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来宾市兴宾区的小平阳镇,起初不知道为何叫小平阳,翻阅历史才知小平阳历史还真丰富,尽管不能跟旁边的千年古镇迁江相比,但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历史足以够吹的。此次的小平阳镇之行,不仅体验到拥有“金三角”美誉的小镇,而且还体验一回小平阳镇的赶集习俗,本文就写一写小平阳镇。
小平阳镇位于来宾市兴宾区南部,距离36公里,贵港市覃塘区接壤,南与南宁市宾阳县相连。其地处来宾市、南宁市、贵港市三个地级市的接壤地带,古代则是贵县、来宾县、宾阳县三县的交界地带,因而被称之为“金三角”。小平阳镇的得名是因地处一处平原,并以平原的异音平阳来起名平阳镇,为避开本县两镇同名而起名小平阳镇。
小平阳镇镇域面积218平方公里,截止2020年户籍人口约6.3万余人,6.3万的户籍人口在来宾市来说绝对是个人口大镇,同时也可以看出小平阳镇在来宾市算是相对较富裕的乡镇。来到小平阳镇的当天正好是赶集天,赶集的村民非常多,不能说是人山人海,但却是来宾市相对较繁荣的集市之一。度娘上介绍,小平阳镇的人口流动仅为3000余人,如果度娘上介绍的事真实,想来小平阳镇在来宾市来说是少数留得住人乡镇之一。
小平阳镇解放前曾是贵县的一部分,70年代之前并没有小平阳镇,而是青岭和和平两乡合并而成的青岭乡。1952年初,贵县整个第四区划给迁江县,本想给迁江县增容,没曾想迁江县不争气,即便是当时的来宾县,民国时期也仅是三等乙级县,更不要说仅有东西南北四乡的迁江县。1952年11月份,迁江县和来宾县合并,按当时两县合并各取一字起名应该叫迁来县或者江滨县,但新县名怎么听都有点膈应,两县都是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去掉谁都有点不舍,最后留下来宾两个字,可能是字面上更好听了。
迁江县和来宾县合并,最后留下来宾县,足以见得当时的迁江县的人口、经产规模比来宾县少。贵县第四区划归迁江县不久又整体并入来宾县,贵县第四区改为来宾县第十五区,来宾县第十五区当时有青岭、和平、五山三个乡,乡公所驻地在青岭乡。1955年,县管区不再以数字命名,而是以驻地命名因而更名为青岭区。
解放前的贵县第四区并没有和平乡,当时的和平乡叫大村乡,同时又是宾(宾阳)、来(来宾)、迁(迁江)、贵(贵港)三县的革命游击区,这一带是青岭、五山、大村三个乡的区域,红色政权里将此地起名青山区,青山就是青岭和五山两个乡的简称。解放后大村乡更名为和平乡,划给来宾县后成立第十五区,来宾县十五区就有和平、青岭、五山三个乡,十五区改为青岭区,区公所驻地青岭乡,也就是现在的青岭村。
1958年撤区,原青岭区所辖的三个乡分别改为公社,1962年和平公社并入青岭公社并复名青岭区,区公所驻地青岭公社。1968年青岭区又复名青岭公社,并将公社办公地搬迁至原和平公社驻地,也就是现在的小平阳镇驻地。青岭公社搬迁至和平乡驻地,本想延用青岭公社名,但搬迁过来时看到此处是一片平原地,为此只能另起新名平原公社。后来觉得平原公社这名字有点大,毕竟只是宽阔的小地方,比起北方的大平原小之又小,因此用谐音平阳来替代平原。
平阳公社这地名沿用到分单干,1984年公社改为乡,按当时地方同县乡镇不同名规则,原来宾县12区平阳乡已存在已久。12区的平阳乡是迁江县,同样是并入来宾县,但迁江县的平阳乡先并入来宾县,为此能留住平阳乡地名。来宾县15区的平阳公社是后并入而且还是后更名,后更名又想保留平阳这个名字,最后不得不委曲求全,宁愿做小二也不更改名字,所以就在平阳的前面加个小字,意思就是比12区的平阳乡小。
来宾县有两个平阳公社共存而不发生矛盾是因为当时分区,分单干后撤销县管区,县往下就是乡,为了避开重名后来并入来宾县的平阳乡只能在前面加上个小。小平阳和平阳两个镇共同存在,直至今日并未发生矛盾,当然小平阳也有点不服,毕竟镇域面积比平阳镇大,平阳镇的户籍人口仅有2.6万余人,跟6.3万户籍人口的小平阳镇比相差甚远。小平阳屈尊小的原因就是后并入,就像大地主后娶小房,后来的只能是小,即便家室再好仍旧是小房,委屈也得憋着。
赶集时看到许久不露面的牛柑果,还有上图道不出名字的稀有水果。上图深红色、外层毛茸茸的水果是生吃还是煮熟吃不知道,不过听人家说可以泡酒。用这种水果泡酒,劳累的男人喝了腰不酸腿不痛,更重要的是可以跟婆娘“咦咦啱啱”到天光。女性喝了不仅可以滋阴润道,干活更是生猛如虎,但愿是说瞎话。茶后文,谢谢阅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