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县,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凉山州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东隔雅砻江与西昌市、德昌县、米易县相望,南接盐边县,西连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北与木里藏族自治县、冕宁县山水相连。盐源曾以“润盐古道”而繁荣,以盐铁之利而兴盛,而今又以山川之胜、湖海之秀、林木之长、文化之韵而远近闻名。盐源是全国高原地区苹果第一大县、西南地区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全国花椒种植第一大县,全省核桃种植规模第一大县。文旅资源绚丽多姿。盐源皈家堡新石器时代遗址、老龙头墓葬群、旱船遗址等遗迹遗存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青铜文化、笮文化、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锦屏、官地库区高峡平湖等景点星罗棋布、蔚为壮观,公母山4A级旅游景区奇峰异石、风景秀丽,泸沽湖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母系氏族人文风情举世闻名,被誉为“神仙居住的地方、香格里拉的源头、母系氏族的家园”。#四川#
历史沿革
西汉置定县。隶越西郡,为都慰治。“筰”是古摩沙夷语音。本义为桥。东汉、蜀、晋,仍为定筰县。至齐、梁荒废属越西獠部。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年)改置定筰镇。唐武德二年(619年)改置昆明县(因南接云南昆明人地区故称)属西州;贞元十年(794年)昆明县城被南诏占据。设置香城郡。宋太祖赵匡胤“玉斧划大渡河为界”,盐源则为大理国所据,称贺头甸,意为出盐的地方。元至元10年(1273年)立盐井管民千户。十七年(1280年)改为闰盐州和普乐州,隶德平路;二十七年(1290年)并普乐、闰盐2州为闰盐县,又立柏兴府,领闰盐、金县(至元十五年置金州。后降为县)2县。明初,为云南布政司所属,仍为柏兴府。辖闰盐、金县2县;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2月降柏兴府为州,省去闰盐县;二十五年(1392年)废州改建柏兴千户所,属建昌卫;二十七年(1394年)改置为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废除金县),属四川行都司管辖,继后辖前、后、左、右、中“5所”及长官司古柏土百户、瓜别安抚司。清初,亦为盐井卫;雍正六年(1728年)罢卫改置盐源县。辖5所、4司隶属于宁远府;清末,划出盐源县所属盐边新建盐边厅,1929年隶四川省第十八区行政督察区管辖;1936年,划归云南省代管;1939年,转属西康省,为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所辖,1950年3月25日后,属西康省西昌地区;1953年划出木里,新置木里藏族自治县;1955年10月,西康省并入四川省,,属四川省西昌地区;1964年置盐源彝族自治县,1978年西昌地区合并给凉山彝族自治州领辖。复称盐源县。
行政区划
盐源县土司制度始于元,但至明朝方见土司封号的记载。
明初始设盐中左所,继后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打冲河中所千户所,接着于建文四年(1402年)又设中左、中中、中右、中前、中后五个千户所。左所土司土官住瓦石村(今棉桠乡境)及喇红瓦寨(今沿海乡兰瓦),所部有瓦集肥得大海子(泸沽湖)等处,距离盐井卫(今卫城镇)四百里;右所土官住三尖寨、喜德寨(今右所乡),在卫城南二百五十里,所部有喜德寨、瓦石等村;中所土官住粟子瓦(今梅雨乡),在卫南一百二十里,所部有察(岔)邱村;前所土官住阿牛寨(今前所乡),在卫西北五百里;后所土官住革不瓦村(今木里县境),在卫西北四百里,所部有鲁古村。《土夷考》记众土司“皆以明初土人归附授官”。清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五个千户所向清政府投降,清朝廷重新颁发“印信号纸”,封给驻地。
