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山的枫叶红了。
这天士雄老师电话,问周四有时间吗?去天平山观赏枫叶。那天晚上朋友聚会,是一周前约好的,正犹豫着,士雄老师说当日5点半前回到上海。这就没问题了,忙说:好。
天平山我去过,还是30多年前,我们几个文学青年坐着火车,兴致勃勃地来到朋友苏州亲戚的家中,我们不是来旅游的,而是找了这么一个清静的地方通宵达旦谈创作。那是段愉快的时光,虽然之后各奔东西——有下海经商的,有出国留学的,真正意义上投身文学事业的几乎没有。但每每想起那些日子,依然有股激情在心头涌动……是的,所有过去了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我们在苏州待了三天,唯一的一次游玩,去的就是天平山。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天平山的模样早已模糊不清,虽说之后多次去苏州寻幽探密,然而再也没有造访过天平山。
言归正传。这天上午我们7点钟出发,乘坐的是大巴,行程是直奔天平山,午饭后去木渎古镇漫步。不料车刚上高架就堵上了,消息传来:大雾天气,高速封路。一声叹息。好在司机灵活,当机立断驶下高架,导游也及时调整路线,先游木渎。
苏州很近,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不过那是在高速上行驶,走地面——车足足开了有3个半小时,10点半方抵达目的地。
木渎古镇,别名渎川,胥江,雅称香溪,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可惜我提不起精神,脑子里一直想着,晚上怎么办?我是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答应了的事绝不会爽约,今晚显然不可能准时参加朋友的聚会了。
我心不在焉,几乎未作停留,匆匆走了个来回,心里想着得抓紧时间往上海赶呢!
这是想当然了。大家游兴甚浓,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走进古镇的怀抱,我怎么可能改变众人的游程呢?只能顺其自然,赶紧给朋友发去微信,朋友回道:没事,不就是晚点吗?我们等你。一阵感动。
到达天平山,已是午后两点。不是周末,也不是节假日,却是大车小车,纷至沓来——正是枫叶红了的时候,吸引了四方游人前来欣赏。
没有什么比和大自然美景相处更令人愉悦的了!我兴奋地沿着由山泉汇聚而成的十景塘、桃花涧转了一圈,回过头来不见士雄老师的身影,心想他在哪里静静坐着饱览这一幅山林秋色图呢!便独自往山上而去。
天平山不高,海拔201米。书载:天平胜景,一胜在奇石。这里,奇石嶙峋,危耸峭峻,宛如封建时代大臣朝见皇帝时所用笏板一样,层层叠叠,林立其上,其状“若卧、若立、若搏、蟠拿撑柱、不可名状”,故人们称为“万笏朝天”。二胜在清泉。其中尤以白云泉著称。该泉为山石裂隙中之水汇聚成泉,泉水常年不涸,水味甘洌,为饮用佳品。三胜在红枫。由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400年前自福建引种的三百八十余株枫香树,至今大都老而弥健,成为天平山的一大景观。四胜在圣迹。自唐代以来,这里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高启、沈周、唐寅、文徵明、康熙、清高宗(乾隆)等历史名人的遗迹。
一路走马观花,分别在一线天、照湖镜、鹦鹉石旁请游人给我留了影,算是到此一游。我的眼睛倒是没有离开过枫叶,地上落叶缤纷,那是凋零的枫叶,而更多的枫叶在一棵棵或是连成一片,或是独木成林傲然挺立的枫树上。秋日经霜,层林尽染,枫叶红得那样的鲜艳,那样的热烈,那样的浪漫,那样的富有激情……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忽然有种依依难舍的感觉……
作者简介
魏福春(凡生)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上海市区县报十佳新闻工作者、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1983年起先后在《萌芽》《电视电影文学》《小说界》《作家天地》《当代人》《小说月刊》《小小说月刊》《短篇小说》《小小说大世界》《三角洲》《金山》《红豆》《揶城》《岁月》《今日中国》《检察日报》《解放日报》《文学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小小说、散文随笔等千余篇。40余篇小小说分别被《高中语文读写指津(小说卷)》、中国微型小说精选集《如有来生》(中文版英文版)《微型小说月报》《微型小说选刊》《语文教学与研究》《青年博览》《新读写》《新智慧文集》《民间故事选刊》《喜剧世界》《中年读者》《特别文摘》等报刊杂志转载、收录。著有小说、散文集:《梦开始的地方》《飘逝的夏日》《书房里的香水百合》《办公室里的男孩与女孩》《门口有只小白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