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怡(西安工业大学)
近段时间,热梗“全障碍式出国旅游”在网络上传播,不少博主纷纷拉着行李箱大胆走出国门看世界,引发一些网友摩拳擦掌,想来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全障碍式出国旅游”指的是不会外语的人勇敢出国旅游,在语言交流全靠手势、翻译软件甚至“中式英语乱输出”的情况下,依然敢闯国外的一种旅游方式。
这种旅游方式的核心是“勇气可嘉,交流全靠硬凑”,比如用翻译软件“已读乱回”、靠手势和表情连蒙带猜交流,主打一个“不管懂不懂,先敢走出去再说”。像有些游客英语基础薄弱,却敢在国外用“中式英语+肢体语言”点菜、问路,哪怕沟通充满乌龙,也能收获独特的旅行体验,这种“莽劲”和反差感让这个梗迅速走红。
从心理角度来看,这是年轻人对“语言焦虑”的集体突围。长期以来,“外语能力不足”是人们出国旅游的心理障碍之一。而“全障碍式出国旅游”的走红,本质是年轻人对这种焦虑的反叛——他们以“莽劲”打破“必须精通外语才能出国”的刻板认知,用“已读乱回”“手势硬凑”的方式宣告:旅行的勇气不必被语言能力绑架。这种态度契合了当下年轻人“拒绝内耗、先行动后思考”的生活哲学,是对“完美准备”的解构,也是对“真实体验”的推崇。
从文化交流角度来看,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表达”。在“全障碍式交流”中,“中式英语”“肢体语言”成为独特的文化输出载体。比如用“one tea, one coffee, thank you”(中式点单)、比划“吃饭”手势找餐厅,这种带着“本土印记”的交流方式,意外形成了一种跨文化的“反差萌”互动:当地人会因这种真诚的“笨拙”而主动释出善意,甚至反过来用简单中文回应。这种互动消解了文化交流的距离感,让“不同频的沟通”成为全球化旅行中最鲜活的文化碰撞现场。
从出行旅游角度来看,这种旅游方式不仅新颖,还能增加旅途的独特体验感。这种“非标准化”的旅行体验,充满了未知的惊喜(或乌龙):可能误打误撞进入本地人的市集,也可能因点错餐吃到“黑暗料理”,但正是这些“失控感”,让旅行从“观光”变成了“沉浸式生活体验”。
这个热梗的爆发离不开短视频平台的助推。网友们将“全障碍式交流”的名场面制作成短内容,凭借强烈的画面感和戏剧冲突迅速传播。比如某博主分享“在国外用手势租摩托车,结果老板掏出中文菜单”的视频,因“预期反差”获得百万点赞。这种“场景化造梗”让抽象的“语言障碍”变成了具象的、可传播的趣味故事,进而引发全民参与创作,形成“造梗—传播—再创作”的滚雪球效应。
从以上角度上来看,“全障碍式出国旅游”不仅是一个搞笑热梗,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文化自信的新表达。
现在许多国家都施行了免签政策来助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助燃了“全障碍式出国旅游”的火花,大家在收拾行囊准备出发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做好相关攻略。保证自己人身安全为先,再迈开步子享受世界的风采。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