除五所外,明、清又先后设置“三司”和一个千户。
马拿长官司 明永乐四年(1406年)置、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向清政府投诚后继封。第一个副长官司、“僰夷人”,
木里安抚(夷)司,雍正七年(1729年)置,世以喇嘛和尚承袭。
瓜别安抚司 “瓜别之兴实始自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置。
古柏树土千户 明为古百夫(户),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向清政府表示归顺。
“藏军令、兵农本合、边防不外、居民安其生而除其扰……”(光绪《盐源县志》引)。以团练形式变成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在县为团练局,设总团,局下为甲,设团正。据光绪《盐源县志》载:全县划分东西南北四路。各路乡甲下设联团,其中东路乡甲19个联团,南路乡甲15个联团,西路乡甲28个联团,北路乡甲20个联团,全县共计72个联团。
民国初期沿袭清制。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月,南京政府颁布组织法规定,县以下为区、乡、闾、邻四级。五户为邻,五邻为闾,四闾百户以上为乡。又依“保卫团法”,对于保卫团之编制,以闾为牌,以乡(镇)为甲,以区为团。形成县~区~甲~牌系统。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实行保甲制度,又形成县~区~联保~甲系统。全县划分为四个区,即盐井、梅雨、树瓦河、河西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通令:乡镇长暂为联保主任。接着四川省府又下令整编保甲,各联保办公处改为乡(镇)公所。是时调整为三区、十一乡(镇),即:盐中区,辖香城镇、裕隆镇、九龙乡、三营乡;一区辖卫城、树河、平川;二区辖白盐井、干海、合哨、梅雨。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划宁归康后,根据西康省施政大纲实行新县制的规定,全县除土司统治区外,又设古柏树(民族)特别乡。树河区各乡隶树河区公所,其余各乡直属县政府。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六月,废联保制,复称乡(镇)。是时全县有联保办公处12处,即12个乡(镇),下辖124保、1454甲。这种乡(镇)保甲建制,直至解放(1950年)初基本无变化。
民国后期,为治理“夷务”,在土司势力基本崩溃的中所(今盐塘)、瓜别原土司领地内设立政治指导区,具体设置如下:
黄草特别政治指导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建立,区署设黑盐塘,辖黄草乡及盐塘直属保,以及大草、博达、乌木、辣子等地,属甲级区(相当县级),隶属屯垦委员会,经费由西康省政府供给。
瓜别政治指导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置,区署设洼里,辖瓜别境内各地,其中西宁乡编为5保48甲。区隶属屯垦委员会,相当于县级。
盐东政治指导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置,区署设树河,辖树河、田湾、干塘、马鹿等地。隶县政府。
巴折指导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设置,辖巴折、灰哲、阿萨等地,隶宁属屯垦委员会。
盐中指挥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置,辖香城、裕隆、九龙、三营乡,区设河西,隶属盐源县政府。
解放后,对原有行政区进行了根本的调整和改革。划分为区、乡、村。随着土司制度的废除,各所土司领地均设置区、乡。
1951年,开展大规模划区、乡建政工作,当年情况是:
第一区(卫城)1951年8月1日建。辖卫城、青林、双河3个乡,以及平川、金河、古柏树(汉族和少数民族)联合乡(以下同)、大河(少数民族)自治乡。
