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古称河东,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与黄河文化核心承载地,拥有关公文化、根祖文化、池盐文化等深厚地域文化,更孕育了“虞芮之讼”“河东盐池保护立法”“刖人守囿车”等标志性法文化遗产。“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运城市司法局紧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要求,立足“文化资源富集、文旅基础扎实”的优势,以文化为魂、法治为核、旅游为桥,探索“文化+法治+旅游”深度融合模式,将法治精神融入体验场景,让抽象法文化转为可感可知的文旅产品,既让法治宣传“活”起来,更让文化根脉与法治信仰同频共振,为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探索出特色路径。
一、阵地建设让法治空间融入文旅动线
围绕“全域覆盖、特色凸显”,将法治文化阵地与文旅节点深度绑定,打造“可游、可学、可体验”的法治文旅网络。
一是织密四级“文旅法治网”
在市县层面,将法治元素植入景区、公园等核心文旅区域,建成县级以上法治文化公园(广场)22个;在乡镇(街道),依托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法治一条街、法治巷道、法治图书室,在村(社区),结合古村落保护建设法治小院、法治文化墙2300余个,实现“游客到哪、法治宣传到哪”。
二是打造特色“主题集群”
沿黄河流域构建“一县一特色”法治文旅带——永济在蒲州古城融入“调解+文保+普法”功能,夏县在司马温公祠推出“镜之光·莲之旅”廉旅融合项目,新绛县依托绛州古城设立“文化保护法庭”,让法治服务与文物保护、文旅体验同频共振;中心城区建成“法韵・河东书房”,集成“图书借阅+法律咨询+法治实践”功能,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的“法治文旅新地标”。
三是建强行业“法治节点”
在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旅研学场所,打造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14个;在公园、街角等公共空间,建设国家安全、禁毒等主题法治阵地18个,形成“大文旅+小法治”的阵地矩阵。
二、内容转化让法文化故事成为文旅亮点
让法文化故事成为文旅亮点,深挖河东法文化内涵,将历史法治元素转化为文旅产品,让“法故事”成为“游亮点”。
一是提炼文化符号,打造普法IP
将法治元素与七彩盐池、凤凰地标等地域符号结合,设计“法小荷”“法小东”卡通形象,让法治文化更具地域辨识度与亲和力;在城区中心成立“云长调解室”,将“关公守诺”故事与现代诚信法治理念结合,邀请退休法官、资深律师担任调解员,在化解邻里纠纷、商业矛盾时,既用法律条文明晰权责,更以“关公重信”的故事引导当事人坚守诚信、互谅互让。
二是创新文艺表达,丰富文旅供给
把法治内容融入蒲剧、垣曲镲等地方文艺,创作《桃花峪的春天》(生态法治主题)、《窦娥冤》(廉政法律主题)等剧目,其中《桃花峪的春天》首场演出线上线下观看量达百万人,成为“文旅+法治”文艺精品;举办法治书画展、剪纸展等活动,让游客在感受河东艺术魅力的同时,接受法治熏陶。
三是设计体验线路,激活静态阵地
开展“以史讲法”河东优秀法律文化线上展,探寻历史人物、文物、文献、遗址、遗迹中的法治闪光点;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推介“法源河东、循法文化游”“法润笑城法治文化线路”等8条法治文化体验线路,采用“常态化+主题日”体验模式,推动法治文化宣传阵地从“静态展示” 转向“动态体验”。
三、场景融合让法治实践嵌入文旅服务
让法治实践嵌入文旅服务,推动法治服务与文旅产业深度联动,在解决文旅场景实际问题中传递法治理念。
一是深挖法脉资源,夯实研究基础
以“服务文旅实践、提炼文化内核”为目标,与运城学院合作,通过走访遗址遗迹、调研档案馆博物馆、召开专家座谈与汇报会等方式,系统梳理并深入研究河东传统法律文化、红色法治文化,解读其中契合时代精神的基层治理经验与法治内涵,形成运城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和河东优秀法律文化资源书册,为学习研究传播推广河东法文化提供参考。
二是聚焦文旅痛点,强化法治保障
针对古村落保护、景区纠纷等问题,永济蒲州古城探索“调解+文保+文旅+普法”模式,组建“古城法治调解队”,年均化解游客纠纷、文保矛盾百余起;新绛县绛州文化保护法庭建立“文旅纠纷快速审理机制”,将法治服务全程融入古城活化利用,保障文旅产业健康发展。
三是结合文旅节点,开展精准普法
在桃花节、农民丰收节、果品博览会等特色文旅活动中,组织“普法小分队”现场提供法律咨询;在沿黄景区设置“法治驿站”,为游客、民宿经营者、农户普及生态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法律知识,年均开展文旅场景普法活动300余场,覆盖群众、游客超50万人次。
下一步,运城市将锚定“文化赋能法治、法治护航文旅”目标,深挖河东法文化精髓,优化“文化+法治 +旅游”融合路径,让景点变法治“活课堂”、游览成法治“浸润式教育”,以文化传法治之声、以旅游载法治之魂,让传统法文化焕发新活力,为法治中国建设注入运城力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