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青藏高原的东北边,有个叫格尔木的小城。
格尔木的面积大的惊人,总共11.9万平方公里,跟福建省差不多大,但常住人口也就二十来万。
然而,就是这么个“地广人稀”的县级市,却是全国唯一官方和民间都认可的“兵城”。
究其原因,这里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军人或者军属,大家直言,这里是中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一个指挥部长成一座城
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很特别,它铺展在青藏高原的东北角,疆域比整个浙江省还要辽阔,几乎能装下一个福建省。
然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常住人口却只有二十来万,如此地广人稀,本该是粗犷、疏离的,但它却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叹的秩序感和向心力。
这个地方叫格尔木,蒙古语里是“河流密集之地”的意思,但它还有一个更响亮、更深入骨髓的名字,一个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高度认同的身份标签——兵城。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称谓,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持续演进的城市形态,它就像一个独特的生命体,军与民,是它密不可分的共生基因。
大部分城市的中心,要么是繁华的商业区,要么是古老的历史遗迹,但在格尔木,精神上的原点,是一座名为“将军楼”的公园。
那里保留着慕生忠将军当年办公和居住的窑洞式土房,是市民们自发保护下来的,这个细节透露了一个核心信息:这座城市的起点,不是一个熙攘的集市,而是一个意志坚决的指挥部,这从根上就为格尔木的空间注入了纪律与秩序的基调。

这座城市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与天争命的军事行动,1953年,为了给西藏的驻军运送补给,慕生忠将军动用了两万八千峰骆驼。
然而,在唐古拉山的暴风雪中,四千多峰骆驼倒下,三成的粮食永远留在了冰天雪地里,面对惨痛的损失,将军立下誓言,必须修建一条汽车能走的路!
于是,一场奇迹在戈壁滩上演。
1954年5月11日,一千二百名驼工、民工和三百名战士组成了筑路大军,在那个只有戈壁、红柳和季节性河流的荒芜之地,他们仅仅用了七个月零四天,就打通了一条长达1283公里的生命线——青藏公路格拉段。

这条路,不仅是格尔木的创世纪,更像一条基因链,将兵城的密码,深深植入了这片土地,格尔木的城市形态,就是沿着这条运输线生长起来的。
城里第一条像样的柏油路,老百姓亲切地称它为“军区大道”,这种由军事逻辑主导的城市规划,塑造了格尔木头硬核、务实的风骨。
如今,这种“基建即战备”的逻辑仍在延续,格尔木已成为连接青藏、格库、格敦铁路的西北第二个“十”字形铁路枢纽,机场也开通了直飞北京、成都、拉萨的航班,这庞大的交通网,既服务于经济,更支撑着它作为稳疆固藏战略支点的使命。
世界上最高的固定输油泵站、能处理高原战创伤的军队三甲医院,这些不仅仅是城市设施,更是国家战略能力的延伸。
安全感就像空气
走在格尔木的街头,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超过一半的居民,都与军旅生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城市构建了一套强大的、无形的社会免疫系统。
在这里,安全和纪律不是靠外部强制形成的,而是像呼吸一样,内化成了每个人的本能和习惯。
这种秩序感是看得见的,在交通高峰期,路口站岗的是武警和公安特警组成的军警联勤岗,深夜,当城市归于沉寂,你还能看到迷彩色的巡逻小队在公路上步行查线。
这些场景,与其说是治安措施,不如说是一种活体广告,时刻在强化着市民内心的那道安全防线。
一位居民曾说,这里的安全感就像空气,你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无处不在,而且从不缺席,这句感性的描述,有冰冷的数据作为支撑,2023年,这里的刑事案件发案率,每万人还不到三起,盗窃、诈骗案甚至降到了个位数。
更惊人的是,现行命案侦破率,已经连续十五年保持在百分之百,这套高效的免疫系统,为格尔木赢得了包括平安建设最高奖“长安杯”在内的一系列国家级荣誉。

这套系统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军民之间的融合已经完全渗透,城市里52个住宅小区,有34个都是军地共建的。
你住的这栋楼,可能一单元是部队公寓,二单元就是地方住宅,军属和市民就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这种融合,消解了彼此的边界。
兵字招牌
如果说,过去“兵城”的身份更多是一种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那么今天的格尔木,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新陈代谢。
他们主动将这个金字招牌,从一个静态的荣誉,转变为驱动城市二次创业的强大引擎,完成了从军民双拥到“军地双赢”的模式升级。

最核心的转变,是对人力资本的重新定义,退役军人,在这里不再仅仅是需要安置的群体,而是宝贵的创业资源。
城市举办了八届“昆仑山”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累计发放了3.2亿元的贴息贷款,于是,部队培养出的纪律性、执行力和专业技能,在市场上找到了新的价值。
如今,已有210家由退役军人创办的企业在格尔木落地开花,他们活跃在物流、汽车修理,甚至是无人机测绘这样的新兴领域,将部队的优良作风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城市独特的军事枢纽地位,也为它变现为国家级的战略定位,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格尔木获得了强大的政策背书,这为它在传统的盐湖化工和矿产经济之外,开辟了全新的发展赛道。
即便是面对2023年生产总值下降2.9%的挑战,这种战略纵深也为它提供了强大的应对能力和回旋余地,比如重点发展畜牧业,让牲畜家禽总量超过了40万头。
那个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的荣誉,也不再只是一块挂在墙上的奖牌,它成了一张含金量极高的城市名片,一种无形的品牌资产。

它吸引着那些对安全、稳定、高效有特殊要求的产业前来投资,也为昆仑山口、可可西里、315U型公路等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叙事和坚实的信任基础。
结语
格尔木的成功,无法简单地用任何一种现成的城市发展模式来套用,它是一个关于“共生”的独特样本,雄辩地证明了国防需求与地方发展,完全可以实现深度耦合、相互赋能。
从当年慕生忠将军在风雪中的一句誓言,到如今戈壁上崛起的现代化枢纽,这座城市的生命力,始终源于那份从未改变过的军民鱼水情。
这,就是格尔木,一座将铁血峥嵘的历史,悄然融入市井烟火,并以此为基石,继续谱写新时代发展篇章的共生之城。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信息来源:
1.《因军而建因路而兴,“高原明珠”格尔木擦亮城市的国防名片》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2021-05-26 06:59:15
2.《下连后,我们来到了“兵城”格尔木……》永不消逝的电波2023-06-27 14:39北京
3.《擦亮城市的国防名片》人民资讯2021-05-26 05:11
4.《格尔木市情简介》http://www.enorth.com.cn 2010-07-31 17:35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