第二区(梅雨)1951年4月10日建。辖盐井、合哨、梅雨、干海、兴隆5个乡,以及元宝山(柏林乡)自治乡1个。
第三区(树河)1951年3月1日建。辖干塘、树河、田湾、马鹿、新民5个联合乡,以及香房自治乡1个。
盐塘区1951年2月10日建。辖巫木、大草、辣子、黄草、博大5个自治乡,以及1个直属村(黑盐塘)。
左所区1951年10月30日建。辖沿海、碧基、前所、后所4个自治乡,以及长柏联合乡。
瓜别区1951年6月27日建。辖白乌、棉椏、沃底、巴折、西宁5个自治乡,以及洼里联合乡1个。
1951年,全县计6个区、35个乡(其中汉族乡8个、联合乡10个、自治乡17个)。木里宣抚司领地未开展划乡建政。
1952年秋,划出瓜别区及其所属各乡归金矿县,又划出原木里宣抚司领地新置木里藏族自治区(县级,后为县)。年底,全县为5个区、29个乡。
1953年,划金矿县瓜别区属白乌,复归盐源,又从长柏联合乡划出彝族聚居区新建桃子乡,从树河划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新建右所乡。年底全县为5个区、32个乡。
1954年,新建元宝区,划出一区所属大河乡,二区所属白乌,棉極3个乡以隶之。当年划元宝乡归盐塘区,并改名为大槽乡。年底全县为6个区、33个乡,其中民族乡17个,至1956年县内行政区划相同。
1957年并青林乡入卫城乡,撤销一、二区,改三区为树河区。年底全县为5个区、32个乡。
1957年前,乡以下设村,又称农民协会分会。区、村(农协分会)设置如下表。
1958年,全县行政建制有重大变动,区划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县境内15个汉族乡纳人“人民公社”建制。年底全县为4个区、11个人民公社,民族地区区乡数无变化。乡以下设村、村以下称高级农业合作社。汉区公社以下划分为大队(又称管区或连),大队下又划分为生产队(又称排)。11个人民公社中,县直属6个、树河区属5个。设置情况是:
盐海公社,以盐井、干海、合哨三乡合并建立;
飞跃公社,梅雨、兴隆二乡合并建立;
卫城公社,以卫城乡改建;
双河公社,以双河、古柏树二乡合并建立;
金河公社,以金河乡改建;
平川公社,以平川乡改建。
树河区所辖5个公社,分别以原有乡改建。五个公社名称是:树河、田湾、马鹿、新民、干塘。
1959年,金矿县撤销,瓜别区及所属乡重新划归盐源县。是年,全县为5个区、11个公社、14个乡。
1960年,左所区沿海乡改为泸沽湖人民公社、元宝区白乌乡改为白乌人民公社、瓜别区新河乡并入洼里乡。是年,全县为5个区、13个人民公社、22个乡。
1961年,撤销盐海公社,以原盐井、干海、合哨3乡各为一个公社;又撤飞跃公社,以原梅雨、兴隆各为一个公社;复改泸沽湖公社、白乌公社为乡。是年,全县为5个区、14个公社、24个乡,其中卫城、双河、干海、梅雨、盐井、合哨、兴隆、金河、平川9个公社为县直属。
1962年,对部分行政区又进行了调整。划出平川公社所属14个少数民族高级农业合作社新建水关乡,划出田湾公社、右所乡部分少数民族高级农业合作社16个新建德石乡,划出树河公社4个少数民族高级社新建草坪乡,划出金河乡一部分建核桃乡。当年又新建右所区,辖乡6个。年底,全县为6个区、14个公社、28个乡。
1965年,划出后所乡归木里县,将大林乡从瓜别区划归元宝区,到1971年,区、公社、乡数量无变化。
1972年,民族乡一律改建为人民公社。同时,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有的乡又改换了名称:沃底改称团结、巴折改称东风、阿萨改称跃进、香房改称胜利、百灵改称柏林。同时,从白乌、团结二公社各划出一部分新建联合公社,从碧基和沿海各划出一部分新建三河公社,同时新建麦地、前进、新和公社。
另外,将瓜别区所属的跃进、东风两个公社划归右所区,将右所区所属的德石、草坪、麦地3个公社划归树河区。年底,全县为6个区、45个公社、221个大队、1294个生产队;居民委员会1个、3个段、12个组;社级场1个(即牦牛山牧场)、3个大队、5个组。至1973年,全县行政区划无变化。
1976年,以盐井乡居民委员会建成盐源县城关镇。年底,全县为6个区、45个公社、1个镇,一直保持到1981年。
1982年元月20日起,区、乡、公社名称以“标准化”名称称呼。居委会、大队改序称为沿用历史名称。
1984年,沿海、大坡两公社改为蒙古族乡。是年,一律改公社为乡,改大队为村,改小队为村民小组。
