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霜降节气,位于丰富胡同老舍纪念馆的“丹柿小院”,火红的柿子挂满枝头,京韵秋色使其成为近期旅游热门点位。 北京日报记者 武亦彬摄
10月20日晚,“老舍纪念馆”公众号发布通知,“赏柿期”内,已将每日预约参观人数上调至2000人,但仍一票难求。可出于保证参观质量及文物安全的需要,该馆已无法再上调预约人数上限。别致的京韵秋色,让一批平日并不显山露水的“小博物馆”迎来参观热潮。
“我非常喜欢老舍的作品。来这里参观,既想亲眼看看他笔下的秋天,也希望通过满树橙红的柿子感受穿越时光的文学魅力。”游客付女士说。
1950年春,老舍和家人搬进位于丰富胡同的这座小院,并在院里种下两棵柿子树。如今,“丹柿小院”成了秋季限定版的京城热门打卡点。最近柿子熟了,胡同几乎每天早上都有观众排队,希望早一点进馆参观。该馆介绍,为了保证观众的参观体验,当同时在馆的人数达到上限60人时将采取限流措施。
因秋景出圈的博物馆可不止“丹柿小院”。城里,从五四大街出发,北大红楼、中法大学旧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等红色地标,邀观众在秋色中重温“觉醒年代”。南锣鼓巷附近,齐白石故居的石榴红了,在阳光下闪烁温润光泽,观众身在“画”中,与丹青对话。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更是刷屏朋友圈,金色爬上600岁古银杏枝头,古塔前的柿子树缀满累累果实,“古塔柿景”限时上线。大觉寺的银杏披金,光影透过朱红色的窗棂,仿佛定格了时间。
“小博物馆”突然火了,也带来了一票难求的问题。观众小袁就遇到了“黄牛”,声称可以代预约老舍纪念馆等热门馆的门票。对此,老舍纪念馆提醒,该馆免费开放,不收取任何门票费用,参观务必通过官方渠道预约。(记者 金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