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徐连生
重阳节,又叫敬老节、登高节,军休所里的老同志对重阳节还是有几分期盼的,很早就排起了文艺节目,一个个热情高涨,参与积极,生怕落下。所以,尽管我还在奔六的路上,却提前感受了过重阳节的氛围。
军休干部重阳节节目彩排现场。拍摄:盛玉娟。
今夏的酷热终于退去,迎来秋高气爽的晚秋,却给人一种一秒入冬的感觉,好多老人都穿上了厚外套。近日,湖州军休所组织了军休干部秋游活动,早在两天前群里就发了通知,老同志们可踊跃啦!就连几位90岁高龄的叔叔阿姨都报名了。
秋游人员大合影。拍摄李群良。
良渚离湖州不过1小时左右车程,我心中一直想去参观良渚博物院和杭州国家版本馆,这个秋游活动,帮我实现了愿望。
良渚,那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之光,那是世界为此仰慕的神圣之地。近期第三届“良渚论坛”在良渚刚刚落幕,吸引和聚集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名专家学者,来此研讨交流,这既是良渚的光荣,也是中国的荣光,更是世界的骄傲。
杭州国家版本馆前留影。拍摄:王雪丽。
我们一群军休干部,首站来到了杭州国家版本馆。大家依次参观了“文润中华”“典册浙江”“楮墨千秋”等展厅,让我们大开眼界,大呼过瘾。瞧!各种历史时期的版本琳琅满目,包括《四库全书》《周易》《春秋》《尚书》中国古典书籍等,还有我们人人离不开的人民币、教科书、连环画等,都是由刻版印刷出来的,令人叹为观止。从承载千年文明的古籍善本,到见证时代变迁的文献版本,馆藏的一件件珍贵展品,那是中华文脉的千年传承啊!
我在新华字典展柜前驻足凝视,细数了一下各种版本的新华字典,达14种之多,有些是我们儿时读书曾经使用过的,有些是第一次见到。老干部们边走边看边交流,对版本馆所蕴含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深度赞不绝口,深刻体会到了“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
陈列的14种版本新华字典。
午餐在一家乡村农家乐品尝家常菜,餐厅窗外是一片金灿灿的水稻田和一畦畦碧绿的菜地,特别养眼养心,饭菜吃起来喷喷香。
午后参观的第二站是良渚博物院。“良渚”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舒服,有着“美丽之洲”的寓意,多好呀!通过“发现良渚”“良渚古国”“良渚文明”三大展区的图文介绍、文物陈列与场景复原,让我第一次系统了解了考古发现历程,以及良渚文化的社会结构与文明成就。
良渚乡村田园风光。
当看到玉琮、玉璧等精美文物时,我真的被惊呆了,要知道那是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啊!那时的先民就能雕琢出如此精美的玉器艺术精品,那是多大的智慧啊!尤其是内圆外方的玉琮王,上面的纹路和小鸟图案相当精美,真是令人不可思议,却又真实地展现在我的面前。当看到良渚古城遗址模型时,更加感叹良渚文明的博大精深,真心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灿烂辉煌倍感自豪。
玉琮。
玉璧。
黄土墙体。
炊煮器。
尽管这次秋游没能去良渚古城遗址,留下一些念想,但从良渚博物院的模拟图示和文字中获悉,良渚古城是一座水上古城,有多道城门,面积有8个故宫那么大,那是多么宏大的古建筑群啊!在5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已种植水稻,有考古发现的碳化稻谷为证,以狩猎为生,还养有家猪,用现代人的眼光衡量,那是一座超一线的发达大城市也。
5000多年前的碳化稻谷。
老干部们看得多认真。拍摄:徐先华。
良渚博物院入口处。
良渚古城遗迹、遗物的发现,显示出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这次秋游活动,不仅为我们军休干部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平台,更让大家在行走中触摸历史、感悟文化。作为我们军休干部,有责任传承好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梁绍基创作的云根。
良渚古城遗址模型。
图片除署名外由作者拍摄。完稿于2025年10月23日月河之畔。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