1986年,根据中办发(1986)28号文件“关于设镇的地方,不再设乡政府”的精神,撤销盐井乡,与盐井镇(城关镇)合并为盐井镇。是时,全县为6个区、45个乡、1个镇、236个村、1799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19个居民小组。至1990年无变化。
1990年辖6区、1镇、45乡,5个居民委员会,16个居民小组,236个村民委员会,1840个村民小组。
1992年按四川省委、省政府“合理调整区、乡(镇)建制”的精神,经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和县级有关部门意见,经过反复论证,按照全县的区域面积、河流水系、道路交通等自然条件,县民政局历时半年多,完成了全县行政区划撤建方案。
11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1992〕151号文件批准同意盐源县撤区并乡建镇方案:撤销6个区公所、23个乡,新建7个镇,扩大10个乡1个镇的行政区域,保留12个乡的行政区域及驻地不变,迁移博大乡政府驻地到田坝子、辣子乡政府到黑盐塘。原来的6个区、45个乡、1个镇调整为22个乡、8个镇,共计30个乡镇,236个村、1853个村民小组、6个居委会、24个居民小组。
11月14日以盐民发[1992〕17号文《关于调整我县行政区域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撤区并乡建镇方案作了详细说明和阐述:一、拟撤销左所、盐塘、元宝、瓜别、树河、右所等6个区建制,原区所属的企事业单位继续保留,归区所在地的乡(镇)领导。二、拟撤销兰坝等16个乡建制,兰坝乡整乡并入洼里乡管辖;关顶乡整乡并入沃底乡管辖;大林乡所属的牦牛圈、卡拉坝、马坝等3个村并入白乌镇管辖;李子村并入大河乡管辖;花红乡整乡并入平川镇管辖;核桃乡整乡并入金河乡管辖;水关乡所属的海子、庙子山、青天铺、嘎洛等4个村并入平川镇管辖;磨盘、岔河等2个村并入卫城镇管辖;香房乡整乡并入卫城镇管辖;柏林乡所属的元宝村并入黄草镇管辖,西家坪、河坝等2个村并入梅雨镇管辖,龙口河、泡尔湾、大槽、刘家坪等4个村并入盐井镇管辖;合哨乡所属的花碉、三根桥等2个村并入盐井镇管辖,双狮、三沟等2个村并入梅雨镇管辖;德石乡整乡并入田湾乡管辖;马鹿乡整乡并入藤桥乡管辖;草坪乡整乡并入树河镇管辖;麦地乡整乡并入树河镇管辖;甘塘乡整乡并入树河镇管辖;巫木乡所属的耳如、大拉罗、杨家坪、巫木河等4个村并入黄草镇管辖;东瓜林、庄子、花龙3个村并入辣子乡管辖;碧基乡所属的马扎、格洼等两个村并入盖租乡管辖,扶马、央脚等两个村并入长柏乡管辖;博大乡所属的黑山村并入梅雨镇管辖,红岩子村并入大草乡管辖;黄草乡所属的砖楼村并入博大乡管辖;前所乡所属的阿石村划归盖租乡管辖。三、新建平川、树河、卫城、白乌、梅雨、黄草、泸沽湖等7个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四、扩大行政区域的盐井、长柏、洼里、沃底、金河、盖租、大河、辣子、田湾、藤桥、大草等11个乡(镇)。五、保留其行政区域的双河、下海、干海、棉桠、博大、桃子、前所、大坡、梅子坪、巴折、阿萨、右所等12个乡,除前所、博大2个乡的个别村组作个别调整外,其余乡的行政区域按原来不变。
同年,县政府同意实行“人林易位”迁移到白乌镇内长坪子定居的401户2094人,新建立长坪子村民委员会,辖6个村民小组,该村四至边界为:东邻三棵树,西靠跨波罗,南抵云南村,北至坷登村9组,总面积为48000亩。
1993年,对区域划分欠合理、干部群众有意见的村组设置和管辖范围作完善调整,新批准建立居民委员会1个。至年底,全县行政区划数为22个乡、8个镇、237个村民委员会、1859个村民小组、7个居民委员会,27个居民小组。
撤区并乡建镇,对克服机构重叠、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和加快小康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反映出一些问题:有些乡镇规模过大,地域辽阔,难以做到有效管理;有些乡镇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上学、就医和群众到乡政府办事都极不方便。经过论证,拟新建、恢复3个乡建制,调整(缩小)2个乡1个镇的行政区域,保留20个乡7个镇的行政区域不变,将22个乡、8个镇调整为25个乡、8个镇,共设33个乡镇,由县直接领导。调整后人口最多的是梅雨镇19322人,最少的是梅子坪乡2433人。面积最大的白乌镇有588.19平方公里,最小的德石乡有73.8平方公里。具体调整方案为:
