客已表达和未曾言说的需求,用体贴与惊喜赢得他们的认可,从而提升满意度、巩固品牌形象——最终,实现游客价值与企业价值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正向循环。
以提升游乐设施运营效率为例,各地欢乐谷针对“排队时间长”这一游客痛点,积极推进技术改良与流程再造。成都、天津、深圳欢乐谷在热门项目中引入自动运输装置、旋转储物柜,优化游客存包与热身环节,使项目每小时接待能力提升16%–21%。这不仅缓解了排队压力,更显著提高了游客单次游园的满足感——运营效率提升,转化为游客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 成都欢乐谷“MEGA过山车”设置移动储物柜
▲ 天津欢乐谷雷神大摆锤设置旋转储物柜
除了优化既有设施,创造新体验也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路径。襄阳度假区推出的“奇幻光年烟花秀”,融合真人演艺与多媒体特效,成功打造辐射鄂豫市场的演艺IP,并显著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天津欢乐谷将原有废旧物资堆放场改造为多功能庆典广场,夏季举办POGO电音节、冬季推出冰雪节,实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北京、上海欢乐谷则敏锐捕捉“宠物友好”和休闲社交趋势,推出“撸猫+饮品”主题空间,深受年轻客群与年卡用户欢迎,有效提升二次消费水平。
▲ 襄阳度假区“奇幻光年烟花秀”
更打动人心的是基于换位思考的细微服务改进。南京欢乐谷为佩戴饰品的游客提供护腕和胶带,防止项目游玩中可能出现的划伤擦伤;襄阳度假区配备幼儿午睡用品,解决亲子家庭出游顾虑;成都欢乐谷在高温日向游客免费发放棒棒冰;天津欢乐谷则为水上乐园游客准备塑料袋,用于分开湿泳衣,保持包内干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措,共同推动游客满意度提升1.8个百分点,逐步积累为品牌口碑与社会认同。
▲ 南京欢乐谷员工为戴饰品的游客粘贴防护胶带
▲ 襄阳度假区为幼儿提供午睡用品
▲ 成都欢乐谷在高温天派送棒棒冰
与此同时,欢乐谷公司旗下各主题公园通过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拓展社会价值,正积极超越传统乐园角色。例如“国潮文化节”不仅吸引游客,更成为展示本地传统文化的窗口;上海欢乐谷“街头红人节”获央视报道,逐步成长为城市文旅新名片;武汉欢乐谷的“杉林秘境”演出,则将环保理念融入艺术体验。主题公园不再仅是娱乐场所,而是逐步升级为具有文化属性和社会功能的新型城市空间。
▲ 上海欢乐谷“街头红人节”登上央视新闻
这一系列微创新实践表明,主题公园的长期竞争力并不依赖于单一爆款或大规模投资,而是来自于持续关注游客需求、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融入城市文化生态的能力。从改善体验到温暖服务,从运营增效到文化赋能,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正向循环的生态系统——这才是新时代主题公园真正的价值核心。
行业启示
主题公园的 "精细化生存" 时代
欢乐谷的微创新行动,正在为主题公园行业提供新的发展范式。当大型项目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当IP竞争陷入同质化,这种“从细微处创造价值”的能力,或许是更可持续的竞争力。
这场创新革命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了主题公园的生产函数。传统模式下,产出增长高度依赖资本投入;而欢乐谷证明,通过优化要素组合、提升管理效率,通过为游客创造价值,同样能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
对行业而言,欢乐谷的探索提出了三个关键命题:在重资产行业如何实现轻量化创新?在标准化运营中如何保持个性化体验?在商业属性与社会价值间如何找到平衡?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隐藏在南瓜庄园的灯光里,在员工手机的抖音视频里,在游客扫码参与的互动装置里——那些细微却持续的改变,正在重塑主题公园的未来。
暮色中的深圳欢乐谷,巴士营地的随机舞表演刚刚结束,年轻人意犹未尽地讨论着明天的活动。这个由旧停车场改造的空间,没有大型设备,却成了最受欢迎的社交场。正如欢乐谷的微创新理念所强调的:真正的欢乐,不在于投入多少,而在于对人的理解有多深。在这个意义上,欢乐谷的微创新革命,不仅是一场商业实验,更是对主题公园本质的回归——以游客为中心,在细微处创造感动。
▲ 夜幕中的深圳欢乐谷巴士营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