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丝路遗迹·寻踪河西”——2025年河西走廊遗产线路新媒体宣传活动酒泉、嘉峪关之行圆满收官。在为期六天的深度探访中,来自北京、重庆等多个城市的自媒体创作者及媒体记者组成60余人的采风团,深入酒泉、嘉峪关等地的核心文旅点位,通过短视频、图文报道、新媒体直播等多元形式,对河西走廊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壮美自然风光进行了全景式、深层次的宣传推广。
本次新媒体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数字传播手段,实现了影响力的最大化。充分展现了公众对河西走廊文化遗产与独特风光的浓厚兴趣,以及新媒体传播的强大效能。截至发稿,相关话题及作品全网累计曝光量突破1.15亿次,其中,媒体、达人产出短视频、图文、直播等各类作品共计886个,累计曝光量达7726万次;在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社交自媒体平台开设的#丝路遗迹寻踪河西#主话题总计播放量超3840.5万次,相关话题多次登顶了社交媒体热榜,部分文稿获人民日报推送。
新媒体采风团此行串联起河西走廊上一系列知名的文旅景点,行程亮点纷呈,从汇聚非遗技艺与地道美食的敦煌夜市,到沙泉共舞、可赏星空演唱会的鸣沙山月牙泉;从吟唱着“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玉门关遗址,到见证丝路繁盛的悬泉置,敦煌的千年积淀令人神往。放眼瓜州戈壁雕塑艺术长廊,现代艺术语言与古老大地对话,《大地之子》《汉武雄风》等作品成为旷野中独特的风景线。悬泉置遗址,作为汉唐时期的驿置枢纽,其沉默的一砖一瓦,都曾是东西方商贸往来、文化交融的见证者。如今,柳敦铁路、G3011公路从这里经过,站在悬泉置遗址眺望,远处的铁路、公路构建起新时代的丝绸之路,延续着新的历史荣光。而悬泉置也成为和高速公路结合最紧密的世界文化遗产,走向保护、展示的快车道。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在暮色中尽显沧桑壮阔,引发与历史的金色对话。与之呼应的长城第一墩,站立于讨赖河峡谷上的观景平台,俯瞰讨赖河水从脚下奔涌而过,这座看似朴素的土墩正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驻足嘉峪关城市博物馆,从明代的筑城兴武,到现代的戈壁钢城,馆藏物品及历史画面,清晰地勾勒出嘉峪关从军事要塞到工业城市,再到旅游之城的蜕变。“用科技讲述丝路故事”,嘉峪关方特丝路神画运用了AR、VR、MR、巨幕影院、全景式AR环境等,让游客在惊险、震撼和欢笑中,亲身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浪漫想象。
在金塔沙漠胡杨林,顽强的胡杨在秋日绽放出最绚烂的金黄,构成一幅辉煌而凝重的生态画卷。酒泉1969文化创意园,旧厂房焕发新生,工业遗存与航天科技、文创艺术结合,成为备受青睐的城市新地标。藏于峡谷的多坝沟胡杨峡,胡杨、清溪、沙山构成流动画卷,影视剧的取景更为其增添故事感。阿克塞县民族风情园则系统展示了哈萨克族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成为了解民族文化的生动窗口。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地理坐标的解锁,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共振。通过新媒体镜头,将河西走廊的厚重历史、壮丽山河、民族风情与时代创新生动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以更具互动性和感染力的方式,唤醒了深植于血脉的丝路记忆,助力“河西走廊文旅IP”的现代传播与价值提升。随着本次宣传活动的成功收官,河西走廊的故事再次通过屏幕传遍四方,这条千年的廊道,正以其愈发鲜活的脉搏,邀请着更多人前来聆听、参与并续写它的崭新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