(一)调整(缩小)树河镇、藤桥乡、田湾乡的行政区域,其余20个乡、7个镇的行政区域和驻地不变。
(二)新建(恢复)甘塘、马鹿、德石3个乡,从上述3个乡(镇)行政区划中划分出来。1.甘塘乡:从树河镇划出来。乡政府驻地杉木坪,全乡共辖7个村、43个组。总面积104.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77亩。有1391户62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人。2.马鹿乡:从藤桥乡划出来,乡政府驻地上荒田。全乡共辖5个村、28个组,有738户368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人。总面积86.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35亩。3.德石乡:从田湾乡划出来,乡政府驻地庙子沟。全乡共辖5个村、21个组,有628户334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人。总面积73.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33亩。
(三)保留盐井镇、卫城镇、梅雨镇、白乌镇、平川镇、黄草镇、泸沽湖镇、双河乡、干海乡、下海乡、棉桠乡、大河乡、沃底乡、大坡乡、梅子坪乡、巴折乡、洼里乡、阿萨乡、金河乡、右所乡、博大乡、辣子乡、大草乡、桃子乡、长柏乡、盖租乡、前所乡等20个乡和7个镇的建制,其政府驻地和行政区域不变。
1994年12月17口,四川省人民政府以川府民政〔1994〕80号《关于同意盐源县调整区、乡(镇)建制的批复》同意盐源县新建3个乡,将原有的22个乡、8个镇调整为25个乡、8个镇,共计33个乡镇:
新建甘塘乡:乡人民政府驻地杉木坪,辖原属树河镇的甘塘、顺河、松坪子、大堡、白条河、海子坪,茅坪子等7个村的区域。新建马鹿乡:乡人民政府驻地上荒田,辖原属藤桥乡的大坪子、芭蕉湾、上荒田、下荒田、五台山等5个村的区域。新建德石乡:乡人民政府驻地庙子沟,辖原属田湾乡的德石、摸鱼、赶马地、槽房、老村子等5个村的区域。
建于1952的辣子乡,因乡政府驻地辣子沟而得名。1992年经上级批准,将辣子乡政府驻地从坝窝迁至黑盐塘,1994年将辣子乡更名为盐塘乡。
1992年7月,将金河乡南天村划归右所乡管辖。2001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新建巫木乡。至此,全县辖26个乡、8个镇,共34个乡镇。
2017年,撤销梅子坪乡,设立梅子坪镇。
2020年6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复,撤销原盐井镇与双河乡,合并组建盐井街道。撤销大河乡,设立润盐镇。撤销长柏乡和盖租乡,将原长柏乡全域与原盖租乡格洼村、碧基村、三家村合并设立长柏镇。撤销原桃子乡和大草乡建制,组建甲米镇行政区域。合并范围包括原桃子乡全境和原大草乡挤瓜瓜村、水简坪村等5个行政村。以原棉桠乡和原大草乡白杨坪村、石花村、牦牛山牧场所属行政区域为棉桠镇的行政区域。撤销盐塘乡和博大乡行政建制,合并设立盐塘镇 。撤销金河乡,设立金河镇。撤销下海乡,将其所辖的兴隆社区、焦桐社区等10个社区划归新设立的兴隆镇
目前全县幅员8407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街道)[盐井街道、卫城镇、梅雨镇、白乌镇、树河镇、黄草镇、平川镇、泸沽湖镇、官地镇、梅子坪镇、润盐镇、长柏镇、甲米镇、棉桠镇、盐塘镇、金河镇、龙塘镇、兴隆镇、藤桥乡、田湾乡、右所乡、沃底乡、大坡蒙古族乡、洼里乡]、167个村(社区),有彝、汉、蒙、藏等14种常住民族,总人口39万,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县。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