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严慧荣
车轮碾过蜿蜒的山路,浙西南的崇山峻岭如巨幅青罗帐,将马仙故里——景宁鸬鹚温柔包裹。晨雾如轻纱缭绕,沾湿了车窗,待车子缓缓驶入村口,风才轻轻拨开雾霭。青瓦白墙的村落从朦胧中显露,溪边芦苇泛着细碎的晨光,我踏着微凉的露水走进这片藏在时光深处的土地,邂逅了一场信仰与烟火交织的浪漫。
刚到村口的忠孝路,就听见有人热情的招呼。他穿着深蓝色的粗布褂子,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胳膊,额间的皱纹里都藏着古村的故事。赶早不如好巧,我们正逢着了“马仙信俗”的传承人——夏昌宝,他正好在陪北师大的一批学者,遇上我们他也就主动当起向导。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横山脚下一座青砖黛瓦的建筑静静矗立,飞檐翘角间透着古朴庄重,据发现保存完好的马孝词功德碑底座记载,唐中叶时就有马孝词,前面那便是马仙祖殿。“这殿可有年头了,明万历年间就有了雏形,最初只是间遮风挡雨的茅庐呢。”夏昌宝轻抚着殿外的老柱子,指尖划过树皮般粗糙的木纹,语气里满是敬畏。清同治版《景宁县志》中记载的“马孝仙屋”,正是这座祖殿的前身,原为茅庐,后建为祠。”马孝仙屋,又名马孝祠,经历朝历代的功德善士改建扩建,以及2023年的重建落成,形成今天远近闻名的鸬鹚马仙祖殿,成为全国马仙信众的朝拜圣地。
推开祖殿厚重的木门,“吱呀”一声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殿内香烟袅袅,氤氲的雾气中,几尊神像静静伫立,衣袂飘飘,神态慈祥。一位身着青布衫的阿婆正虔诚地插香祈福,她花白的头发用黑色发网整齐束起,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平衣角的褶皱,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嘴里念念有词,眼神里满是笃定与期盼。“马天仙可是我们的守护神,当年她的故事,老一辈人都能倒背如流。”夏昌宝拉着我走到一侧的壁画前,壁画上绘着一位青衣女子采药的场景,色彩虽有些斑驳,却依旧生动。他指着壁画给我讲起那段流传千年的传说:马天仙原名马七娘,自幼聪慧孝顺,父亲早逝后,她便独自照料体弱多病的母亲。十七岁那年,母亲患上顽疾,遍寻名医无果,一位游方道士告知需采得深山中的“还魂草”方能救治。那深山险峭,常有野兽出没,且“还魂草”只长在悬崖峭壁之上,但马七娘没有丝毫犹豫,次日天未亮便背着竹篓进山。
“你想想,一个小姑娘家,每天披星戴月往返,鞋底磨破了就用茅草包扎,手脚被荆棘划得鲜血淋漓也从不退缩。”夏昌宝的声音低沉而深情,仿佛亲眼见证了那段岁月。就这样日复一日,马七娘在山中寻觅了三个月,终于在一处悬崖上发现了“还魂草”。她腰系绳索,小心翼翼地攀援而下,险些失足坠落,最终凭着顽强的意志采到了草药。可惜母亲的病情已经过重,服下草药后虽有好转,却仍在半年后离世。马七娘悲痛欲绝,在母亲墓前守孝三年,期间她将剩余的草药分给患病的乡邻,还主动帮村民耕种、调解纠纷,行善积德的事迹传遍了四方。
深秋的山村刚泛起鱼肚白,马七娘就踩着晨霜进了灶房。土灶台的火苗舔着铁锅,她往粥里撒了把切碎的红枣,这是婆婆昨晚念叨着想吃的甜粥。可粥端上桌时,婆婆却把碗一推:“水放多了,寡淡无味,你就是敷衍我!”马七娘没辩解,默默把粥端回灶房,重新熬了一锅稠糯的。无论婆婆百般刁难,她孝心不改,她每次为婆婆缝补新衣,总是会绣上婆婆爱花,婆婆生病时摘野山楂做蜜饯伴药,彻夜照料,终暖化婆婆,孝心难能可贵。传说她得道飞升那日,天空降下五彩祥云,她脚踩一把浮伞,在云端回望家乡的方向深深叩拜,誓言永远庇佑这片土地的百姓。“你看村里那条浮伞巷,就是为了纪念这个场景命名的。”夏昌宝指着不远处的巷子口,阳光穿过巷口的老树,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千年时光流转,如今“马仙信俗”不但列入浙江省和国家非遗名录,马天仙的“忠孝”精神也早已融入鸬鹚的血脉,化作随处可见的文化印记。漫步村落,小城镇入口的马仙传说字林格外醒目,黑色的大理石碑上刻着马七娘的故事,字体遒劲有力;印着“马仙故里”专属logo的路灯沿着道路排列,夜晚亮起时,暖黄的光线勾勒出村落的轮廓,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忠孝、孝源、孝廉、浮伞等九条老巷的名字,每一个都承载着一段故事,诉说着代代相传的美德。忠孝路上的木质廊道贯穿全村,廊柱上雕刻着精美的祥云图案,我指尖抚过斑驳的木痕,仿佛触到了岁月的温度,耳畔似乎传来了旧时村民往来的脚步声。
