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怀着期待甚至几分虔诚,我专程去探访上甘棠村。
从道县出发,我执意不走大路,而是顺着乡间小道前往江永,顺便再看了一眼午田风雨桥。过了上江圩,车子转上了538国道,永明河就在道路的右侧,好一片河谷平地。我顿时明白了潇贺古道何以成为了秦始皇大军进军岭南的主要通道,我将来下文阐述具体缘由。过了江永县城,沿着325省道走十几公里,一座古老的村落出现在眼前。
这就是上甘棠村,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走过这个村,就是广西境内。
谢沐河静静地自北向南流淌,上甘棠村就位于河边,清澈的河水洗刷着古老的石头墙基,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两千年。
村子的另外一边是绵延的大山。依山傍水,非常符合古人选址建村或者建城的要求。
自北向南,一条古老的街道纵贯上甘棠村。街道两边的建筑非常古朴,完全看不出现代修补的痕迹。屋檐下,老人们在乘凉。他们轻摇着蒲扇,对于游人们的东张西望,他们微笑着,却又有一种熟视无睹般的淡然。
村子里极少商业痕迹,参观村落不需要门票,人们随意进出。村里的商店,冰棍和外面也是一个价,并没有因为是古村而提高价格。
半边石桥横卧在谢沐河上,和村头的文昌阁一起,成为了游人们最佳的打卡地点。
关于村子的描述,我就写这么多。本文的中心,是古村隐藏着的深厚的历史背景。
关于秦始皇大军征伐岭南的通道,一般的说法有这么几条,自东向西分别是:翻越大庾岭的赣粤古道;从宜章下连州的湟川古道,西面的潇贺古道。这一年多来,我实地考察后,越来越确信,主力大军走的就是潇贺古道。
秦军自今永州溯潇水而上,到了营浦(今道县)后弃舟登岸,分道而行,路线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潇贺古道的东线和西线。
为何我如此确信?除了文献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之外,潇贺古道的通行难度,比起其他古道来说,实在是容易得多。
在地形图上看,这两条道是被荫渚岭和都庞岭夹在中间,看起来就是一条细线,很狭窄,而且是山区。这是地图绘制的比例问题,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潇贺古道,无论是东线还是西线,都是几公里宽的平坦河谷地带,而且从湖南走到广西,地形海拔高差不会超过300米,完全不需要艰难地翻山越岭。如果不实地探访,你完全会被地形图误导,认为这条路很难走。实际上,这条路不仅好走,还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水路运输。
所以,秦始皇大军的主力从潇贺古道(秦新道)进军岭南是确认无疑了。其他道路的都非常大,不利于大军行进。我们再综合屠雎战死在广西,后来史禄再开通灵渠配合运输辎重等历史,会更清晰地明白这一点。
我们再理一理潇贺古道的路线。
船队自永州溯潇水南下,经过今双牌县,到达营浦(今道县)。营浦之名何来?潇水古称为营水,因上游水流湍急,秦军在此登岸,把营水之浦命名为营浦。
在道县西关的双屋凉亭,潇贺古道开始分东路和西路而行。
东路具体路线:道县西关双屋凉亭→道县祥霖铺镇→江华县沱江镇→江华县大路铺镇→江华县白芒营镇→江华县河路口镇→广西贺州八步区桂岭镇→从贺江乘船入西江。这条路线,还有一条支线,即从白芒营往西,至富川县。
西线的具体路线:道县西关双屋凉亭→道县新车镇午田村→江永县上江圩镇→江永县城→江永县夏层铺镇上甘棠村→ 江永县桃川镇 → 广西富川县 → 钟山县→ 贺州 →从贺江乘船入西江。 这条路也有个支线,即从上甘棠村往西,到广西恭城。
我这次就是沿着西线到了上甘棠村。
相比之下,西线比东线更好走,因为有两条河可以利用。永明河(潇水支流)自江永下道县;谢沐河自北向南,流向恭城,最终汇入西江。两条河的河谷地带都比较宽阔,不但陆路可以通行,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行船。
因此,上甘棠村的位置就极其重要,它实际上就是湘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也是今湖南和广西的边界地区。
早在西汉,汉元鼎六年(前111),湖南江永县西南就置有谢沐县,,按照《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说法,这个县的县治就在今上甘棠村。上甘棠村,刚好是谢水和沐水交汇城谢沐河的地方,很符合古代县治选址的规律。
在潇贺古道的东线一带,西汉设有冯乘县,这说明了,秦汉时期潇贺古道确实非常重要。
时至今日,从湖南到广西,很多要道还是顺着这条路线走,古人几千年的实践,在历史长河中依然依然熠熠生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