我在村里住了几日,恰好赶上农历七月七马仙成道日。这天清晨,天还未亮,窗外就传来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紧接着,喧闹的鼓乐声穿透晨雾,将整个村落从沉睡中唤醒。推开窗户,只见村里的主干道上已经挤满了人,五颜六色的旗帜在晨风中飘扬,吹鼓手们身着红色喜庆服饰,铜锣、唢呐、大鼓齐鸣,欢快的曲调裹挟着年味,在山谷间回荡。何伯早已换上了传统的藏青色长袍,胸前绣着精致的马仙浮伞图案,他腰间系着红绸带,举着一面写有“马仙庇佑”的杏黄旗,精神矍铄地走在仪仗队最前方。
木结构宫顶的佛轿居中,轿身雕刻着龙凤呈祥的图案,鎏金的装饰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八名青年抬着轿身稳步前行,每一步都透着庄重。轿后是伞状华盖,宝蓝色的绸缎上绣着金线云纹,随着步伐轻轻晃动。仪仗队两侧,村民们举着写有“忠孝传家”“仙泽绵长”的牌位,还有身披彩衣的孩童扮演成小仙童,手持莲花灯,蹦蹦跳跳地跟在队伍后面。浩浩荡荡的队伍穿行在村落间,所到之处,村民们纷纷捧着提前准备好的香火,在路边虔诚跪拜,有的还端出糕点、水果供奉,孩子们则追着队伍奔跑嬉闹,手里拿着彩色的气球和风车,笑声洒满街巷。
来自温州、闽东、闽北的游客也纷纷加入祈福的人群,他们有的举着相机记录这盛大的场面,有的跟着村民一起焚香许愿。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让孩子伸出小手,轻轻摸了摸佛轿的围栏,轻声许愿:“愿孩子健康长大,传承忠孝美德。”袅袅香烟缠绕着古祠飞檐,将万千祈愿送上云端,与清晨的薄雾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庄重而温暖的画面。夏昌宝告诉我,今年是大迎年,庙会格外隆重,除了迎神仪式,下午还有戏曲表演和民俗展示。说话间,队伍已抵达马仙祖殿,村民们有序地进入殿内祈福,道士们身着法衣,手持法器,开始举行祭祀仪式,诵经声、法器碰撞声与殿外的鼓乐声交织,气氛愈发庄重。
庙会过后,夏昌宝带我来到非遗活态展示空间的马仙故里馆。这座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建筑透着“南风宋韵”,白墙黛瓦搭配木质格栅,与周边的古村风貌完美融合,并获得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和浙江省一级旅游驿站等称号。馆内以马仙非遗为主题,通过“溯源”“传承”“创新”等六大板块,系统展现着马仙文化的千年脉络。“你看这些文创产品,都是我们村民自己设计的。”驿站负责人小林姑娘笑着迎上来,她穿着简约的棉麻长裙,扎着马尾辫,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小林原本在杭州从事设计工作,两年前放弃了城市的高薪职位,回到家乡致力于马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她拿起一个刻有马仙浮伞图案的木雕,木雕小巧精致,浮伞的纹路清晰可见,伞下的马天仙神态温婉。“这个设计灵感就来自马天仙飞升的传说,我们采用本地的香樟木雕刻,再经过打磨上蜡,保留了木材的天然纹理,现在很受游客欢迎。”小林介绍道,除了木雕,驿站还开发了丝巾、书签、明信片等30余项文创产品,每一款都融入了马仙文化元素。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马仙文化,驿站还举办了非遗体验课、民俗讲座等40余场活动,累计接待全国各地游客近万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看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产品,以及墙上游客留下的留言,我仿佛看到古老文化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新生,以全新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午后的阳光愈发温暖,祖殿旁的空地上搭起了临时戏台,村里的戏曲爱好者们穿着戏服,开始表演改编自马仙传说的越剧。台上演员唱腔婉转,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响起阵阵掌声。不远处的民俗展示区,几位老手艺人正现场制作畲族银饰、竹编工艺品,银光闪闪的银饰在阳光下格外耀眼,细腻精巧的竹编作品引得游客驻足赞叹。一位白发苍苍的竹编艺人手把手地教孩子们编织小篮子,孩子们学得认真,稚嫩的小手在竹条间穿梭,欢声笑语不断。
临近黄昏,肚子咕咕作响,夏昌宝笑着说:“走,带你去尝尝咱们鸬鹚的特色美食,保证让你回味无穷。”他带我走进了村口的“仙地农家乐”,刚到门口,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香气。老板娘美珍身着绣着凤凰图案的畲族服饰,深蓝色的衣料上点缀着红色的刺绣,裙摆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摆动。“季伯来啦!这位是游客吧?快请进!”美珍热情地迎了上来,将我们领到靠窗的桌子旁,桌上铺着蓝白相间的碎花桌布,透着浓郁的畲族文化气息。
“尝尝我们的招牌鸬鹚鱼干!”美珍手脚麻利地端上一盘菜,金黄的鱼干泛着油光,上面撒着翠绿的葱花和鲜红的辣椒,香气扑鼻。“这鱼干可有讲究,得用稻田里养的鲤鱼,肉质紧实鲜嫩,按老一辈传下来的法子晾晒腌制。”美珍坐在一旁,给我们讲起鱼干的制作过程。每到丰收季,村里的老人都会带着年轻人来到稻田边,捕捞成熟的鲤鱼,去除鱼鳞内脏后,用清水洗净,切成均匀的条状,再用食盐、料酒腌制半天,然后挂在通风向阳的竹竿上晾晒。“晾晒的时候得注意,不能暴晒,也不能淋雨,要让鱼干慢慢风干,这样才能保留鱼肉的鲜味。”美珍说,晒干后的鱼干可以保存很久,吃的时候无论是与辣椒、紫苏叶、豆豉同炒,还是浸入豆豉酱中慢腌,都别有一番风味。
我夹起一块鱼干放入口中,咸香入味,嚼起来越品越有滋味,鱼肉的鲜香与调料的香气在口中交织,让人食欲大开。美珍还特意给我们端来了畲族特色的乌米饭和豆腐娘,乌米饭色泽乌黑发亮,散发着糯米的清香和枫叶的独特味道,豆腐娘则口感细腻,入口即化,带着淡淡的豆香。“现在不少游客吃完鱼干,都会向我请教制作方法,我也乐意传授,”美珍笑着说,“让更多人尝到鸬鹚的味道,了解我们的饮食文化,也是一种传承嘛。”
夕阳西下,余晖为鸬鹚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我们坐在溪边的石阶上,脚下的溪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天光云影,几条小鱼在水中自在地游弋,偶尔吐出一串气泡。远处的山峦在余晖中晕染成温暖的橙红色,层层叠叠,如诗如画。村民们牵着牛羊归家,牛羊的铃铛声清脆悦耳,与溪边的蛙鸣虫叫交织在一起。家家户户的屋顶升起袅袅炊烟,与马仙殿的香火在暮色中交融,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香火的味道,格外温馨。
“你看,这就是我们的鸬鹚,有信仰,有烟火,有传承。”一位姓何的老人,望着远方的村落,眼中满是眷恋。他说自己守了这座村子一辈子,看着村里的年轻人出去又回来,看着马仙文化被越来越多人知晓,心里既欣慰又自豪。“只要有人愿意听、愿意学,马仙的故事就不会失传,我们的村子也会越来越好。”
当最后一缕晚霞沉入波心,天空渐渐暗了下来,星星开始在夜空中闪烁。村庄渐渐安静下来,只有溪水潺潺流淌,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我站在溪边,感受着这份独有的温柔,城市的喧嚣被彻底揉碎在这方宁静里。原来,鸬鹚的浪漫,藏在马仙殿的香火里,藏在鱼干的香气中,藏在村民们的笑容里,更藏在信仰与烟火交织的岁月长河中,让人沉醉其中,不愿醒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